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詳解基因敲除AGS細胞系-源井生物

2020-12-13 源井生物

定義:

AGS細胞系來自一名54歲的白人女性患者的胃組織腫瘤碎片,該患者未接受過任何治療。該細胞系與胃腺癌疾病密切相關。迄今為止,已經開發了使用不同細胞系的胃癌異種移植物的幾種模型。

AGS是胃癌異種移植模型中最常見的細胞系之一。但是,有關此模型的特徵的信息有限。因此研究人員通常應用CRISPR / Cas9技術來創建基因敲除或基因敲入AGS細胞系。

AGS敲除細胞系克隆自已用編碼載體轉染的AGS細胞系,然後進行穩定的細胞選擇。該細胞系可以穩定表達CRISPR Cas9核酸酶,GFP和潮黴素抗性基因。結合單獨轉染的sgRNA,AGS-Cas9 KO細胞系可用於有效產生靶向的基因組修飾,包括基因敲除,基因敲入,基因誘變,基因標記等。它還是sgRNA篩選和篩選的理想細胞系模型。單獨或在池中進行驗證。因此,在涉及胃癌和疾病的研究中,AGS基因敲除細胞系是一種流行的細胞模型。

應用:

使用CRISPR / Cas9基因組編輯系統敲除AGS細胞中的PDEF以研究胃癌

胃癌是全球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中國惡性腫瘤中發病率和死亡率第二高。前列腺衍生的Ets因子(PDEF)是Ets轉錄因子家族的成員。儘管PDEF在腫瘤發生中起重要作用,但其在胃癌中的生物學功能仍不清楚。研究人員研究了PDEF在胃癌細胞AGS和正常胃上皮細胞GES中的表達。

CRISPR / Cas9基因組編輯系統用於敲除AGS細胞中的PDEF,作為胃癌的模型。進行評估,然後他們使用CCK-8,流式細胞儀,刮擦傷口和Transwell分析法分別評估PDEF敲除AGS細胞的細胞增殖,凋亡,遷移和侵襲。結果表明,PDEF基因的敲除顯著抑制了AGS GC細胞的遷移,這暗示PDEF在AGS細胞的增殖,遷移和侵襲中起著重要作用,並可能成為胃癌的新治療靶點。在Western blot分析的靈敏度範圍內,用重組質粒pX459-sgRNA1轉染的AGS細胞中的PDEF蛋白根本不表達。降低了PDEF的表達,大大降低了ABS CRISPR細胞的遷移能力,侵襲性和增殖能力。

CRISPR / Cas9介導的LMX1A敲除促進AGS細胞存活和增殖

LIM同源盒轉錄因子1,α(LMX1A)在人胃癌(GC)中被下調,起著抑癌作用。通過對LMX1A mRNA 3′-非翻譯區(3′-UTR)的測序分析,表明microRNA-9(miR-9)可能靶向人LMX1A。在已建立基因編輯的AGS細胞和原代人GC細胞中,慢病毒構建體在異位表達miR-9會降低LMX1A 3'-UTR活性,從而導致LMX1A mRNA和蛋白質下調。功能分析表明,miR-9的過表達增強了GC細胞的存活和增殖。相反,antagomir-9慢病毒對miR-9的抑制作用會增加LMX1A 3'-UTR活性,從而上調LMX1A mRNA和蛋白表達,從而導致GC細胞凋亡。 CRISPR / Cas9介導的LMX1A敲除促進了AGS細胞的存活和增殖。重要的是,miR-9和antagomiR-9在LMX1A敲除AGS細胞的功能上無效。因此,敲除AGS細胞系有助於研究胃癌的影響因素。

基因敲除切割效率不僅可以讓人具有生成人糖基化譜和建立調控記錄的能力,而且具有多種優勢,是一種特別有吸引力的重組蛋白表達系統。首先,它在穀氨酸上羧基化,在酪氨酸上硫酸化。第二,操作簡單,通過瞬時基因表達可以快速產生重組蛋白。第三,可用於穩定的重組蛋白生產。一些研究人員利用基因敲除切割效率系統產生基因編輯細胞系,對GLUL基因組位點進行靶向測序,產生產生產生EPO的穩轉細胞系,並發現重組促紅細胞生成素在人體內穩定表達的機制。

