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詭異!遭遇天量減持股價竟能「紋絲不動」!無數事實證明 好公司不怕減持)
來源:券商中國
詭異!遭遇天量減持股價竟能「紋絲不動」!無數事實證明,好公司不怕減持,爛公司不該持有
公布利好推高股價,立馬減持,這個A股市場中大股東屢試不爽的慣用伎倆簡單粗暴,一直以來都脫不了算計散戶的嫌疑。
然而,當投資者普遍擔心減持風潮會危及牛市的成色而裹足不前之時,前有10倍股王東方通訊遭遇大股東高位減持而屹立不倒,周五又有科技股風向標中興通訊被大股東折讓兩個跌停板甩賣股價卻紋絲不動。
前一天是耀眼的是業績,第二天刺眼的是減持。
上周四,中興通訊因預計一季度淨利潤為8億至12億,靚麗業績讓人熱血沸騰,AH股雙雙大漲。當天收盤,A股漲停,H股大漲逾9%。然而,當天盤後大宗交易數據卻令投資者直冒冷汗,控股股東以大宗交易方式合計減持8053.3833萬股,約佔公司總股本1.92%,成交價格除一筆24.27元外,其餘皆為24元,較29.34元的收盤價大幅折價18.2%。相當於以兩個跌停的價格甩賣19.36億元股份,這一操作令市場不解。投資者頗多抱怨,直呼大股東不是不可以減持,關鍵是信披要及時、充分,要做到光明磊落!
讓人嘆為觀止的是,這個足以把人「嚇尿」的天量減持公告一出,市場解讀為「不啻是對中興通訊股價的降維打擊,還將會拖累大盤」,結果,昨天中興通訊略低開盤,然後一路高走,最後僅僅微跌0.48%,幾乎與上日持平。而大盤則毫髮無損,漲勢如虹,暴漲近100點,直逼3100點關口。
該跌不跌,是何原因?莫非市場已經從股東減持的陰霾中走出來了?
仔細分析一下,你就會發現,能成牛股或者妖股的,大多都有某種「稀缺性」在起作用,正是這種「籌碼的稀缺性」,給予牛股以翅膀,給予妖股以魔性。
春節後展開的這波行情,既有政策推動的因素,也有資金推動的因素,而一眾牛股的誕生,遊資推動跡象尤為明顯。
一直以來,遊資推動的牛股,有兩個鮮明特點:
第一是概念稀缺。
第二是行業或者個股流通籌碼供給量較小。
也就是說,流通籌碼供給量的大小,決定一個行業與個股的估值水平,進而會決定它的股性的活躍度(波動率)與想像空間(漲跌幅)。
籌碼的天生性稀缺,行業與資源的稀缺,讓估值變得沒有了參照標準,比如曾經的大牛股鹽湖鉀肥,比如稀土類股票。
籌碼的階段性稀缺,比如次新股,中信建投(76億總股本,4億流通盤,其餘2019年6月20日才解禁),中國人保(442億總股本,10億流通盤,其餘2019年11月16日才解禁)。
籌碼的人為性稀缺,比如股東的自我鎖定,比如減持新規導致大股東籌碼的鎖定。
「養豬」是為了吃肉?
從最近大股東減持對股價的擾動越來越弱這一趨勢來看,反映了市場對股東減持的包容度在逐漸提升。
在目不暇接的減持中,有的為了資金需求,有的為了償還債務,有的為了改善個人生活質量,更有股東在質押爆倉股份被法院凍結後,股價卻遭暴力拉升,因此希望通過減持起死回生。
2019年一季度出現的這輪減持潮,還有一個「明星」是「豬肉股」新五豐,該公司3月11日晚間公告表示,公司二股東湖南高新以「經營發展需要」為由,擬進行清倉減持。
湖南高新持有新五豐1.04億股,持股比例15.96%,按照當天8.53元/股的收盤價計算,對應減持金額達到9億元。
2015年,新五豐以推進生豬屠宰、冷鏈物流、 生豬交易市場和「公司+適當規模小農產」等項目需引入戰略投資者為由,拋出一份總額5.22億元的定增方案。
在這項方案中,湖南高新一次性獲得新五豐15.96%的股權,交易對價3億元,鎖定期36個月。
三年多時間過去,湖南高新就以「大玩家」姿勢,通過一級市場定增和二級市場減持的兩步走,希望淨賺6億元走人,但未能如願。
早在2015年4月,湖南高新剛剛參與完定增,持有的新五豐股份尚處鎖定期,但已經開始通過滿倉質押的方式進行套現。
最新數據顯示,湖南高新持有的1.04億股新五豐股份,全部被司法凍結,其中8136萬股依舊處於質押狀態。
新五豐自身業績並不穩定,二股東湖南高新想甩手走人,自然引起輿論譁然。
2015年和2016年,由於豬肉價格上漲,新五豐淨利潤同比增長176%和432%。然而2017年豬肉價格波動,新五豐淨利潤同比下降82%。在最新的業績預告中,新五豐2018年預計淨利潤虧損3000萬元至5000萬元,同比下降200%。
面對並不樂觀的現實,和外界的輿論壓力,湖南高新的清倉減持計劃在公告後第二天即做出調整。
