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常規守則,建立良好的班風嚴明的紀律是戰勝一切的法寶,良好的班風是學生學習的保證,因此,新學期開學我接到一個新班,我首先上好第一節班會課,告訴學生自己是高年級的學生,是學校的大哥哥、大姐姐,在紀律、學習各方面都要為自己的學弟學妹起到模範帶頭作用,然後組織學生認真學習《學生在校一日常規》等,並制定相應的班規班約,讓學生明白自己在學校要做一個遵守紀律的好學生。這樣學生在思想認識上有了一定的提高,可以為今後的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學習習慣的優劣與他們的學習成績好差幾乎是成正比的。因此,在我們的教學中,老師要重視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抓緊抓實。在我的語文教學中,我著重培養學生養成以下幾方面的習慣;①養成早讀的習慣,學生早晨到校後,要求學生自覺拿出課本,讀當天要學習的課文。②養成專心聽講的習慣,在課上要專心地聽老師講,聽同學講,還要勇於發表自己的意見。③養成做課堂筆記的習慣,學生在上課的同時,要把老師強調的重點內容在課文旁邊做簡單批註,把老師板書的重點內容寫在課堂筆記本上。④養成預習的習慣,語文課學生不預習,特別是高年級,課文篇幅也比較長就沒辦法順利進行。⑤養成獨立作業的習慣,作業要獨立思考完成,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而完成的作業,才能享受到你學習成功的快樂;⑥養成不懂就問的習慣,學習只有靠問,才能成為學問。⑦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字跡工整,行款美觀,並做到有一定的速度。
備課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上課就如行軍打仗,勝利與否,準備工作至關重要,上好一節課的前提是備好課!每次備課時我都要將課本內容,教參內容和材料有機重組,並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我的特長確定教學方法,仔細確立教學方案,然後結合課文內容搜集適量的習題來補充課堂教學。我還二次備課,即課前10至15分鐘對上課的主要內容、思路、方法、教學預設做最後思考,重點的內容、重要的詞句理解,我都要在書上做好批註,以便講得流暢,最後再進課堂。這樣既做到了教學的實效性,又能提升教學能力。
在教學中,學生起著主體作用,而教師起著主導作用。一個好的教師就是一個好的節目主持人,一個好的組織者,好的領導者。因此在課堂教學前,教師先要吃透教材,先是把課文讀幾遍,然後再看各類教學參考書,再查閱相關資料,然後根據自己的領悟備課。同時也鼓勵學生在學習新課以前通過課外書籍查閱相關資料,在上課時給予表揚肯定,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自覺的學習獲得知識。這樣教師學生同時運用得來的知識會更牢固,而且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能力。
教師除了對上課內容的準備,還要精心設計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這就要了解自己班中的學生,知道他們的知識基礎和答題能力。選擇適合他們的問題來研究。並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能動性,讓他們有更多數的人參與到主動學習中。在教學中,要整合各種教學資源,可以用上美術、音樂、電腦等。總之,凡是有利於學生學習的就要利用。
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可以從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方面著手。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熟悉文本內容、準備教學內容,還要精心設計教學方法,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刺激他們的感官,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其次可以從心理學方面來考慮,我們要給學生自信心,當他有些微小的成功,就要及時去表揚他,讓他知道,我能學好這門功課,我有信心學好這門功課,這樣他就會逐步對這門功課感興趣。學生有了錯誤,不宜過多指責從而打擊他的積極性,使他產生厭學情緒。
聯繫學生生活實際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巧妙地藉助學生已有的口語經驗和相關的生活經驗,使之與所。學知識建立聯繫,寓學於樂,化難為易,既增添學生情趣,又滲透了文化素養的培養。
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學習能力的核心是「感悟」,朗讀與背誦是「感悟」的有效方法。對於漢語言的精髓,在學生學習書面語言時,一開始就讓他們接觸這些精品,讓他們熟讀成誦,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品位和語文素養,而且能增加其文化底蘊,使其受用終身。
布置了作業以後,教師要及時批改,最好是面批面改。這樣才能及時發現問題。發現問題後,要及時讓學生訂正。對於不會訂正的同學,教師要從旁指點,進行補差。做到日日清,當天清。學生就沒有拖拉、偷懶的問題。這是一個補差的好辦法。
把時間還給學生。課堂教學中,保證充分的時間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認真地讀書、識字、交流、寫作(包括寫字、造句、寫文章等練習)把現在課堂教學中化在「多餘的情節分析,瑣碎的談話,沒有思維價值的提問」等活動中的大量時間省下來;而學生懂的,教師則堅決不講;把握教學的節奏與容量,使教學時間安排的科學合理,保證學生在課堂裡,能主動積極地學習,能認認真真讀書,主動積極地思維,實實在在地訓練,學會動手操作等,扎紮實實地掌握好語文這門工具學科,循序漸進地提高語文素質。
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在教學中常常為了落實教學目標,而直奔「教學結果」,忽視了教學過程,使學生陷入被動局面,反之,教師遵循教學規律,重視過程教學,在過程中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懂得主動學習。
因材施教,是提高質量的前提條件。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整個學習活動中去。同時,又要注意學生個性的發展,這是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個性差異畢竟存在,所以在課堂上必須做到&34;。在教學中,針對各種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堂練習,讓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從實際出發,有題可做。
語文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有一個積累消化的過程,而閱讀是最好的積累。何況,多讀多寫就是學好語文的傳統經驗。因為課外閱讀的功能很大,可以豐富詞彙,提高讀寫能力;開拓視野,擴大知識面;吸收信息,儲存信息;豐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提高語文素質。如果能在課內得到閱讀方法的指導,課外擴大閱讀面和閱讀量,逐步養成自覺進行課外閱讀的習慣,學生將大大得益。高年級則要對學生加以閱讀指導,以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提示閱讀方法,培養閱讀習慣。所謂真正的閱讀興趣表現為:喜歡讀,集中注意地讀。持久地讀,有效地讀;而閱讀的方法可以有精讀、略讀。泛讀„„在閱讀過程中作些讀書筆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