源井生物根據客戶需求,結合靶基因的情況進行基因穩轉敲除方案設計。方案1:小片段基因敲除方案,gRNA設在外顯子2兩端的內含子中,敲除外顯子編碼鹼基數為非3倍數,敲除後可造成移碼。方案2:移碼基因敲除方案,gRNA設在外顯子上,缺失的鹼基數為非3倍數,敲除後可發生移碼突變。方案3:大片段基因敲除方案,將整個基因的編碼序列敲除,達到大片段敲除的效果。

Reference:

5 Contributions HeLa Cells Have Made to Science. Cell Science from Technology Networks. Retrieved 2020-03-25.

Yao Ye-bao, Wang Guang-fei, Dong Qing-cai, Cao Cheng. Construction of stable Cdc25C knockout HeLa cell strains using CRISPR/Cas9 gene-editing system,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 2019,42(1):1-5.

Huang Rongfu, Peng Weilin, Lin Jiansheng, Lian Jianfeng, Yang Xiaoyu, Zheng Ming. Construction of stable Cdc25C knockout HeLa cell strains using CRISPR/Cas9 gene-editing system.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 2017,41(5):359-362

註明 | 文章是源井生物原創,轉載請註明。

關 住 供 種 昊 「源井生物」,了解更多基因編輯相關資訊。

相關焦點

  • 一次讀懂基因敲除Vero細胞系-源井生物
    因此,Vero細胞適合作為基因定製模型,例如涉及病毒感染的CRISPR敲除細胞。1,利用基因敲除的Vero細胞系提高病毒疫苗的生產疫苗生產成本高昂,阻礙了全球抗擊疾病的疫苗的採用。本文描述的工作遵循了之前的兩個出版物,它們報告了通過對大規模疫苗生產中使用的Vero細胞系進行基因修飾來增強脊髓灰質炎病毒和輪狀病毒疫苗生產的策略。 CRISPR / Cas9基因編輯工具被用於敲除先前顯示在脊髓灰質炎和輪狀病毒生產中起作用的Vero目標基因。隨後,開發了當前行業製造系統的小規模模型,並採用該模型來評估多種穩定的敲除細胞系對脊髓灰質炎和輪狀病毒產量的增加。
  • 超快基因敲除細胞系構建流程,乾貨
    科學家在做細胞基因敲除之前會基因敲低,但由於shRNA技術本身的限制,無法得到基因功能完全缺失的細胞(一般shRNA約為70%敲除),甚至經常發生shRNA敲低了,但細胞WB效果不好;同時Knockout也會出現使用碼移敲除導致敲除不乾淨的問題!
  • 基因敲除細胞需要多長時間?5周搞定
    首先我們的前提是使用大片段敲除的方式來做基因的蛋白功能徹底敲除。而大片段敲除如何快速、高效地完成呢?細胞的準備與轉染A、通常構建敲除細胞株可以使用電轉或者病毒或者脂質體的轉染方式;B、海星生物獨有的Virus-Free穩轉質粒法在效率上與病毒法基本相當,並且周期縮短一半;C、然後經過3天的藥篩,就可以接著做單克隆,而做單克隆一共有3種方法,分別是有限稀釋法
  • 新研究挑戰用於構建條件性基因敲除小鼠的CRISPR方法
    2018年10月6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一個由全球17個實驗室組成的聯盟提供的結果與一項高度引用的研究[1]---它描述了一種利用CRISPR構建條件性基因敲除小鼠的技術---相矛盾。這項新的研究表明與那項原始的研究[1]相比,這種技術的效率要低得多。
