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一道道火光連續升空,只見這些火光越過三八線急速向南飛馳,隨後劇烈的爆炸聲在遠處炸裂開來,或許駐紮在三八線附近的南方士兵們瞬間便意識到北方的部隊正在進攻,但他們絕對不會想到在那個陰雨連綿的夜晚,那些來自北方的急促的炮彈裹挾著的已經不是北方士兵們短暫的進攻欲望,而是長達三年之久的韓戰。
韓戰的爆發,讓三八線再次回到世界舞臺之上,這條本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緯度線,又一次默默的承擔了歷史的重責,它將以「把本是同宗同源的一個地區分成兩個國家」這種手段扮演一次主角,而主導這場戲劇性劃分的竟出自一個年輕的外國人之手。
美國人的戰前商討
1945年的8月9日,美國高層在五角大樓召開緊急國防會議,此次會議只商討一個問題,那就是面對蘇聯前一日開展的軍事行動,美國應該採取什麼措施來保證其在遠東地區的利益。
會議所提到的蘇聯開展的「軍事行動」指的是前一天,即8月8日蘇聯對日本宣戰並出兵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
本來蘇聯的此次軍事行動是得到美國人的認可的,因為正如之前蘇軍進攻德國柏林一般,美國人認為當時朝鮮地區還有大量日本部隊駐紮,如果美國登陸朝鮮一定會遭到重大傷亡,這種傷亡與美國在朝鮮所能夠獲取的利益不成正比,而且當時美國的兵力有限,如果向朝鮮出兵的話,那麼接下來就沒有足夠的兵力佔領日本,甚至無法保證能夠先於蘇聯在日本登陸。要知道美國人當時的重點在於日本,他們認為佔領日本便可以將遠東地區的局勢掌控在自己手中,因此綜合考慮之下,他們便有意放縱蘇聯對朝鮮地區的出兵。
不過,美國人做事從來都是儘可能去考慮周全的,如果放棄朝鮮地區也不符合美國人的利益,所以美國人此時能夠放任蘇聯出兵朝鮮也是基於半年前的雅爾達會議。
雅爾達會議
隨著二戰的接近尾聲,世界新秩序即將形成,而雅爾達會議的目的就是商討戰後新秩序,說白了就是美蘇等戰勝國商討如何重新瓜分世界。
可能這裡用「瓜分」二字有些不妥,或許應該說是「重建」,但事情的本質就是如此,而朝鮮問題也在此次會議的商討之中。
一個國家、民族的統一問題竟然被其他國家拿來討論,不僅討論還要決定該國家、民族的未來,果然弱肉強食的世界是殘酷也是可悲的。
雅爾達會議決定朝鮮在戰後由美、蘇、英、中四國「共同託管」,就這樣朝鮮成為了各國手中的一個砝碼被來回的抵押和談判。
所以說,在蘇聯正式出兵之前,美國人一直認為即便自己沒有出兵佔領朝鮮,朝鮮也依舊有屬於自己的那一部分,而說服(忽悠)蘇聯出兵更讓美國人沾沾自喜,畢竟可以兵不血刃拿下朝鮮,這才符合美國人對利益的追求。
可是美國人萬萬沒有想到,蘇聯的出兵速度竟如此之快,就在他們向日本宣戰的第二天凌晨,蘇聯軍隊便越過了中國東北地區進入朝鮮。
所有人都見證了蘇聯軍隊的推進速度,所有人都不知道蘇聯軍隊的腳步會在哪裡停止,這裡的「所有人」自然包括「美國人」。
不過相比於其他人看戲的心理,美國人似乎更在意蘇聯人會停在哪裡,他們隱隱的擔憂也隱隱的判斷蘇聯人會向南前進一直走到釜山,甚至有可能連濟州島都不放過。
如果真是如此的話,那美國人一定會驚恐萬分的,因為從釜山向南望去,日本已經近在咫尺,而反觀美國,大兵們還在衝繩島上,此時他們距離日本本土尚有七百多公裡……
一個人一支筆,一條紅線一場戰爭
美國人的擔憂並不是沒有道理的,蘇聯的崛起本就讓美國感受到了危機的降臨,美國人依靠兩次世界大戰終於登上世界霸主的寶座,而寶座還沒焐熱就半路殺出一個企圖挑戰且完全有能力挑戰其地位的蘇聯,這不得不讓美國人在戰爭還沒有結束的時候就開始考慮如何制衡甚至削弱蘇聯這位強勁的對手。
雖然雅爾達會議上為了讓蘇聯出兵,美國人犧牲了一些利益,但這都是無關痛癢的,因為美國人主導的會議下犧牲的都是他所謂的同盟(包括中國)的利益,而且都是一些可有可無,實力薄弱的同盟。
美國人的精打細算在每一次的世界重要會議上都展現的淋漓盡致,然算到極致便會出現一種盛極而衰的效果,俗稱「失算」,就像蘇聯的這次出兵就是美國人典型的「失算」。
蘇聯的出兵讓美國人措手不及,於是匆忙間召開了開頭提到的那次國防會議。
