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把堯舜禹稱為「三英」,認為他們那個時代是「大道之行」之時,是「天下為公」的狀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是中國知識分子幾千年來普遍追求的理想社會狀態。而怎樣的社會算是大同社會呢,漢代成書的《禮記》裡有很細緻的描述。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所有人都各司其職,老有所長,少有所長,夜不閉戶,我為人人, 人人為我。這樣的社會環境非常和諧,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所有人考慮問題的出發點都是「別人」而不是自己。
這是美好的想像,要完成這樣的目標,勢必要滿足兩個條件:
所有人都是道德高尚的,且沒有任何自私的想法;物質極大豐富,可以滿足人們和社會的需求。如果配合儒家所說的「人之初,性本善」,第一天是可以滿足的。但物質的極大豐富卻很難實現。在堯舜禹時代,人口稀少,人和社會的需求不高,穿得暖,吃得飽,便是「優渥」的生活,所處的環境是能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同時,險惡的環境,要求所有人都必須團結一致,才能互相保全。在這樣的情況下,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人們都顯得「道德高尚」。
即便擁有權力,能得到的也不會比別人多,自然就會「天下為公」。
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依然無法做到極大豐富,而人心的慾念更強,這樣美好的社會狀態便只能成為一種空想了。
孔子作《春秋》的原因是禮樂崩壞,期望法古,讓人們重新重視「道德」。而儒家文化的極致追求是教導人們做一個「君子」。何為君子?孔子雖然沒有給出具體的定義,但是給世人確立了榜樣,就是像「禹、湯、文、武、成王、周公」,這樣的人。
「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這是國人的樸素想法,自古至今都是。
中國人對「大同」社會的夢想從來都沒有斷過。到近代的天平天國,其口號便是:「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期望「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這是典型的「天下為公」的思想。而孫中山先生也在極力踐行「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中國作為唯一一個文化沒有斷裂的民族,包容性強是最關鍵的因素,繼承、吸納並發揚了很多其他文化,使華夏文明逐漸壯大。能有如此大的包容性也與此有關。
不自私,樂於分享;不排外,認為「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樂於助人,對於弱者,願意傾囊相授;慾念少,安貧樂道。
匈奴雖然是中原王朝的大威脅,秦以前,和北方各諸侯國都是以兄弟相稱。霍去病封狼居胥後,部分匈奴西遷,漢王朝對剩下的匈奴還是以兄弟想稱。
在宋朝事情,一部分猶太人到達開封,不僅給錢給地,還允許他們保留自己的文化,而普通民眾也不把他們當外人。也正是因為此,這些猶太人就在這不知不覺中,完全融入了華夏民族,成為全世界唯一被同化了的猶太人。
在唐朝,這種樂於分享、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情況更為明顯。首都長安,隨處可見金髮碧眼的外國人,而且很多人還都能做官。在唐玄宗時期,很多邊疆的節度使都是外族人,最典型的莫過於安祿山了。安祿山出生在西域,是粟特族人,這個古國在中亞地區,即便如此也不妨礙他成為唐朝的封疆大吏。
長久以來華夏地區都是以小農經濟為主,一對夫妻,一塊地,便能養活一家人,而家族的精神、文化傳承也相對是封閉的,只要「香火」不斷,精神和文化就會被一代代地傳下去。即便有強權入侵,安貧樂道的中國人依然會按以前的生活方式繼續生活下去。
「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讓我們在幾千年來的風雲變幻中始終有方向,在風雨飄搖的時刻,也不至於完全迷失。這是大思想,並不是每個百姓都會有這樣的高度,但「過上更好的日子」也是天下為公的集中體現,這是最實在的大同思想。
只要心夠大,其他的都不是事。
現在,很多人都在說「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這樣的目標不得不說也是足夠的大,有目標就好,剩下的就是去實現它了。相比目標,現在遇到的各種問題,都不過是毛毛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