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藝術詮釋晦澀物理概念「自旋」入畫描繪光子科技新時代

2020-12-14 東方財富網

用藝術去詮釋晦澀的物理概念,會帶來怎樣美妙的驚喜?2020年11月28日,上海交通大學第七屆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開幕,作為科學界與藝術界一年一度的盛會,國內外知名科學家、藝術家和科藝愛好者們齊聚交大李政道圖書館。本屆活動以「自旋(Spin)」為主題,融合科學之理性思辨和藝術之感性視角,聚焦微觀世界的粒子運動規律,管窺未來科技發展趨勢,探尋科學與藝術的奧秘和通途。

李政道來信寄語,諾獎得主解密「自旋」

此次活動採用線上雙語直播、雲展覽等雲端技術手段,在開幕式現場,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回顧了科藝活動七年深耕細作的發展歷程,總結了上海交大多年美育育人方案、模式和成果。

李政道先生寄來賀信,並由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研究員王垂林代為宣讀。今年剛過94歲生日的李政道先生是科藝理念的倡導者和身體力行者,在科學與藝術交融的世界裡,大家看到了物理巨擘李政道的另一面——在諾貝爾獎的盛名之下、細推物理的求索之中,一顆對真理、對美、對創造的赤子之心。他在信中寄語所有科藝愛好者們:「穿梭在科學與藝術之中,用創意和技藝,讓抽象的科學概念,鮮活地悅動於眼前,被更多人看見,被更廣泛理解。」鼓勵科學與藝術工作者攜手共進、交融互通,破除偏見和專業的局限,在更廣闊的空間思考,以更堅實的臂膀來迎接未來的挑戰。

李政道先生長子、李政道圖書館館長李中清教授通過視頻,表達了對本屆科藝活動的期待和祝福。上海科技館副館長繆文靖、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副巡視員黃興華隨後致辭,繆文靖回顧了科技館與上海交大的科藝融合探索之路,黃興華則強調了科藝結合開展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和創新性。

諾獎得主弗蘭克·維爾切克教授現場帶來題為《自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主旨演講。他從史前時代講起,生動講述了陀螺和陀螺儀等快速旋轉物體對人類的巨大吸引力,「它們似乎可以抵抗重力,隨著自轉速度的增加,改變它們的轉動方向將會變得很困難。」圓周運動的動力學為娛樂和藝術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也對控制技術等科技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在自然界尺度的另一端——微觀物質世界中,基本粒子的「自旋」特性同樣令科學家們著迷,人類對量子力學的研究深刻影響著現代生活,並不斷改變未來科技發展趨勢。

八旬教授創作主題畫,最小參賽者為14歲俄羅斯少女

什麼是「自旋」?作為量子世界中粒子的基本屬性之一,它常常被與經典力學中的自轉概念進行類比,但實際上本質是迥異的。電子自旋永不停止,這使電子變成了微小的、像地球一樣的磁鐵。對微觀世界規律的探索,有助於人類把握未來科技發展的脈搏,而藝術家們則用天馬行空的想像,來詮釋出晦澀抽象的物理概念。

以光子科技為支點,撬動未來科技創新槓桿。開幕式當日,主題畫《光子科技新時代》揭開神秘面紗。不同於往屆科藝主題畫作者的藝術家身份,今年的主題畫作者陳益新教授是一位集成光學專家,也是一位「科學與藝術對話」的先行者,他用一生印證了李政道先生為他的畫展所題的字:「一心求真、一意求善、一生求美」,在求知路上始終保有一顆求美、創造美的心靈。

今年已年屆八旬的陳益新在接到創作主題畫的邀約時欣然應允,於是《光子科技新時代》應時而生,它描繪了光子科技正邁向造福人類的新時代,也預示著其將帶來的光輝燦爛的美好未來。畫面中天上的量子衛星、地面和海底的光纖光纜通過光子流聯通,光子攜帶著各種千變萬化的信息,傳遍全球每個角落。光子無處不在,猶如畫中東升的旭日一般,與人類日常生活中的通信交流、工作學習、旅遊購物、醫療保健等各方面切切相關。不同波長的光波和光子,沿著光纖傳播互不幹擾,形成絢麗的「光纖彩虹」。

據悉,本屆科藝大獎賽參賽作品數量創下新高,共收到328件投稿作品,最終遴選出一等獎作品2件,二等獎8件,三等獎16件,其中上海交大學生作品佔所有獲獎作品總數的30%。所有參賽作品,除以傳統繪畫形式呈現「自旋」主題外,創意視頻、創意攝影、數碼繪畫等新媒體作品形式大幅增加,參賽者以多元視角讓抽象的科學概念鮮活地躍動於眼前,科藝結合形式更加豐富多變。

