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公布了2017年十大突破性技術

2021-01-15 北京國際能源專家俱樂部

來源:虎嗅



2017年2月21日下午,《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2017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中國大陸地區首發,這也是該榜單首次在中國跟美國同步首發。


今年入選的十大科技包括強化學習、自動駕駛貨車、太陽能熱光伏電池、刷臉識別、360度自拍、實用型量子計算機、基因療法2.0、細胞圖譜、治癒癱瘓和殭屍物聯網,排名不分先後。


1、Renforcement learning 強化學習


成熟期大概需要1-2年



強化學習作為一種人工智慧方法,它能使計算器在沒有明確指導的情況下像人一樣自主學習。本質上,強化學習技術是從自然界中學習的一種基本法則。心理學家愛德華·桑代克(Edward Thorndike)在100多年前也注意到了這一點。


它的意義在於,能夠讓機器自主通過環境經驗磨練技能,加快自動駕駛汽車以及其它自動化領域的進展速度。其中最經典的案例是,去年打敗李世乭的AlphaGo就是大量應用了強化學習技術。


MIT 教育委員會中國區主席、MIT中國面試官石嵐表示,強化學習正在迅速發展,並逐步將人工智慧滲透到除了遊戲之外的各個領域。除了能夠提升自動駕駛汽車性能,該技術還能讓機器人領會並掌握以前從未訓練過的技能。


該領域參與的企業和機構包括DeepMind、Mobileye、OpenAI、Google、Uber,中國則有百度、科大訊飛、阿里巴巴、微軟研究院、中科院等參與其中。


2、Self-Driving Trucks 自動駕駛貨車


成熟期預計5-10年



自動駕駛貨車入選的理由則是因為它可以在高速公路上行駛,該技術能幫助貨車司機更高效地王城運輸任務。他給人類司機帶來的威脅在於可能會讓他們的薪酬降低,並可能會讓他們失業。


該領域的主要研究者和參與者包括沃爾沃、Otto、戴姆勒、皮特比爾特和百度。


對自動駕駛技術感興趣的也不僅僅是貨運公司,Uber在去年8月收購了Otto(據報導收購價高達6.8億美元)。收購以後,Otto團隊可以和Uber的500多位工程師合作,共同研發自動駕駛技術。萊萬多夫斯基如今成為了Uber該技術研發團隊的負責人,他表示Uber的目標是創建一個強大的自動運輸交通網,讓人和貨物在多地之間的交通更加方便、安全且成本更低。

 

去年十月,一臺裝載了Otto自動駕駛系統的貨車將2000箱百威啤酒從科羅拉多州的科林斯堡(Fort Collins)送達科羅拉多泉(Colorado Springs),全程共行駛了200千米。車上唯一的真人司機始終都在駕駛室後面的休息室坐著,一刻也沒有碰過方向盤。


3、Hot Solar Cells 太陽能熱光伏電池 


成熟期:10到15年


它實現了一種可以讓太陽能電池效率翻倍的技術突破。它的意義在於,可能會催生出在日落後依然可以工作的廉價太陽能發電技術。


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科學家團隊已經製造了一種全新類型的太陽能設備,利用工程創新和最新的材料科學進步來捕獲更多的太陽能。該技術的秘訣在於先將太陽光變成熱能,然後將其重新變成光,而且聚集在太陽能電池可以使用的光譜範圍內。


麻省理工學院團隊的這項技術當然也有其弊端,比如部分部件相對而言仍然非常高昂,以及目前僅能在真空環境下工作等。但其經濟性應該會隨著效率的提高而提高。

 

主要研究者包括David Bierman、Marin Soljacic、Evelyn Wang(麻省理工學院)、Vladimir Shalaev(普渡大學),學院派居多。


4、Paying with Your Face 刷臉識別


成熟期:現在



人臉識別技術主要是由中國企業主導,更多的應用場景在中國,主要的是中國的企業,包括Face++、阿里巴巴和百度。


它如今已經可以十分精確了,在網絡交易等領域被廣泛使用。但它的問題在於有隱私洩漏的隱患。


百度在機器學習,在識別不同年齡的機器學習方面比較突出。百度連續兩年入選,去年是語音識別,今天是刷臉識別。當然,也少不了當年馬雲親自在德國(如果沒有錯的話)的一個演講中演示刷臉支付的案例。


