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名等於股價上漲,已經是A股的「潛規則」了,無論是早年多倫股份更名「匹凸匹」,還是年內70餘家公司進行了更名的操作,事後公司股價普遍有所上漲。
近期由於主營業務的變化,吉林森工(600189.SH)也正式更名為「泉陽泉」,此後連續迎來6日大漲,觸及公司三年歷史最高價,直到21日更名後的第一份公告即為股東減持預告,市場熱情平復後,泉陽泉也迎來連續下跌。
伐木工改賣礦泉水,「更名效應」帶來6日大漲
事實上,除去被動ST或表現良好被「摘帽」的公司,年內至少有70價公司選擇主動變更證券簡稱,而隨後股價脫離市場因素的上漲也成為普遍現象。
11月20日,澳洋順昌(002245.SZ)公告擬將公司名稱變更為「江蘇蔚藍鋰芯股份有限公司」,同時經營範圍也轉向電池製造等新能源領域,此後澳洋順昌連續收穫三個漲停;11月10日吉林森工將公司名稱改為「吉林泉陽泉股份有限公司」,並於14日正式變更證券簡稱為「泉陽泉」,此後連續6日大漲股價達到近三年歷史最高價。
值得一提的是,據貓妹統計,僅11月就有10家公司公告了變更證券簡稱的相關事項,其中8家已經完成相關變更手續,並且在「更名效應」下幾乎全部公司股價在此後一周內都有不錯的漲幅。
通常公司更名主要是兩種原因,要麼是為了「聚焦主業」或發展多元化,由此帶來的經營範圍的變化使得公司需要通過改名來表明自己的未來的發展計劃,比如近期「金海環境」更名「金海高科」,「山鷹紙業」更名「山鷹國際」。
另一種原因是可能就是控制權的變更,公司易主可能導致主業完全轉換方向,從而導致長短期內戰略預期的轉變,比如近期「京漢股份」更名為「奧園美谷」。
這麼來看的話,泉陽泉顯然屬於第一種。事實上,早在2017年時,吉林森工的控股股東森工集團就將吉林森工集團泉陽泉飲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泉陽泉飲品)的礦泉水業務注入上市公司,即通過發行股份的方式,向森工集團、睿德嘉信和泉陽林業局購買了泉陽泉飲品75.45%股權。
此後礦泉水業務成為上市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2017年營收佔比大約為52.74%,如今泉陽泉一直提倡「一主一輔」的業務模式,更名也使得早已從「伐木工」改賣礦泉水的吉林森工名副其實。
溢價買來礦泉水,扣非淨利潤依然連虧6年
從10月中下旬時,泉陽泉就第一次提出公司更名的議案,1個月後正式更名。不過,泉陽泉的更名也只是公司名稱的改變,礦泉水業務早在2017年就已納入上市公司經營範圍。
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時泉陽泉的業務包括森林經營產品和人造板產品兩部分,二者收入佔比分別14.62%和71.02%,後者為主要收入來源,但隨著伐木政策的不斷變更,公司兩項業務的營收均以兩位數的速度下降。
整體上來看,2016年以前公司營收增速放緩,近兩期營收規模甚至出現負增長,而同時扣非淨利潤已經連續三年為負,歸母淨利潤也開始有所萎縮。
2017年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時,除了買來了泉陽泉飲品75.45%股權,公司還向趙志華、陳愛莉、趙永春以及上海集虹購買了蘇州工業園區園林綠化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園區園林)100%股權,兩項資產分別評估增值201.61%和153.33%。
目前,泉陽泉主要從事長白山天然飲用礦泉水的生產、銷售以及園林景觀規劃設計、園林工程施工、園林養護和苗木種植銷售、木材產品業務、進口木材貿易及定製家居業務等業務。
2017年收入礦泉水和園區園林等業務後,泉陽泉營收增速開始恢復兩位數的增長,歸母淨利潤也有小幅度增長,而到2018年末扣非淨利潤雖已連續虧損5年,但虧損幅度也有所收窄。
值得一提的是,礦泉水業務注入上市公司後也並未得到提升擴大,依然只是維持和耗用已有資源,2017年購進時泉陽泉同時進行了5.64億配套募資,並表示其中1.14億用於「長白山天泉20萬噸含氣礦泉水生產項目」,1億將用於「靖宇海源40萬噸礦泉水建設項目」,不過到2019年中時卻公告,募資項目尚未動工,並將全部資金用於永久性補充流動資金。
盈利靠政府補助,股東限售期滿即刻減持
直到2019年,控股股東的破產重整導致聯營企業人造板集團計提了大量壞帳和資產減值準備,最終在長期股權投資權益法計算方式下確認投資損失,導致公司歸母淨利潤虧損14.85億。
值得注意的是,連虧6年的泉陽泉原本時刻面臨著退市風險,而歸母淨利潤卻只在2019年大額減值的情況下轉負主要還得歸功於政府補助的存在,2017年-2019年,泉陽泉政府補助分別達到7649萬、9341萬和8702萬。
據最新三季報顯示,受疫情影響的泉陽泉前三季度扣非淨利潤虧損1902萬,同比降幅持續擴大,而同時僅前三季度政府補助就達到9834萬,因此歸母淨利潤轉正,甚至同比增長2.08%,某種程度講,政府補助才是泉陽泉依賴的主要利潤來源。
9月時,同樣以礦泉水為主業的農夫山泉也登陸資本市場,其中2020年上半年包裝飲用水業務實現營收71.02億,佔總營收比重約61.5%,同時由於PET採購價格下降和產品結構調整,公司毛利率提升至59.9%。
相比之下泉陽泉的礦泉水則主要布局在東北地區,在普通瓶裝水的基礎上尋找新的使用場景,比如2019年曾推出「泡茶好搭檔」3L「語茶觀水」產品以及低鈉低礦化度的2L母嬰水,其礦泉水業務的毛利率也能達到47.53%,是公司的主要利潤來源之一。
2017年同時收購的園區園林成為泉陽泉的第二大業務,但2019年由於全資子公司園區園林未能完成業績承諾,按業績補償約定,對趙志華、陳愛莉、趙永春三人進行了股份回購,據天眼查APP顯示,上述三人為一致行動人,趙志華等目前為泉陽泉持股比例最高的自然人股東。
11月18日,泉陽泉公告顯示,業績承諾補償款已收到,當時定增的股票50%進入解禁期,剩餘股權將在2020年-2022年末分別解禁15%、15%和20%。
有意思的是,11月23日,更名後的泉陽泉發布的第一份公告就是趙志華等三人的減持計劃,公告顯示,三人將合計減持不超過4%的股份。「更名效應」以及投資者對新業務期待所帶來的股價增長在第7日轉陰,11月24日,公司股價以跌停收盤,25日持續下探,截至發稿,公司股價為8.76元,跌幅達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