新五豐在3月12日晚公告表示,湖南高新出於審慎態度考慮,將本次減持計劃進一步明確為:自減持公告披露之日起15個交易日後的6個月內,通過集中競價方式減持數量不超過1305萬股,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減持數量不超過2611萬股,合計減持數量不超過3916萬股。
也就是說,湖南高新擬減持股份由100%清倉變更為不超過現有持股總數的38%。
詭異的是,這次市場對新五豐二股東清倉式減持(未遂)會對股價造成壓力的擔心看起來是多餘的了,跟中興通訊一樣,股價波瀾不驚,上周五還「人品」突然爆發,強勢漲停,離新高僅一步之遙。
這輪減持潮與暴漲潮,相得益彰。新五豐股價由2月1日的4.03元上漲到最高接近12元,漲幅接近200%。
值得注意的是,擬清倉減持的新五豐股東湖南高新,因爆倉而被凍結的股份,質押時的參考價在8至9元,此輪暴漲前,新五豐較質押時股價腰斬,本輪暴漲後,其3月29日最新收盤價瞬間回到了11.22元/股,也就是說,如果湖南高新能夠趁著這輪行情及時減持,完全能夠獲得足夠資金脫離苦海,從爆倉的絕境中逃脫出來。
當然了,這輪牛市,最閃耀的那顆星星應該是東方通信了。
東方通信最強戰績是11天10板,並且短期內上演了10倍股的神話。從2018年10月19日最低的3.7元/股,到今年2月26日觸及37元/股,東方通信的10倍漲幅之路只用了86個交易日。
股價登峰造極的東方通信大股東見好就收。3月18日晚間公告,控股股東東信集團計劃自減持計劃公告披露之日起15個交易日後的6個月內以集中競價和大宗交易方式減持股份合計不超過21,520,000股,減持比例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2%。
有人算了一下,按照目前的總市值400億計算,減持2%也才8億多,而東方通信一天的成交額都有35億了。
分析人士認為,此次減持的警示意義比較大。因為在東方通信上漲10倍的這個過程當中,該公司總共披露過8次風險提示公告,但股價仍在任性上漲。如今打出「王炸」,炒家們是否會瑟瑟發抖?
結果又是一個意外,看起來還好吧,沒有人會瑟瑟發抖,它的股價繼續屹立在28元的高位,藐視那些「杞人憂天」的分析人士。
大股東減持並非洪水猛獸
作為投資者,需要理性客觀地看待大股東減持對自己持股策略的影響,不要一聽說大股東要減持就不分青紅皂白望風而逃,還是需要對公司內在價值進行客觀評估之後再做決定。
一句話,好公司不怕減持,爛公司不該持有!
如果確實是一家爛公司,既然股東都要清倉減持了,你還拿著它作甚?
而那些真正的優質上市公司,即便被大股東階段性減持,也無損它的長期投資價值,也不會影響價值投資者的持股信念。
2016年兒童節那天,阿里巴巴第一大股東軟銀髮布公告稱,為調整資本結構和降低負債規模,其計劃拋售價值不少於79億美元的阿里巴巴股份。6月2日,軟銀又稱將再套現10億,合計要出售89億美元的阿里股份。
這是軟銀投資阿里巴巴16年來首次出售其所持股份(2000年和2004年,軟銀分別耗資2000萬、6000萬美元入股阿里巴巴)。此次減持完成後,軟銀集團對阿里巴巴的持股將從32.0%降至約28%。以阿里巴巴現在的市值計算,孫正義的軟銀在阿里巴巴的股權投資上,獲利近1000倍。
與此同時,軟銀與阿里巴巴達成了鎖定協議。根據這一協議,在6個月內,軟銀不會再交易其所持的其餘阿里巴巴股份。因為軟銀的減持公告,美國時間6月1日,阿里巴巴股價重挫6.5%,收76.69美元。
當然,大家後來看到,經歷短暫的陣痛之後,阿里巴巴的股價還在不斷創出新高。
2018年年初,騰訊公布靚麗年報之後公告稱,公司大股東Naspers歷史性地首次減持了大約2%,約折合110億美元,大約800億港幣市值。結果導致騰訊股價急跌,蒸發了高達1517億。
大股東首次減持騰訊的原因眾說紛紜,比如說騰訊發展已經見頂了,甚至引申到外資看衰中國前景之類。但實際上Naspers則表態,未來三年內沒有繼續減持計劃,對騰訊前景有極大信心。套現所得主要是為了在不同地域擴大業務,以及未來收購整合的機會。
大股東減持後的一年時間裡,騰訊股價確實有一定幅度的下跌,受市場系統性風險的影響應該更大一些,投資者對它的信心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中信證券大股東中信有限分別在2015年1月13日-1月16日四個交易日內4次減持中信證券的股票,減持完成後,中信有限依然為中信證券第一大股東,但持股比例由20.3%下降至17.14%。