和米資本管理合伙人谷懿說,她從美國飛中國,落地後是刷臉進關,中國海關比美國海關先進。在應用層面,中美沒有以前差距那麼明顯。她認為在應用層和基礎層方面都有很多的投資機會。中國企業跟美國企業相比,需要做得更全面。中國的客戶也更願意為新技術買單。


5、The 360-Degree Selfie 360度自拍


成熟期:現在



消費級360度全景相機的入選理由是,它能夠更真實的還原事件和場景。


MIT商業評論說,一項技術的革命往往得益於很多技術的創新。全景技術的出現也不例外。由於全景相機較普通相機而言功率更大,所以產生更多的熱量,而採用智慧型手機手機處理器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該領域的主要參與者包括日本理光、三星、360fly、JK Imaging (柯達Pixpro相機的製造廠商)、IC Real Tech和Humaneyes Technologies等。


迄今為止,已有的兩種主流全景拍攝技術:拼接多個相機拍攝或者是採用價值不菲的(10000美金)特種相機都有很大的缺陷。使用這兩種方法操作的圖像處理過程都是十分繁瑣,且很耗時。360°全景相機則讓消費者花500美金就能實現。

 

現在,紐約時報(New YorkTimes)以及路透社(Reuters)的記者在採訪海地颶風災情以及加沙難民營時都使用了三星的Gear360全景相機(價值350美金)。


6、Practical Quantum Computers 實用型量子計算機


成熟期:4-5年



實用型量子計算機的技術突破在於它能製造出穩定的量子比特。它的重要意義:在運行人工智慧程序以及處理複雜的模擬和規劃問題時,量子計算機的速度可能是傳統計算機的指數倍,而量子計算機甚至能製造出無法破解的密碼。


量子計算機雖然每年都是「十大突破性技術」的奪標大熱門,但每年我們都得出同樣的結論:仍然無法實用。現在,它正在把以前的理論設計變成現實。


從現在起2-5年內,這樣的系統很有可能開始出售。最終,科學家們有望研製出擁有10萬個量子比特的系統。這些系統會製造出精確的分子模型,從而顛覆材料、化學和製藥產業,讓科學家們研製出各種新材料和新藥。

 

更大膽的預測是,十年之內,科學家們或許就會研製出擁有100萬個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系統。

 

主要參與這方面研究的包括荷蘭量子技術研究所QuTech、英特爾、谷歌、微軟和IBM。 


7、Gene Therapy 2.0 基因療法2.0 


成熟期:現在



很可惜,都是美國企業,沒有中國企業和研究機構。


美國即將批准首個基因治療技術,更多基因療法正在開發與批准的進程中。它的重要意義在於,很多疾病都是由單個基因突變導致的,新型基因療法能夠徹底治癒這些疾病。


早期基因療法失敗的原因部分是源於其遞送機制,因為新的遺傳物質(改造基因)、以及將其攜帶至細胞的載體病毒,被錯誤地遞送到基因組的其他位置,這會激活某些患者體內的致癌基因,或者引起患者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從而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以及腦死亡。


在美國,Spark Therapeutics有望成為第一家邁入市場的基因療法新創公司,該公司開發出針對漸進式失明的基因治療方法。還有很多其他正在研究的基因療法,正將目光投向血友病的治療,以及一種稱為表皮溶解水皰症的遺傳性皮膚失能症。


挑戰依然存在。雖然目前已經針對幾種相對罕見的疾病開發了基因療法,但是對於那些具有複雜遺傳病因的常見疾病,開發對應的基因療法則更加困難。

 

主要研究者包括SparkTherapeutics、BioMarin、GenSight Biologics、BlueBird Bio、UniQure。


8、The Cell Atlas 細胞圖譜 


成熟期:5年



技術突破:這是人體中各種細胞類型的完全目錄。超精確的人類生理學模型將加速新藥研發與試驗。


據悉,科學家正在建立一個超詳細的 「人類細胞圖譜」,即通過細胞內部的內容來定義活細胞。為了執行這個解碼人體37.2萬億細胞的任務,由來自美國、英國、瑞典、以色列、荷蘭和日本的國際科學家組成的聯合會正在分配任務,包括檢測每個細胞的分子特徵,並給每種細胞一個在人體空間中特定的「郵政編碼」。


