90後新疆姑娘趙閆的人生一分為二。前半截,她是名校畢業、揣著澳洲綠卡,足蹬高跟鞋的澳大利亞媒體記者;現在的她,早已習慣了防風沙的勞動服和便於工作的馬尾辮,乍一看,就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13團小村莊裡的地地道道的農民。
這位拼多多頭部店鋪的年輕主理人,說話幹練、眼神堅定,小小的身軀裡醞釀著大能量。
「大寶!20噸灰棗的收購已經跟農戶聯繫好了,人手不夠叫上人一起去打棗。二寶!成都的李總跟我們達成了紅棗加工的合作意向,你開車去接下!」她匆匆跟2個弟弟布置了任務,又換了勞動服,趕到棗園裡和村民們一起勞動。
每年11月,新疆灰棗迎來豐收大面積上市,是趙閆三姐弟最忙的時間,趙閆的拼多多店鋪銷量也如紅棗般紅紅火火,短短1月已創下200萬的銷量。
抓起打棗杆 海歸白領成了「創業村姑」
越過天山南麓,背靠崑崙山脈,依傍塔裡木河,邊上是著名的塔克拉瑪幹沙漠,趙閆的家鄉所在地阿拉爾市,是她的父輩們開墾出來的沙漠綠洲。15小時的充足日照,20多度的晝夜溫差,全年長達220天的無霜期,加上崑崙山終年的冰川雪水灌溉,造就了新疆紅棗甘甜醇厚的口感,也是美食愛好者的心頭好。
2017年,趙閆加上兩個雙胞胎弟弟——大寶(趙東帥)、二寶(趙東賽),3個90後青年發起成立了「叄顆棗」農民專業合作社,起初只有自家的200畝地,5個社員,經過一年努力,紅棗加工廠建起來了,還直接帶動了周邊七八十戶棗農,輻射紅棗種植面積3000畝。
趙閆掰著手指算了算,單就2020年,加工廠收購、加工的紅棗數量已經不低於3000噸,在銷售上則實現了線上線下雙管齊下,過去的一年裡,僅是他們的拼多多線上店鋪的銷售額就達到了3000萬。
創業親兄弟,打棗姐弟兵!「叄顆棗」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名字,來源於俗語「一日三顆棗,青春永不老」,同時也代表著三位事業合伙人的明確分工,在海外留過學的姐姐是「叄顆棗」的最強大腦,兩位雙胞胎弟弟則是「手和腳」。
在一些人看來,趙閆從海歸到村姑的人生軌跡宛若「女神跌落凡塵」。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從南疆考上中國地質大學,繼而進入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入職澳星國際傳媒從事記者工作。
在2015年的夏天,趙閆下定決心給四年的海外精英生活打個休止符。彼時,趙閆與澳洲、紐西蘭一些媒體同行到祖國的西藏、青海、新疆進行採訪。在新疆站,家鄉巨大的變化和發展,讓趙閆在自豪的同時,也萌發了回國做新時代見證者的決心,當一個「創業村姑」,把南疆的好產品賣到內地去,賣到國際上去。
趙閆的父母都是樸實的農民,一心希望孩子們躍出農門,「好好的澳大利亞綠卡,說扔就扔?」特別是父親,氣的一個月都沒跟趙閆說過話,倒是身在北京和三亞的雙胞胎弟弟,毫不猶豫地回到家鄉,陪著姐姐一塊創業。
「我從來沒有因為這個決定後悔,曾經夢想仗劍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這裡才是我的家,能在自己的家鄉和父母身邊創業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兒。」趙閆說。
打造新疆好貨超短鏈拼多多見證女性創業速度
今年4月,趙閆的「創業村姑」事業上了新發條,遇到了電商事業的合伙人胡容。兩位阿拉爾姑娘共同成立了電商公司,在拼多多平臺上分別開了乾果店鋪和鮮果店鋪。
這兩位女性合伙人分工明確。趙閆坐鎮南疆產地,利用合作社積累的農產品採購、品控、工廠加工優勢,把好紅棗的品質源頭關;胡容則利用之前電商的從業經驗,負責線上運營和銷售,二人強強聯合、優勢互補。
