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食藥監局一直在開展「最乾淨餐館」創建活動。食品安全無小事,除了老百姓日常接觸到的社會餐飲,在飛機上,食品安全更為重要。在萬米高空,航空餐究竟是在哪製作的?又是如何保障食品安全衛生的?昨天(4日)記者來到揚州泰州國際機場進行了探訪。
廚房在地面
配餐廳在萬米高空
記者從揚州泰州國際機場獲悉,近日在2016年度國航配餐公司工作會議上,國內外120多家配餐公司中,揚州空港食品有限公司被授予「十佳配餐代理人」稱號,成為江蘇唯一獲此殊榮的配餐公司,也是全國唯一獲此殊榮的小型配餐公司。
航空餐和一般社會餐飲店相比,製作要求更高,工序更為繁雜。記者了解到,在揚州泰州國際機場,廚房在地面,而配餐廳在萬米高空。在專門採購的食材進入倉庫後,首先進行檢驗。合格後,進行高溫預製,然後低溫存儲。在航班起飛前的配餐時效內,按需將菜品解凍,進行粗加工和精加工。烹飪完成後,所有的菜品將進行裝盒,並再次冷藏,送入飛機備用。
入冬以來,揚州泰州國際機場每天的配餐量在近2000份。食品存儲全過程為冷鏈操作,運上飛機後,利用飛機發動機的熱量,將食物放入特製的加熱架,半小時左右即可加熱成功。
車間如無菌實驗室
參觀時不能落下頭髮
昨天,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記者進入了揚州空港食品有限公司配餐部,探訪飛機餐製作的全過程。在進入操作間之前,參觀者首先要在更衣室內換上白大褂、佩戴發網、口罩等,確保在參觀過程中不能有一根頭髮落下來。而配餐部工作人員的要求則更為嚴格,接觸食物的他們,還需要對全身消毒,並進行淨手烘乾,連一次性頭罩都至少要戴兩層。這樣的一系列程序,讓人很難相信這是要進入一個廚房,而更像是要進入一個「無菌實驗室」。
更換好衣物後,記者終於踏入了這個神秘的「配餐部」,剛進門,就聞到空氣中瀰漫著一股淡淡的味道。工作人員稱,這是臭氧消毒留下的味道。消毒環節貫穿整個飛機餐製作全過程,力求為乘客做出最安全的飛機餐。
進入生產車間後,記者發現,有別於一般的廚房,這裡的環境可以用「一塵不染」來形容,地面上沒有一點水漬和汙垢,潔淨程度可以和實驗室媲美。
工作人員介紹,食物的分揀、初加工、包裝等步驟,都在不同的車間內完成。工作人員每個人都身穿白大褂,頭戴塑料頭套,各司其職。食品加工的每項環節,他們都有著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和指標。
生雞蛋都要消毒
操作員半小時洗次手
空港食品有限公司副經理趙衛明介紹,航空食品原料從採購、初加工、熱廚、冷廚,再到冷藏、上飛機等,航空餐要經過多道程序,有嚴格的標準化操作和體系認證,整個「誕生」過程需要10個小時,而「生命」僅6個小時,出了航空食品公司超過6小時,航空餐就要報廢。
據介紹,機場餐飲與社會餐飲有很大的不同,對安全要求極其嚴格。每一步操作都有詳細的流程。例如,使用到生雞蛋時,要將蛋殼洗乾淨,放入消毒水浸泡,以免蛋殼殘留細菌,導致食物不潔。「我們連洗手時間都有嚴格要求。」趙衛明介紹,強制要求每個操作員工每隔30-40分鐘,就要洗手一次。「我們還會不間斷抽查員工手部的細菌,如果化驗不合格,將接受處罰。」
豆製品不能上飛機
魚肉不能有骨頭
「在飛機上,不是什麼食品都能吃的。」趙衛明介紹,飛機上的餐食不是以客人吃飽為主要目的,而是作為長途旅行中的一種享受,所以品種非常重要。
豆製品不能作為航空餐的材料,食品中魚不能有刺,肉不能有骨頭。由於飛機在飛行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顛簸狀況,這個時候乘客如果在吃一些有硬物的食品或者含有刺的魚,容易噎住。
作為從揚州起飛的航班,揚州人在飛機上可以吃到揚州炒飯、紅燒獅子頭。趙衛明介紹說,揚州炒飯、紅燒獅子頭是揚州「航空餐」的特色,這在外地機場航班上還不多見,今後還將繼續開發,讓更多的淮揚菜餚上飛機。
「為了防止意外,正副機長吃的航空餐也不同。」 趙衛明介紹,給同一個航班飛機配餐,品種也有很大的差異。不僅是頭等艙與普通艙的乘客吃的不同,連正機長、副機長、機組乘務員三者之間吃的航空餐也完全不同。「這主要是防止食品出現意外,導致三者同時出現身體異常。」(通訊員尤峰 記者王詩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