細胞圖譜研究的執行者主要是頂尖研究所,包括英國桑格研究所、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的布羅德研究所、以及由Facebook執行長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資助的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個全新的「Biohub研究所」。在去年9月,扎克伯格和他的妻子Priscilla Chan將細胞圖譜研究作為了30億美元醫療研究捐贈的首個目標。

 

9、Reversing Paralysis 治癒癱瘓


成熟期:10-15年



治癒癱瘓入選在於它實現了無線腦-體電子元件可繞過神經系統的損傷來實現運動的技術突破。它的重要意義在於全球有數百萬人被癱瘓所折磨,無時不刻都渴望著擺脫疾病的困擾。


除了治療癱瘓外,科學家希望能夠使用所謂的「神經義肢」,通過在眼睛中放置晶片來恢復視力,或者是恢復阿爾茨海默病人的記憶。

 

相比起非常成熟的人工耳蝸,讓「神經義肢」改善癱瘓會更有難度。在1998年,一個患者使用腦探針實現了移動計算機光標的任務,但它並沒有任何更為廣泛的實際應用。該項技術仍然太基礎、太複雜以及無法脫離實驗室的環境。


雖然很複雜,並且進展緩慢,但是神經旁路仍然意義重大,病人對此充滿了強烈的期待,多諾霍說,「人們希望恢復他們的日常生活。」

 

主要研究機構包括巴黎綜合理工大學洛桑理工學院(EPFL)韋斯生物和神經工程中心、匹茲堡大學、- 凱斯西儲大學


10、Botnets of Things 殭屍物聯網


成熟期:現在



殭屍物聯網可以感染並控制攝像頭、手機等其它消費電子產品等惡意軟體導致大規模的網絡癱瘓。基於這種惡意軟體的殭屍網絡對網際網路的破壞能力越來越大,也會越來越難以阻止。


目前主要的研究者包括Mirai殭屍網絡軟體的創造者。


以下是2012年-2016年公布的十大突破性技術


2016年:(以下圖片拍自《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出版的《科技之巔》一書,由中國工信出版集團和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北京國際能源專家俱樂部轉載上述內容,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為參考,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相關焦點

