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沈昌文部分著作。②沈昌文生前在書房中。③沈昌文75歲時,孫女沈帆為沈公而作。(均出版方供圖)製圖:李潔
文匯報記者 許暘
從銀樓小學徒一步步成長為出版大家,長期執掌《讀書》影響了幾代讀書人……昨天,著名出版家、學者沈昌文在北京去世,享年90歲,引發悼念聲一片。他曾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退休後發起創辦《萬象》,直到晚年仍活躍於出版界。
「沈公永遠是我們的師傅,有精神上的追隨,心靈上的認同。作為這個時代中國文化界和出版界的標誌性人物,他繼承了上溯至鄒韜奮先生的三聯精神,以出版事業助推了80年代『文化熱』、90年代『人文精神』大討論,為一代讀者提供了豐盛精神食糧。」資深出版人俞曉群與沈昌文有著30多年師徒情誼,他向本報記者透露,就在幾天前沈公還與他約定,要參加2021年上海書展,發布《書信集》。目前,這部新書還在資料整理階段,下半年將如期面世,作為對沈公「最好的慰藉與懷念」。
從銀樓小學徒到出版大家,主持策劃多部叢書引發知識界極大反響
「沈公在睡夢中安然逝世,三聯書店前主持人、一代傑出的出版家和作家、我極為尊敬的前輩,終以這種瀟灑的方式謝幕。」學者陳子善的嘆息道出了不少學人的心聲。編劇史航在微博上擬寫輓聯——「知道難,弘道尤難,漏船載酒,刻舟求劍,先生此生大不易;讀書易,做書不易,涸轍濡沫,餐雪履冰,舉世今世粗知難。」
眾人口中的「沈公」,1931年9月生於上海,1986年至1995年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兼《讀書》主編。主持期間,他引進出版西方經典著作《寬容》《情愛論》《第三次浪潮》,推出了楊絳《洗澡》《我們仨》、巴金《隨想錄》、董鼎山《西窗漫記》、鬱風編的《鬱達夫海外文集》、夏衍雜文集,以及蔡志忠漫畫、金庸小說等暢銷書,無不引起極大反響。他主編的《讀書》雜誌既不乏對學術文化界的前沿思考,又堅持大眾化的輕鬆活潑風格,聚集了一批忠實讀者。2003年他將主持雜誌期間所寫的「編後語」匯成《閣樓人語》,此外還著有《書商的舊夢》《最後的晚餐》《知道》《八十溯往》等。
從銀樓小學徒,到出版社校對員、社長秘書,直到主持三聯,與費孝通、呂叔湘、陳原、柯靈等文化老人交往,策劃「新知文庫」「現代學術文庫」叢書,沈昌文的傳奇一生可謂中國當代出版史的生動縮影,也見證了改革開放和社會轉型時期知識界思想解放的軌跡和精神追求。
《讀書》之所以為《讀書》,沈昌文靠的是「三無」——無能、無為、無我。「這不僅是一種辦刊態度,且是一種人生境界,道家風範。」著名作家王蒙曾經如是闡釋:無先入為主,無偏見,無過多的自以為是與過小的鼠目寸光,無太厲害的排他性,才能兼收並蓄來好稿子,真正團結住各不相同的作者,顯出思稿若渴思賢若渴的謙虛和真誠,才能具有相當的凝聚力吸引力容納力。
「也無風雨也無晴」,南人北相拼出自成一派的處世之道
回顧沈昌文一生,他的回憶錄《也無風雨也無晴》書名恰投射出其豁達灑脫。與沈昌文共事多年的前三聯《讀書》雜誌主編吳彬認為,「老沈的多種面相很有趣——從上海灘一路走來,帶有上海市井中的穎悟靈動和世俗煙火氣;又大半生遊走北京學術文化圈裡,有了根深蒂固的超越性理念,他前者對人、後者對文,南人北相,既不以古板拘泥拒人,也不以狡黠圓滑傷骨。兩者對接,竟拼出一個堪稱另類但不失完美的雜誌掌門人。」
不少學者還記得,2019年上海書展《八八沈公》首發,沈昌文坐鎮並告白——「我的初心在上海,我就是上海的『小赤佬』。在滬待了19年,這期間不只是得到了人的成長、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精神上有了指引。」書中匯集其舊識好友寫他的趣事文章,一個天真狡猾、機智幽默、隨心所欲的沈公形象躍然紙上。他曾總結出版經驗「三個第一」——文化第一,質量第一,人脈第一。而要搞好人脈關係,他生前笑稱:「我是主張吃的」,獨具特色的「以食會友」,助他在飯桌上與作者交流、獲得佳作名稿。
「沈公的飯沒有一頓是白吃的,他所抓住的出版線索都在不經意間露出端倪。他做的事遠超出一般出版人,而他又確實是個精明的商人。」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說,沈昌文的初心就是做好出版發行,拿出讀者需要的有價值的書,讓作者在誘導啟發下產出最好的成果。
編書無數,沈昌文習慣自謙:「在工作中,我從來不是主角,一直是配角。從懂事起到現在,做什麼事情,我永遠喜歡做配角。我從旁做了些事情,僅此而已。」在《八八沈公》中,眾人視角「交織」出他豐富多彩的多面人生——他是武俠小說裡「深蘊內斂的中年練家子」,是一位無法複製的「思想的郵差」,他用寧波話暢談「食經」,他有自成一派的「出版經」和處世之道。他是智者,仁者,狂狷者;他常背著雙肩包,自稱「知道分子」,是獨一無二的沈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