疫情期間,傳統線下銷售渠道受阻,線上的銷售優勢立馬凸顯,趙閆的拼多多店鋪銷量如火箭般一飛沖天,紅棗、核桃在短期內就成了爆款產品。鮮果店「疆南姑娘」開店第一個月銷量達到100多萬,只用了6個月銷量就突破1000萬;乾果店「北漠果業」銷量在3個月內突破100萬,到今年年底銷量已突破1000萬。
爆發式的增長著實把趙閆嚇到了,她直呼「這就是我期待看到的中國速度,證明我放棄綠卡、回國創業是完全正確的」。
「中國速度」之外,必然還得把握好長遠發展。趙閆一直在思考家鄉優質農產品如何優化流通體系,如何能夠更好地走出南疆。新疆地理位置偏遠,農產品流通存在局限性,流通環節多、渠道長、損耗大、成本高。
比如,一顆紅棗,從阿拉爾的棗園裡到大城市的果盤子裡,一般要經過產地收購、原料加工、中間運輸、銷售地批發和終端零售,有的地方還需要更多的環節,產地有產地批發,銷售地還有一級批發、二級批發,趙閆認為,「每個流通環節產生的成本通過層層加價,就會造成農民『賤賣』和消費者『貴買』並存的狀況。」
拼多多的「農地雲拼」模式給了趙閆啟發。為了建成農產品全產業鏈的電商模式,趙閆和她的合伙人分了兩步來創立圖紙上的「新疆好貨超短鏈」。
一是在新疆阿拉爾市建立26000平米原產地基地工廠,依託塔裡木河盆地和天山山脈造就的獨特林果業的優勢,實現果品原產地收購和就地加工,確保消費者買到的是源自新疆的正宗農貨;
第二步,則是在陝西鹹陽市武功縣建成了3860平米農產品前置倉,從新疆原產地直發的農產品2天就可抵達武功前置倉,再藉助當地的運營、人工、物流的成本優勢,進行產品的包裝、倉儲、配貨、發貨,直到完成到消費者手中的最後一環,極大增強了新疆地處偏遠來帶的物流時效性,縮短了消費者從下單到吃到的時間。
「消費者從拼多多上下單到收貨,實際時間只需要2-3天,比從新疆發貨節省了3-4天左右。」 趙閆得意地說。
手機、網際網路成了南疆新農具新疆味道走向全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除了致力於打造「新疆好貨超短鏈」外,趙閆也捨得在先進的生產設備上投入成本。為了確保棗子的加工品質,她從創業起就給加工廠添加了智能選棗機,選棗篩棗一體化,便可取代40至50人的工作量,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說起來,光這個設備就花了50萬,是趙閆姐弟貸款買的,分期付款3年。
手機、網際網路,和帶貨直播,也成了趙閆帶動周邊農戶銷售的新農具。
疫情期間,她聯合新電商平臺拼多多,在新疆吐魯番市、阿拉爾市十三團和麥蓋提縣舉辦了多場「市縣長直播助農」活動,幫助當地農戶解決了特殊時期100多噸滯銷紅棗、核桃的銷售問題,企業的影響力通過拼多多電商直播得到了很大提升。如今,附近連隊的農戶有賣不出去的農產品,都會主動聯繫趙閆。
這位90後姑娘的創業還得到了當地政府的關心和幫助。阿拉爾市團機關幫助趙閆申請到2年的無息貸款,解決了一部分資金壓力。而恰逢新疆建設兵團土地改革,趙閆的弟弟以職工身份加入連隊分到一塊地,用地貸款15萬元,再加上她的原始資金30萬,是新農人事業的種子庫。
將新疆味道染在全國人民的舌尖上,是趙閆對於未來的宏大計劃。至於眼下,她則準備建成一塊紅棗標準示範園,對目前的栽種模式進行變革,對種了15年的紅棗園進行「疏密、提幹、拓冠」改造,增施有機肥,提高果品品質,全國消費者就能通過拼多多吃到更加香甜的阿拉爾灰棗。
這位扔掉綠卡、甩下高跟鞋,抓起打棗杆的姑娘,喜歡用一個對比來鼓勵團隊,「父輩那代農民的勞動工具是鐮刀和鋤頭,把戈壁灘變成了綠洲,我們這代新農人則要利用手機和網際網路,把綠洲上種出來的家鄉好貨送到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