  • CRISPR/Cas9介導的非同源DNA敲入在多拷貝基因敲除中的應用 | BMC...
    Kwok, Feng Wang, Junyi Xue, Hui Zhao, Kin Wah Suen, Chi Chiu Wang, Jianwei Ren, George G. Chen, Paul B. S. Lai, Jiangchao Li, Yin Xia, Andrew M. C
  • iPSC基因敲入服務和誘導分化
    CRISPR-U基因敲入iPSC細胞系:通過核轉染法將gRNA、Cas9和Donor共轉入iPSC細胞中,進行藥篩,藥篩完成後挑選單克隆培養。選擇不同的克隆分別進行靶位點擴增及測序,篩選出敲入純合的陽性克隆。敲入螢光報告基因的也可以通過觀察螢光進行初步篩選。
  • Science:ZFN技術成功培育首個靶基因敲除大鼠
    威斯康辛醫學院的人類和分子遺傳學研究中心主任Howard Jacob博士說:「到目前為止,大鼠遺傳學家缺乏一種可行的靶基因敲除技術來了解這些特定的基因功能。此項研究證明ZFN技術能省去許多繁瑣的試驗步驟,如核轉(克隆)或胚胎幹細胞等,並且讓我們更加快速的培育出新的動物模型」。
  • 基因敲除大鼠—如何突破技術限制再次發揮在特定領域的研究優勢
    由於體積小、成本低,特別是胚胎細胞相對穩定,方便進行各種遺傳操作,進行基因編輯這個優點,使得小鼠成為解析人類基因功能最重要的模式生物。SD大鼠和C57小鼠是生物醫學研究中(尤其是神經生物學研究)中最常用的大鼠和小鼠代表,最近的研究通過基於基因晶片分析發現在檢測到的10,833個基因中,有4713個基因在大鼠和小鼠的海馬神經元樹突中存在表達差異。而同樣也是採用基因晶片技術研究海馬神經元,只有54個基因在C57BL/6和BALB/c兩個最常用的小鼠品系之間有差異表達。
  • (從分子生物學視角看CRISPR-Cas9技術敲除人CCR5基因)
    如果連辯論的權利都沒有的話,那如果能做得好科學研究?不管怎麼樣,關於賀博士的消息仍然如鋪天蓋地的霧霾,席捲了大家的朋友圈。那麼到底什麼CRISPR-Cas9敲除技術呢?這技術能用來敲人嗎?敲除CCR5基因能預防HIV嗎? CCR5基因敲除以後有沒有副作用呢?小白為您一一解答。
  • ...年基因編輯療法盤點 | 人類成功「敲除」突變致死基因,並向蚊子...
    1953 年,科學家沃森和克裡克發現了 DNA 雙螺旋結構,自此之後,人們知道了遺傳信息是由基因構成和表達。1963 年,基因雙螺旋論被提出十年後,新一代科學家正式提出基因編輯療法——通過敲除或替代某部分基因,讓基因表達發生改變,增加或減少某些細胞功能,以治療、治癒某些疾病。
  • 5分鐘讓您讀懂目前最熱的【基因編輯】~| 醫學方【實驗室那些事兒】專題
    本專題的第一節,就讓我們來了解下【基因編輯】基因的研究,其實就是通過改變生物遺傳基因的表達,比如過表達或者敲減基因,然後觀察基因改變對生物體造成的影響,尋找生物體內的信號通路變化,進而推測出該基因的生物學功能。因此基因敲除是科研必備。
  • 江蘇揚州2020-2021高三第一學期期中生物—基因拼接技術
    江蘇揚州2020-2021高三第一學期期中生物—基因拼接技術原題1(江蘇省揚州2021屆高三期中生物)24.(11分)科研人員發現在人類腫瘤細胞中LMNA基因表達異常, LMNA基因編碼的核纖層蛋白與維持細胞核的正常形態有關。
  • Abcam 啟用新設施全面升級細胞工程服務能力