  • 2020 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來自MIT科技評論的預測
    自 2001 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每年都會評選出當年的「十大突破性技術」,這份在全球科技領域舉足輕重的榜單曾精準預測了腦機接口、智能手錶、癌症基因療法、深度學習等諸多熱門技術的崛起
  • 麻省理工預測2019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 阿里小蜜AI助手入選
    2月27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發布2019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預測榜單,阿里巴巴成為唯一入選該榜單行業引領者(key players)的中國企業,流利對話的阿里小蜜被認為是有望引領AI助手巨大進化的代表。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認為,阿里小蜜不只是簡單執行人類指令,而是能夠理解複雜的語音語義,並與人類進行真實對話。
  • MIT科技評論——2017年度十大突破技術
    這個答案因人而異,見仁見智,但著名科技評論雜誌《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每年評選的十大突破技術或許代表了一種值得參考的業界主流意見。2月21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公布了2017年度全球十大突破技術。入選這份重量級年度科技榜單的技術均是在過去一年已到達一個裡程碑式的階段,或即將到達這樣一個階段。
  • 《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評出2020年十大突破性技術
    新華社華盛頓2月26日電(記者周舟)全球知名科技評論期刊《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26日發布2020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量子霸權、人工智慧篩選分子、數字貨幣、超個性化藥物等入選。今年榜單中兩項技術與量子科學有關。
  •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20年中國科技英雄榜報名開啟
    2019 年 12 月,第三屆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中國榜單在 EmTech China 全球新興科技峰會現場揭曉。3 年時間、105 人、百餘項世界級突破性研究成果與科學發現,藉此從幕後走向臺前,讓科研之花在實驗室外得以綻放。
  • 《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 評出2020年十大突破性技術
    全球知名科技評論期刊《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26日發布2020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  今年榜單中兩項技術與量子科學有關。其中,美國谷歌公司領銜的團隊於2019年10月宣稱成功演示「量子霸權」,使一個包含53個有效量子比特的處理器花費約200秒完成當前最強超級計算機1萬年才能完成的計算任務。
  • 科大訊飛兩項技術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7全球十大突破性...
    2月21日,2017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榜單發布會在北京舉行,科大訊飛、百度、馭勢科技、樂視、地平線、中科創星、華創資本、和米資本、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科院合生基因、元碼基因、等數十家機構的嘉賓參與了這次發布會,科大訊飛研究院院長胡國平做開幕致辭並參加圓桌討論。
  •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年度青年科技英雄榜即將揭曉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自 2016 年落地中國,就在關注中國新興科技領域的創新力量,從實驗室裡最新的技術研發成果,到各前沿領域的科技創業者們所取得的裡程碑式進展,青年科技人才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 這句話不只適用於梁啓超身處的那個年代。
  • 編程貓李天馳等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
    今日,全球權威青年科技創新人才榜《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TR35)2020年中國區榜單發布,憑藉帶領編程貓持續開拓創新,運用科技力量推動中國編程教育發展,編程貓創始人兼CEO李天馳成功入榜。
  • 阿里小蜜人工智慧助理,唯一入選麻省理工十大突破技術的中國代表
    從 2001 年開始,《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每年都會評選出當年的"十大突破性技術"。這份報告會對未來的科技發展方向進行分析與預測,在全球科技領域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今年,這項榜單全新出爐,主要包括:靈巧機器人、核能新浪潮、早產預測、腸道顯微膠囊、定製癌症疫苗、人造肉漢堡、捕獲二氧化碳、可穿戴心電儀、無下水道衛生間、流利對話的AI助手共 10 大突破性技術。阿里巴巴客戶體驗事業群的阿里小蜜人工智慧助理,被選為十大技術之一"流利對話的AI助手"的代表。
  • 科技英語直播上線 | 跟著《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每天學習科技英語!
    本月,擁有118年歷史的全球著名技術商業類期刊《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中國榜揭曉:編程貓...
    今日,全球權威青年科技創新人才榜《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TR35)2020年中國區榜單發布,憑藉帶領編程貓持續開拓創新,運用科技力量推動中國編程教育發展,編程貓創始人兼CEO李天馳成功入榜。
  •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新推出中英文APP,最短時間讀懂最前沿科技...
    1899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創刊。   當時,《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還只是一本由麻省理工學院校友協會出版的小眾雜誌,內容與校友興趣緊密結合,偏學術基調。直到2005年,一直被稱為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創新雜誌」(MIT's Magazine of Innovation)。
  • 2018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榜單公布,中國一黑科技上榜,曾7次奪冠
    雲從科技,和訊飛語音相對的,雲從科技圖像識別技術達國際領先水平,日前2018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揭曉,《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羅列了實現十大突破性技術的企業,其中雲從科技榜上有名,它代表的是對抗性神經網絡技術。
  • 因深度學習成就,香港大學羅平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亞太區「35...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按: 12 月 3 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在新加坡公布了 2020 年「35 歲以下創新者」(Innovators Under 35,簡稱 TR35)亞太區榜單。
  •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直播 | AI 武器引爆全球性抗議的真正原因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是擁有118年歷史的全球著名技術商業類期刊,近日發布了中英文版APP1.0版本,其中包括《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英文原版雜誌上的全部內容以及更多精選文章,全面整合多方數據源、產業信息、實驗室情報,通過綜合報導和分析拓展讀者的知識縱深。
  • 2020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有哪些?
    那麼,2020年,科學領域取得了哪些重要突破? 自2001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每年都會評選出當年的「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這份在全球科技領域舉足輕重的榜單曾精準預測了腦機接口、量子密碼、靈巧機器人、智慧傳感城市、深度學習等諸多熱門技術的崛起。
  • 2019,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揭曉!
    圖片來源: IC photo作者「創業最前線」旗下「科技最前線」 北行三最近,權威科技媒體《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揭曉了2019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2001年以來,麻省理工學院(簡稱MIT)已經堅持發布這份預測榜單整整18年。作為全球科技領域的權威,這份榜單曾精準預測了可回收式火箭、腦機接口、智慧型手機、癌症基因療法、深度學習等熱門技術的崛起。也是因此,這份榜單又被稱為「預言之書」。
  • 重磅詳解:麻省理工2018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 都有哪些技術上榜?
    昨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正式公布了2018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10 Breakthrough Technologies 2018),為我們對2018年核心科技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前瞻指導。
  • 雅禮中學校友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中國科技創新35人榜單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是由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的雜誌。它於1899年作為「技術評論」雜誌而成立,隨後,《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開始商業化,開始面向大眾銷售,其針對人群包括:高級管理人員、研究人員、金融家和政策制定者,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的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