來自俄羅斯謝爾託洛沃兒童藝術學校的14歲初中生索菲亞·捷列申科(Sofia Tereshchenko)成為大賽迄今年齡最小的參賽者,她的畫作《生命的本質》色彩濃烈而又充滿想像,最終斬獲大賽三等獎。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的溫世康同學帶著上第六屆大獎賽一等獎獲得者的光環今年再次參賽,他和同學鄭嘉淇的合作拼貼畫《自旋之手徵對稱性》同樣獲得二等獎的好成績,連續兩年的參賽經歷讓他對科藝理念的理解更加深刻,他分享了自己創作的秘籍,「立足於科學原理,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不拘泥於形式大膽創作。」

此外,李政道科學與藝術作品展也於今日正式開展。本次展覽共遴選優秀科藝結合作品49件(含本屆科藝主題畫和大獎賽獲獎作品),雲端虛擬展覽和線下實體展覽形式同步進行,觀展者既可以前往李政道圖書館負一樓展區實地參觀,近距離感受科學與藝術融合魅力,也可通過關注李政道圖書館微信公眾號獲取線上展覽入口,足不出戶開啟科藝探索之旅。此次作品展展出時間從2020年11月28日起至2021年2月28日,為期三個月。

(文章來源:東方網)

相關焦點

  • 2020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舉行 科學家...
    上海交通大學物理系教授、集成光學專家陳益新受邀以科學家身份創作主題畫,通過繪畫形式構築未來光子科技新時代藍圖,最小參賽者、14歲俄羅斯少女索菲亞·捷列申科獲本屆科藝大獎賽三等獎。隨後舉辦的科藝講座中,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研究所所長弗蘭克?維爾切克教授「雲端」講述自旋奧秘,中英雙語直播,與上海交大學生熱情互動答疑解惑。
  • 【十大進展】光學石墨烯中的光子自旋軌道耦合效應
    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部電子學院科研團隊在原子蒸汽中構造了晶格勢場實時可調的光學石墨烯結構,並利用在此結構中激發贗自旋獲得渦旋光這一拓撲現象,對系統中極其微弱的光子自旋軌道耦合效應實現了顯著觀測和全光調控。科研人員通過實驗明確了光子自旋軌道耦合對光學石墨烯中的拓撲效應產生的影響,闡明了拓撲系統可以成為「放大」某些微弱效應的物理基礎。
  • 自然-光子學:非線性光學晶體中光的自旋-軌道角動量級聯效應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李貴新課題組與法國波爾多大學Etienne Brasselet課題組合作在非線性光學晶體中倍頻光的自旋-軌道角動量級聯效應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Harmonic Spin-Orbit Angular Momentum
  • 關注:光子學在線公開課
    旨在凝聚集體智慧,在新的形勢下提升我國人才(特別是研究生)培養質量,為前沿交叉創新和服務國家重大需求貢獻力量。光子學(photonics)是研究作為信息和能量載體的光子的行為及其應用的學科。光子學及其發展的相關技術即光子技術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廣闊的應用前景。20世紀70年代,隨著高速攝影技術的發展,半導體雷射器、光通信器件、光電探測器和新材料的研製、應用和提高,光子學應運而生。
  • 物理所等在磁性外爾半金屬中提出「自旋軌道極化子」概念
    磁性量子材料的缺陷工程及其局域量子態自旋的調控,有望用於構築未來實用化的自旋量子器件,是目前凝聚態物理研究的熱點領域之一。近年來,基於過渡金屬的籠目晶格(kagome lattice)化合物成為揭示和探索包括幾何阻挫、關聯效應和磁性以及量子電子態的拓撲行為等豐富物理學性質的新穎材料平臺。
  • 史上最成功的數學預測:用狄拉克方程推導出電子自旋
    科學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為理論科學家可以用數學做出預測,而實驗科學家可以檢驗這些預測。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比如:當天文學家發現天王星運動的速度比牛頓引力定律預測的要快後,他們成功地利用數學預測了海王星的存在。為了解決β衰變的能量守恆問題,泡利提出了中微子。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測了引力波和黑洞的存在。
  • 用物理描繪美麗新世界,薛其坤等三位中外科學家分享「復旦-中植...
    物理學研究中的拓撲領域,常被稱為「描繪美麗新世界」的科學。13日,第五屆「復旦-中植科學獎」頒獎典禮暨2020復旦科技創新論壇在上海舉行。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英國布裡斯託大學教授麥可·貝裡(Sir Michael V. Berry),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查爾斯·凱恩(Charles L.