在此之前,券商股行情以及中信證券再融資等多項利好推動該公司股價不斷攀升,中信證券股價一度衝高到37元,相較於前一年10月27日的低點12.25元,兩個多月漲幅近170%。
從後來的股價表現上來看,中信有限也確實賣了個好價格,以當時32.66元的均價計算,中信有限該次套現淨賺113.69億元。
在2015年上半年大盤狂飆的四個月裡,中信證券整體表現異常安靜,4月份最高衝到38.40元,與1月份的37.25相比只高出了1元錢。
中信證券2016年2月29日晚間公告稱,公司第一大股東中國中信有限於2月26日、2月29日通過自身股票帳戶增持公司A股股份合計11093.69萬股。中信有限將視情況擇機繼續增持公司A股股份。上述增持完成後,中信有限持有公司股份比例由15.59%增至16.50%。此次權益變動不會導致公司第一大股東發生變化。以增持期間14.12元均價計算,中信有限那兩天增持共耗資15.66億元。
高位減持,低位增持,現在看來,這個操作對保持股價的平穩運行,有一定的引導作用,不得不佩服他們的戰略眼光。
既要維護買者的自由,也要尊重賣者的權利
媒體熱衷於報導,統計,抨擊股東減持,到底是為了保護中小投資者,還是為了博眼球?不好猜測。
監管部門反覆強調,要準確把握職責定位,敬畏市場、敬畏法治、敬畏專業、敬畏風險,發揮各方合力,努力建設一個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因此,要理性看待股東減持行為,股價低估了需要增持,股價高估了或者有資金需求,可能就有減持,騰訊和阿里也經常有股東減持,其實,這是股東的合法權利,所以,不要一看見股東減持就開罵!
市場化是雙向的,既要維護買者的自由,也要尊重賣者的權利。
敬畏市場,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把股價漲跌的自由還給市場,買者的權利得到充分尊重,相對應的,「賣者」的權利是否也需要得到尊重?
對於那些熱衷於追逐妖股的投資者,限制股東減持,並不能起到保護他們的作用,反而給市場的操縱者製造了可乘之機。
不值得保護甚至同情的人,正是那些自己把手伸進鱷魚嘴裡,卻詛咒鱷魚不該殘忍地咬住不放的人,也是那些甘願以身飼虎,又恨老虎沒有人性的人。
綁住大股東手腳是否就保護了中小投資者呢?
股權質押危機,股東無法通過減持解決資金需求,被迫通過質押融資,最後股價暴跌,投資者首當其衝成為直接受害者,風險還轉嫁到了券商與銀行頭上。
過於苛刻地限制股東減持,人為製造了籌碼稀缺性,為炒作提供了便利。
對股東減持行為的規範與約束無疑是必要的,但是,還是要評估有人利用了這個規則製造的「籌碼稀缺」而惡意炒作的風險,對於那些短期漲幅過大的股票,可以考慮通過設計便利股東減持的制度安排來平滑股價的過度波動。
比如說,給於股東減持一定的彈性,當股價出現暴漲的時候,可以適當放寬股東減持的比例以及通過二級市場直接減持的比例,通過市場化的手段對惡意炒作形成一種威懾。
有識之士紛紛呼籲,未來科創板應該在股東減持上做出更加完善的制度變革,從來為主板和中小創的相關制度建設探明方向。
華泰聯合證券董事長劉曉丹近日出席活動並就科創板相關制度安排發表演講,她認為減持規定與交易規則更市場化,二級市場交易制度的完善對市場影響是深遠的。
她認為大小非減持是市場一直很頭疼的問題,全靠堵和限制是解決不了問題,以前大股東一賣股票就被人罵,有人承諾鎖五年、十年,但到期了還是要奪路而跑。
這次科創板,控股股東的減持依然受到限制,未盈利的公司也有一些特殊規定。但總體對減持規則做了很好的優化,接下來還會有更多的細則出來。保持市場充分流動性,讓股票充分流動交易以實現更好的價格發現,進而優化資源配置應該是一個基本的監管理念。因此對大小非減持這些問題不應採取一昧限制和圍堵,破壞市場預期,而應該在充分信息披露的基礎上儘可能鼓勵形成機構投資者的交易市場。這次允許老股上市後再次可以通過券商向機構投資者詢價出售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制度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