    該專用設施將成為其專業細胞工程團隊的重要新場所。該先進場所將支持編輯細胞系的交付,從而促進即用型產品組合的擴展及定製產品的交付,滿足研究和診療研發的複雜需求。 Abcam 曾於今年早些時候收購 Applied Stem Cell 團隊及其基於 CRISPR-Cas9 的高度適應性基因編輯平臺。
  • 研究發現鞘脂生物合成調控基因—新聞—科學網
    廣西大學和內布拉斯加-林肯大學聯合團隊最新的一項研究顯示,經過基因編輯的擬南芥類粘蛋白(ORMs)突變體,使擬南芥鞘脂生物合成不受調控,並導致種子不能存活
  • 將打造世界級生物醫藥技術應用平臺 奧地利安康生物項目落戶蘇州...
    2月21日,蘇州白馬澗生命健康小鎮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奧地利安康生物JLP健康有限公司、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三方正式籤署合作協議,將在蘇州生命健康小鎮投資建設安康生物項目,打造世界級生物醫藥技術應用平臺。
  • 生物物理所揭示調控肝癌微環境T細胞免疫耐受新機制
    TH17細胞是一群能夠分泌IL-17A/F細胞因子、表達趨化因子受體CCR6和轉錄因子RoRγt的CD4+輔助性T細胞。它能夠招募並活化肝臟內的免疫浸潤,放大機體免疫監視能力。已有研究報導TH17細胞在過繼轉移治療相關疾病中有著潛在的轉化價值。
  • 國內研究者Cell Research發文韓春雨NgAgo有效,但是敲低未敲除
    的論文(下圖),該文結果表明 gDNA/NgAgo 系統在斑馬魚中能實現特定基因敲低導致魚眼部發育缺陷,但是不能對靶基因進行基因編輯。圖一圖二為了證明是否斑馬魚出現的表型是由於Fabp11a基因遺傳突變造成的,作者抽提了正常斑馬魚胚胎和突變斑馬魚胚胎的DNA對靶基因進行PCR擴增,結果測序結果表明靶基因沒有發生任何基因突變,但是通過RT-PCR檢測Fabp11a基因的表達驚奇的發現該基因的表達有顯著敲低
  •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RPL10L對X染色體RPL10基因在減數分裂中失...
    首先檢測了人和小鼠不同組織和細胞系中Rpl10l的表達,q-PCR和Western blot結果發現Rpl10lm-RNA和Rpl10l蛋白在人和小鼠睪丸中特異表達(圖1)。Rpl10l+/-雜合小鼠睪丸及附屬睪丸大小及精子數目與野生型小鼠沒有顯著性差異,但是Rpl10l-/-敲除小鼠睪丸形態和體重明細減少,且附睪中沒有精子,組織切片染色結果一致(圖1)。
  • 三個培訓班:基因編輯、臨床科研思維訓練、細胞程序性死亡在線開課!總有一個適合你,報名即送福利
    這麼多培訓班,總有一款適合你~以下為各個培訓班詳情介紹:尊敬的各位老師:您好!CRISPR是繼RNA幹擾技術、高通量測序技術等之後生物科學發展歷史上最具顛覆性技術之一,使用高效、迅速且簡單,在生物醫學研究領域及臨床實踐中引起一場巨變。
  • 敲除LSD1引起棕色脂肪白色化卻可改善血糖
    2016年10月30日訊 /生物谷BIOON/ --在哺乳動物體內存在三種類型的脂肪組織。白色脂肪細胞主要位於身體的腹部和皮下區域,主要進行能量的儲存。敲除LSD1會影響隨年齡變化的體重和葡萄糖耐受情況。在棕色脂肪細胞中特異性敲除LSD1或使其失去酶活性會觸發棕色脂肪組織發生顯著的白色化:棕色脂肪細胞的顏色變得更加蒼白,細胞尺寸增加並且還是儲存能量而非消耗能量。通過理解這些過程,科學家們想要開發對抗肥胖和糖尿病的新策略。LSD1通過雙重機制影響脂肪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