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釣友說自己的釣位和別人就差幾米,可是別人連連上魚,而自己的漂就象丟水缸裡一樣,動都不動一下,
即使用的和別人一樣的餌效果還是一樣,究其原因可能是釣點選擇出了問題。
釣魚人都知道,無論多好多強的誘魚劑都有一個作用範圍,一旦超出它的作用範圍,魚是不能感知到的,又怎麼能把魚誘到窩裡來呢,
所以無論是傳統釣還是臺釣,必須使你的誘魚劑作用範圍內有魚道或者魚窩,這樣才可能使你的窩子內魚長釣不斷。
不管魚道或者魚窩,他們的形成都是由魚的生活習性決定的。
魚類最致命的缺點就是有趨食性,趨氧性,趨溫性。充分利用這三性,釣魚當然就不是很困難的事情了。
從魚的三性可以看出:魚類更喜歡在氧氣充足,溫度適宜,食物豐富的水域生活,所以釣位選擇儘量有進水口附近的位置,或者下風口,主要是這些位置氧氣充足,
同樣冬天儘量選擇水深或者向陽背風的釣位,而夏天卻要選擇岸上有樹水中有草能遮陽的地方,主要是因為魚類在不同季節對溫度要求不一樣決定的。
但是最重要的釣位選擇要求還是儘量選擇長期有食物的地方。這裡自然會形成魚道或者魚窩。
首先說說魚道的問題,簡單地說就是魚在水下行進的路線。魚道形成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長期自然環境影響形成的,比如鯽魚,一般來說每天上午8-10點和下午4-6點是上魚高峰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其實這是魚類洄遊決定的,也就是每天兩次到淺水覓食特性決定的,這也是諺語「淺水吃,深水耍」說的情況。
這樣自然中午時候魚一般不好釣,諺語「神仙難釣午時魚」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另一種情況是水流形成的,從物理學來說水中的食物最先沉澱的水流的外惻,主要是外惻水流速度永遠低於內側,這就是釣魚要釣彎的原因,也就是釣洄水。
同樣水的表面正常情況下水流速度高於底層,這也是釣魚釣坎的原因。就是水下面深淺交界處的下面,由於上面兩種水流作用的原因,水下自然會形成一個食物帶,這就是魚道。
下面再說說魚窩,所謂魚窩就是魚類最喜歡積聚的一小面積範圍,這裡魚的密度比別的地方大得多,為什麼會形成這種情況呢?
釣塘的朋友基本都知道,老闆經常在固定位置餵魚的地方肯定就是魚窩,這是魚類對食物的條件反射形成的。
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就是魚類天生有自我保護行為,這種行為決定了他們喜歡呆在有障礙的地方,比如橋墩,水中的倒樹,大片的水草帶等,這些地方往往就是所說的魚窩。
正因為如此,諺語才說:「七分釣位,三分釣技」。沒魚的地方你用什麼辦法都是白費力,所以我們應該多了解魚的習性,那麼釣魚的時候就事半功倍了。
好吧,今天就先討論到這裡,接下來分享一些性價比高的漁具吧,希望能給你參考一下。
1.細硬峰蒼龍鯽臺釣竿
這款竿子重心靠後,比較輕,拿在手上手感很好,長時間頻繁拋竿也不覺得累,適合長竿高頻率作釣。
2.美人魚旗艦版魚線
美人魚這款魚線非常不錯,不漲號,而且很柔軟,就算冬天魚口很輕,入口性也非常好,對比同價位的魚線來講,這款魚線可以說是性價比之王了。
3.漁夫子蘆葦高靈敏浮漂
這款浮漂做工和漆面都很不錯,跟上百元的浮漂差不多,用六米三的竿子也看得清清楚楚。而且反應非常靈敏,儘管冬季魚的吃口很輕,調1目釣1.5-2目,吃口也非常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