  • 史上最成功的數學預測 | 電子自旋
    很久以前法拉第就發現,運動的電荷會產生磁場;線圈中流動的電流是電動機的基礎。即使是靜止的電子也有磁場,因為所有的電子都有自旋。就像每個電子都攜帶有相同的電荷一樣,它們也有著相同的自旋量。這種內秉的旋轉屬性將電子變成一個微小的磁鐵。物理學家自然想知道電子的磁性有多強。如果把電子看作是一個極小的旋轉球,計算就很容易。但理論計算得出的電子自旋結果只有實驗測量結果的一半。這種差異可以解釋為,電子的固有自旋與普通的旋轉不同。
  • 不確定性原理的詮釋問題
    反之,低能量的光子對電子動量擾動較小,但不能同時精確測量電子位置。根據Abbe的顯微鏡分辨本領公式,假設入射光的波長為λ,物點對透鏡半徑的張角為θ,那麼電子位置的觀察誤差為∆x~λ/sinθ。再根據康普頓散射的動量守恆定律,並假定散射後光子動量p=h/λ大小不變,僅方向改變,那麼光子對電子動量的擾動大小為Δp~h/λsinθ。因此,ΔxΔp~h。
  • 物理學界的百年戰爭:波函數是物理實在嗎?
    就像孫悟空為唐僧劃定活動範圍一樣,哲學家們也費盡心力甄別著「到底哪些名詞代表真實存在的實體,哪些名詞只代表一種概念」,希望為物理世界劃定一個範圍。但這裡的關鍵點是,按照哥本哈根詮釋,測量之前粒子並沒有事先確定的自旋方向,測量動作不是「發現」而是「造成」了自旋方向的確定。愛因斯坦胸有成竹地指出:依照哥本哈根詮釋,測量一個粒子會瞬間影響遠處另一粒子的狀態,這種「鬼魅般的超距作用」超越了光速上限,將違背因果律,因此哥本哈根詮釋必然是不完備的,一定有隱藏在更深層面的變量,控制著量子態的行為表現。
  • 隱藏在這幅畫中的17個物理公式
    《尺度,法則和生命》這幅畫,正是通過17個地位顯著的公式,描繪了物理學不同領域的聯繫與相互影響。《尺度、法則和生命》。圖片:Sean Lang沿著圖中從左到右的方向,粒子數量增加,系統複雜性也隨之增加。沿著從下往上的方向,系統的尺度逐漸增大。
  • 兩個手電筒對照是光子對撞嗎?會發生什麼,為什麼?
    相信多數人心中想到的一定是一個個微小的球體,如果我們用非常非常大倍數的,想像中的放大鏡去觀察的話,是一個表現光滑,還放著光芒的小球,它們以光速在空中飛過。有這樣的理解完全不是你們的責任,因為在多數時候我們能接觸到的示意圖中都是這麼畫的,在大家的認識中也一定以為光子就是「光的粒子」,就像空氣是由空氣分子構成的一樣。
  • 光子的自旋角動量和軌道角動量
    角動量又分為自旋和軌道兩部分,這裡主要討論它們的物理起源,以及解釋光子的自旋為什麼是±1。一、電磁場的場動量 (Minkowski)由Lorentz力得到的力學動量是其中第一部分就是自旋角動量(SAM),第二部分就是軌道角動量(OAM),下面來解釋一下它們的物理意義。三、自旋角動量(SAM)考慮沿著z方向傳播的平面波
  • 南開大學在拓撲光子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年來,在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物理中,材料的拓撲性質成為學界研究的熱點。探究這兩種不同空間拓撲結構之間的內稟關聯性對於深入理解不同領域的拓撲物理現象具有重要意義。  此工作中,課題組以贗自旋為S=1/2 和贗自旋S=1的狄拉克光子晶格為平臺,實驗上利用贗自旋渦旋光激發狄拉克點附近的模式,實驗觀測和理論證明了贗自旋渦旋拓撲荷轉換的數目正好等於動量空間狄拉克點貝裡相位的繞數,該拓撲荷轉換過程由狄拉克點的拓撲特性決定。
  • 曦智科技沈亦晨:光子晶片加速智能算法和智能計算
    另外在單個計算上,用光來做計算不需要很多邏輯門的推理,它本身是一個完全被動的過程,所以能大大節約計算層面的能耗。光晶片對普遍人來說是一個比較陌生的概念,提到光可能大家想到的是照相機和透鏡這些非常大的系統。
  • 關於聲子概念的一些理解
    來源:整理自道客巴巴,原文由陳航分享在固體物理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接觸到了「聲子」這個十分重要的概念。
  • 電子的自旋: 我們活在什麼樣的空間裡
    即使本科的量子力學課,如果用曾先生的教材,很大時間還在解薛丁格方程,而不討論自旋的物理圖像,所以挑選這個題目作為補充。自旋的確非常難講清楚,尤其沒有上過大學物理,不知道角動量概念的同學。在不用角動量的概念的前提下,能找出自旋的三個類比,對我來說已經不容易了。有很多不嚴謹的地方,也請海涵。
  • ...深圳大學袁小聰教授在物理類頂尖期刊PRL上發表光子軌道角動量...
    近日,山東理工大學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滿忠勝副教授在光子軌道角動量研究領域獲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以「Dual Coaxial Longitudinal Polarization Vortex Structures」為題發表於國際物理領域頂級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評論快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