會議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立即商討出一個能夠讓蘇聯人接受且能最大化保證美國人利益的折中方案。
很顯然,美國人口中所說的「折中」本質還是「瓜分」,只不過是換了一種說法而已。
我們要清楚的是,任何一場戰爭過去後戰勝的一方一定會想方設法去攫取最大的利益以彌補自己在戰爭中遭受的損失並儘可能的維護這種利益。
當我們搞清楚事情的本質後,就不會對美國人在蘇聯出兵前後對朝鮮問題的態度又如此明顯變化而感到意外了。
事實上,相比於日本,美國人確實對朝鮮不太感興趣,但對美國人來說,朝鮮也並非一無是處,朝鮮有有利於美國人的價值體現,那就是朝鮮可以成為一個阻止蘇聯進攻日本的緩衝地帶,即便蘇聯成功攻入日本,朝鮮依舊可以成為制約蘇軍行動的戰略要地。
前面提到過,美國人在遠東的重點是以日本為中心進行布局的,所以若朝鮮的得失決定了日本本土的未來形勢,那朝鮮就不可以放棄。因此在蘇軍還沒有完全佔領朝鮮,局勢尚有轉圜餘地的情況下,美國人必須儘快找到讓雙方都滿意的「折中」方案,以此來限制蘇軍的行動。
因為當時的美國不可能搶在蘇軍之前攻上朝鮮,所以美國人面臨的困難是非常大的,要有諸葛亮的才能,以三寸不爛之舌去說服蘇聯人。
這個困難很快就落在了一個名叫迪安·裡斯克的年輕上校的肩上。
當時上司要求迪安·裡斯克在三十分鐘之內交出一個既符合美國利益又能讓蘇聯同意的方案,年輕的迪安有些犯難了,他從沒有去過朝鮮,更別說關注它了。在辦公室中,迪安的目光一刻不停的盯著面前的朝鮮地圖,他曾想過將朝鮮按照曾經的行政區域劃分出一條線作為美蘇兩國的勢力分界線,供兩國高層們去討論,可意外常常會發生,提供給迪安的那張朝鮮地圖並沒有行政區域的劃分,非常簡單的一張地圖讓迪安有些犯難了。
因為時間太過緊迫,在思考了一會兒後,迪安還是拿起了一支紅色的筆,在地圖上畫出了一條紅線,這條線便是「三八線」。
迪安一定沒有想到過,他劃的這條線日後竟是兩個主權國家的地理分界線,他甚至不曾想到過,他的輕輕一畫,又給成千上萬人帶來了災難甚至是死亡的代價。
當然了將所有的罪責歸結在迪安身上也是不合情理的,畢竟他只是聽從了上司的安排做出了他所能夠想到的一個最合理的「方案」,他甚至都沒有機會去思考去擔心自己的方案能不能夠通過,且分析來看,當時迪安畫出「三八線」也並非隨意為之,而是有據可查和劃分的理由的。
三八線早在1896年就曾被日本和沙俄提出過,用來充當兩國的勢力範圍分界線,可是後來日本人打敗了俄國人,這條線也就失去了意義,雖然過去了五十多年,但美蘇爭霸下,這條線又被重提了出來。
迪安本沒有想過用這條線去打發上司和蘇聯人,畢竟這條線只是普通的線,它並不能將朝鮮劃分成兩個地理環境、民族習俗完全不同的區域,但他根本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所以只能舊事重提,將這條線再畫到地圖上。
幸運的是,他的方案通過了,甚至不可思議的是,蘇聯人也同意了。
就這樣,蘇聯與美國人達成了共識,以「三八線」為界,北面是蘇聯的勢力範圍,南面是美國人的勢力範圍,而讓美國人更沒有想到的是,蘇聯人在這個問題上展現了一顆誠心,在8月19日蘇軍攻佔平壤後,蘇軍的南下腳步便放緩了,直至完全停留在了三八線上。
而在蘇軍攻佔平壤的20天後,美軍第六、第七、第四十步兵師也在仁川和釜山登陸,當然了與蘇軍面對的情形不同的是,美軍此次登陸是接受日軍投降的。
可以說,美國人還是做成了一筆非常划算的買賣,先是讓蘇聯出兵震懾朝鮮日軍,而後再裹挾「盟軍之餘威」登陸朝鮮接受已經被蘇軍完全震懾住的日軍的投降。
美軍此舉無異於竊取了蘇軍的勝利果實,而蘇軍當初為何會同意美國提出的方案並任由美國「狐假虎威」,筆者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國人當時一定非常的後悔,後悔沒有將這條線再往北畫一畫,即便蘇聯不同意,也可以通過談判的方式儘可能的獲取更大的勢力範圍,而不是像一錘子買賣那般將朝鮮均分成二,一國一半。
雖然朝鮮就這樣被美蘇分成了兩部分,但朝鮮半島上的危機遠沒有結束,朝鮮的局勢依舊不明朗,美蘇兩國士兵在三八線上起舞慶祝,慶祝戰爭的結束,慶祝兩國又一次瓜分了他國的土地,極大的成就感包圍著他們,篝火、美酒、音樂、笑聲還有戰爭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