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到1953年雙方籤字停戰時,對峙地點在北緯38度線。如果從純粹軍事地理角度而言,南北雙方基本維持了戰場均勢,而且戰前的分界線也是三八線,很難說哪一方獲得了戰爭勝利,似乎是個平手。然而幾十年來,比較公認的看法是志願軍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勝利,而不是什麼平手。為何這樣講呢?
第一點,是中國軍隊在朝鮮的實際戰果。不能簡單地以「開戰時是三八線,停戰也是三八線」來評判,抗美援朝和韓戰本身還是有區別的。嚴格來說,韓戰一開始是朝鮮半島內戰,而到了4個月後的1950年10月我國才出兵參戰,從這往後才算抗美援朝。志願軍赴朝時,朝鮮半島早已經不是南北雙方在三八線附近勢均力敵的局面,朝鮮人民軍已經敗退到中朝邊境附近,如果中國不出兵,再有半個月左右時間朝鮮便只能設法建立「流亡政權」了。所以志願軍以鴨綠江為出發點,短短數月便把聯合國軍打回三八線以南(最遠時趕過三十七度線),並能夠長期穩定住戰線,幫助朝鮮光復了原本的領土範圍,從戰果來看,不是大勝還能是什麼?
第二點,是交戰雙方的客觀實力對比。如果70年前中美軍事實力相當,最終打成對峙局面,也許戰爭確實沒有贏家。但事實並非如此,當年的志願軍是在武器裝備、兵種、補給能力全方位落後的「不對稱戰爭」中跟美軍打成了戰略均勢,從這個角度而言,無疑是中國軍隊表現更佳。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因為作戰不力而被撤職,就是這場戰爭的一個註腳。抗美援朝時中國幾乎沒有海軍,空軍戰機數量不到美方的零頭,就連差距最小的陸軍火力也遠遠弱於敵人,很多時候只能是在夜色下作戰以縮小雙方火器的差距。儘管條件這麼差,志願軍當年就好比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拳手,在拳臺上用勇猛表現把早已聲名顯赫的「拳王」逼入窘境,最後不得不協商停手一樣。這樣的「平局」還是真正的平局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其實這並不是我們自己的分析,看看麥克阿瑟下課後的繼任者李奇微司令官怎麼說,就知道志願軍有多強了。戰後李奇微評論來自中國的對手:中國的志願軍比二戰時的德軍和日軍都更難對付,是美軍此前沒有遇到過的強悍對手。而且這也不是他一個人的主觀判斷,其他在志願軍面前吃過苦頭的美軍名將如範弗利特、卡拉克等人,都在不同場合表示過:志願軍的真實戰鬥力,特別是靈活的作戰策略、嚴格的紀律方面比曾經的德軍還要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