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出版家、編輯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獲得者,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原總經理、《讀書》雜誌原主編,資深編審沈昌文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1年1月10日6時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沈昌文同志遺體告別儀式2021年1月14日上午10 時在八寶山殯儀館蘭廳舉行,各大出版機構、書店、學術文化機構等單位以及各界友人向沈昌文先生敬獻花圈。
讀書無禁區,寬容有情有愛,終圓書商舊夢
沈昌文同志祖籍浙江寧波,1931年9月26日出生於上海,肄業於私立民治新聞專科學校。1951年—1980年在人民出版社先後任校對員,總編室秘書,國際政治編輯室、歷史編輯室編輯。1960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0年3月任人民出版社三聯編輯室主任兼《讀書》雜誌負責人,1983年任三聯書店副總編輯兼三聯圖書編輯室主任。1986年1月—1992年12月,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自1980年起,至1995年退休前,兼任《讀書》雜誌負責人、主編。
沈昌文同志一生從事編輯出版工作七十年,默默耕耘、辛勤奉獻,不斷開拓、成績豐厚。他從校對員做起,自學俄語,翻譯過多種俄文著作,主辦過內部刊物,編審外國政治學術著作,策劃編輯過眾多影響較大的圖書和叢書,親自撰寫有分量的分析性書評,團結知名學者作家,培養出版新秀。
他主持恢復獨立建制後的三聯書店工作,直至退休的十年,帶領三聯書店同仁上承「竭誠為讀者服務」的店訓宗旨,篳路藍縷,開創新三聯中興事業,為其後「人文精神、思想智慧」的出版理念、「一流、新銳」的出版標準奠定基礎。其間出版了大量優秀精品圖書、經典圖書,諸如「文化生活譯叢」「現代西方學術文庫」「新知文庫」「現代外國文藝理論譯叢」「傳記叢書」「美國文化叢書」「日本文化叢書」「中華文庫」「蔡志忠中國古籍漫畫」等系列叢書套書,以及《寬容》《情愛論》《性心理學》《第三次浪潮》等大批圖書,產生廣泛且深遠的思想文化與社會影響,由此確立了三聯書店中國學術文化出版重鎮的地位。
沈昌文同志退休後仍然活躍在國內出版界,參與創刊《萬象》雜誌,策劃出版了「新世紀萬有文庫」「書趣文叢」、《呂叔湘全集》等產生重大影響的系列圖書。
從事出版工作70餘年間,沈昌文先生筆耕不輟。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翻譯出版有《書刊成本計算》《控訴法西斯》《列寧給全世界婦女的遺教》《阿多拉茨基選集》等多部俄文譯作。退休後出版了《閣樓人語》(2003)、《書商的舊夢》(2007)、《最後的晚餐》(2007)、《知道》(2008)、《八十溯往》(2011)、《任時光匆匆流去》(2011)、《也無風雨也無晴》(2012)、《師承集》(2015)、《師承集續編》(2016)、《師道師說:沈昌文卷》(2016)等著述作品。
知道有師承,溯往無雨無晴,俱是閣樓人語
告別儀式上,「薪盡化身老脈望 火傳成就新三聯」輓聯旁,各界友人敬獻花圈表達了哀思與懷念。《讀書》雜誌編輯部以兩副輓聯送別,「服務日裡跨禁區,如放舟學海訪天下名師益友 讀書熱中見精神,採他鄉睿思起自家文化閣樓」,既表達了後輩編輯對前輩的悼念,亦是對出版家沈昌文先生編輯事業的回顧。沈昌文同志從1980年3月開始兼管《讀書》雜誌編務,後出任主編,直至退休。16年的辛勤耕耘和心血投注,使《讀書》這本思想文化評論雜誌成為思想界、學術界和文化界最有影響力的刊物,他也被評為「新中國60年有影響力期刊人」。他堅持正確辦刊方向,事必躬親,開辦《讀書》服務日,形成了《讀書》獨特的辦刊風格和特色,團結了海內外廣大知識分子,在讀書界產生了良好的聲譽口碑。他倡言創刊《三聯生活周刊》,為籌建三聯辦公大樓各方奔走,多所謀劃。這期間,三聯書店因書刊出版取得的豐碩成果而獲得「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美譽,沈昌文同志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另一副輓聯中的「京一瓶五星二兩,談情說愛復小姐佳餚百味酒肆千家,指東論西賽先生」則是沈公生活中樂觀豁達一面的縮影。「復小姐」是沈公生前的愛開的玩笑,「沈公一生豁達,愛開玩笑,以前每周都來書店,若有人問起他幹嘛來了?他準回答,『我想念我的復小姐了,我來看看她。』沈公每次來大都會查閱資料,複印些東西,取走樣書。我們都明白,這不過是他『藉口』回來看看他放不下的三聯。」一位三聯人告訴記者。沈公的一生是熱愛書刊編輯出版,獻身中國出版事業的一生。他廣泛聯絡作者,長於發現培養作者,提攜獎掖新人,熱心服務讀者,以書刊結緣四海朋友。他淡泊名利,熱愛生活,自奉甚儉,待人以寬,溫和包容。他性格樂觀開朗,豁達詼諧,卑己尊人,令人如沐春風。
根據疫情防控要求,八寶山殯儀館對遺體告別儀式採取限流措施。遵照家屬意願,告別儀式現場謝絕媒體攝影攝像。為此三聯特別設立此線上悼念專區,讀者可以在微信下的留言讓人感懷至深。一位《讀書》忠實讀者寫道,「沈先生任職的這段時間,我成為《讀書》雜誌的鐵桿粉絲,幾乎每期必買必讀,並寫了好幾本讀書筆記。可以說是《讀書》培養了我的閱讀愛好,陪伴我度過孤獨而美好的年輕時光,承載了我渺小的精神追求和卑微的文化夢想。」一位三聯老讀者寫道:「生活灑脫淡泊,讀書甘作綠葉,新知添薪傳火,沈老先生一路走好。」
內容來自北京頭條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