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

2021-03-05 聽老人言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

——摘自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

■典出秦·呂不韋《呂氏春秋·孟春紀·貴公》

■原文:昔先聖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平得於公。嘗試觀於上志,有得天下者眾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於公。故《鴻範》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偏無頗,遵王之義。無或作好,遵王之道。無或作惡,遵王之路。」

■釋義:「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意思是:古代賢明的君王治理天下,一定會首先做到大公無私,只要大公無私了,天下就太平了。

  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同生產資料所有制和勞動成果的分配問題密切相關。原始社會末期,生產資料私有制和剩餘產品出現以後,勞動成果的分配就不可避免出現分配不公問題。在我國古代社會「不患寡而患不均」「均貧富,等貴賤」「耕者有其田」 「天下為公」等思想都體現了人們嚮往公平和對公平孜孜不倦的追求。但是,整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由於生產資料私有制,都無法真正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實現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作為始終不渝的價值目標。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最終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這一基本經濟制度以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有利條件。但是,伴隨著我國社會的深刻變革,面臨的形勢也更加複雜,影響社會公平正義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日益突出,分配不公問題比較突出,收入差距、城鄉區域公共服務水平差距較大。在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上,無論是實際情況還是制度設計,都還有不完善的地方。因此,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越來越高。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要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逐步實現全體公民在社會發展的各方面都享有平等的生存和發展權利;實現機會均等,為每一位社會成員提供創業發展、奉獻社會、追求幸福、實現人生價值的同等機會;實現在法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讓每一位社會成員平等地享有權利,平等地履行義務,平等地承擔責任,平等地受到保護。我們要按照黨的十八大精神,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任務,擺在現代化建設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緊抓好,切實抓出成效,使全體人民能夠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更多更好地平等參與、平等競爭、平等發展、平等享有。

  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引用「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旨在強調我們堅持共享發展理念就是要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來源:《習近平用典》)

溫馨提示:《聽老人言》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或有其它問題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網際網路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

相關焦點

  • 「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
    原標題:「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 中國作為一個擁有法制文明的古國,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經歷過無數次的滄桑巨變,但始終保持著國家發展的穩定性、連續性,並且不斷地走向文明與進步,以至於中華法系成為世界法系中的一個重要代表,這不是偶然的,是和治國理政豐富經驗的總結,以及古聖先賢政治與法律智慧的貢獻分不開的。
  • 學習強國|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於一國,則一國治
    DAILY NEWS 學習強國 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於一國,則一國治 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於一國,則一國治。
  • 【每日一習話】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於一國,則一國治
    在談到「緊緊圍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時,習近平引用了古語「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於一國,則一國治」。&nbsp&nbsp&nbsp&nbsp這句話出自北宋王安石的《周公》,意思是說,在天下設立好的法令制度,天下就會太平;在一國設立好的法令制度,一國就能安定。
  • 「每日一習話」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於一國,則一國治
    在談到「緊緊圍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時,習近平引用了古語「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於一國,則一國治」。這句話出自北宋王安石的《周公》,意思是說,在天下設立好的法令制度,天下就會太平;在一國設立好的法令制度,一國就能安定。這裡的「國」指的是周朝時的諸侯國,是「天下」的一部分。
  • 開學季 | 清華大學校長:新時代青年要確立兼濟天下的志向
    《呂氏春秋》有言,「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公平正義是社會的首要價值,意味著每個人都具有自由平等的權利。但在現實中,總有一些人處於社會中相對不利的地位、難以實現自身發展。「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對那些立志奉獻社會、服務大眾的人來說,心之所向必以天下為先。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袁隆平,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農學專業大學生。
  • 「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直面社會熱點、回應百姓關切|關注民法...
    來源:文匯(下同)「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7編、84章、1260條,總字數逾10萬,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民法典草案被譽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原標題:「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直面社會熱點、回應百姓關切 | 關注民法典草案
  • 蘇軾經典散文:司馬溫公行狀
    公乃以所得珠為諫院公使錢,金以遺其舅氏,義不藏於家。 英宗疾既平,皇太后還政。公上疏言:「治身莫先於孝,治國莫先於公。」其言切至,皆母子間人所難言者。時有司立法,皇太后有所取用,有司奏覆,得御寶乃供。公極論以為不可,當直下合同司移所屬立供,如上所取已,乃具數奏太后,以防矯偽。 曹佾除使相,兩府皆遷。
  • 孫中山的「天下為公」是什麼意思?
    孫中山平生最喜歡題寫的內容,可能莫過於「天下為公」。據統計,在孫中山的題詞中,「僅目前所輯得的有受主姓氏的」「天下為公」,就達32件,其中有贈馮玉祥的,有贈張學良的。孫中山為何對「天下為公」情有獨鍾?我認為,這是他提倡和實行三民主義所企望達到的境界,或許可以這樣說,他的理想,他的目標,他的思想體系的基本精神,都濃縮在「天下為公」這四字之中。
  • 變革中的分歧與爭鳴:讀陸象山論王荊公四則筆記
    公之所蔽,則有之矣,何至如三公之言哉【象山以為三人之說有則有矣,然未必盡如其所言】。英特邁往,不屑於流俗,聲色利達之習,介然無毫毛得以入於其心,潔白之操,寒於冰霜,公之質也;掃俗學之凡陋,振弊法之因循,道術必為孔孟,勳績必為伊周,公之志也;不蘄【蘄qi,求也】人之知而聲光燁奕,一時巨公名賢為之左次,公之得此,豈偶然哉。
  • 法律為公,重勢任能——讀《慎子》
    雖然他們使用的概念略有不同,如商鞅使用「任法而治」、「緣法而治」,慎到使用「事斷於法」、「法不遺愛」,韓非使用了「以法治國」一詞,但「法律治國」的主張都是一致的。慎到極為重視「法律治國」,他甚至提出「法雖不善,猶愈於無法」的主張。慎到由道家而入法家,因此其思想帶有一定道家思想成分。
  • 永吉公《墓志銘》解讀
    作者尊稱永吉公為師。一位正二品的內閣主政官員為三品官寫志,且尊稱為師,可見永吉公在當朝影響力之大。慶川先生卒於湖北沔陽,益期年(過了一年),永吉公的兒子走狀(帶著永吉公的生平履歷等)來請馮琦先生寫銘。嗚呼!我何忍心為吾師寫銘乎。想起已丑年秋老師慶川先生臥病在長安私邸,在這期間有子嘉、僖奉寢(伺候)與侍湯藥,慶川先生手握著家人已不能言語,這如昨天之事,而今天成真矣。
  • 天下為公 孫中山講的「天下為公」是什麼意思
    孫中山平生最喜歡題寫的內容,可能莫過於「天下為公」。據統計,在孫中山的題詞中,「僅目前所輯得的有受主姓氏的」「天下為公」,就達32件,其中有贈馮玉祥的,有贈張學良的。孫中山為何對「天下為公」情有獨鍾?孫中山「天下為公」的思想,其源頭便是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即已編成的《禮記·禮運》篇。但孫中山的「天下為公」思想與儒家的「天下為公」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前者帶有孫中山所處那個時代的印記。它不但吸收了儒家思想的精華,而且融入了中國古代農民起義者的平等思想,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以及當時流行的社會主義理想。
  • 峭公故裡邵武市珍藏族譜資料摘錄
    今黃氏譜牒歷世有年,清白井然,開卷一覽,上以見先人之勲業,下以見後人之嗣續,非善繼善,述者而能之乎,書此為萬民勉。  2、錫類祠四修宗譜序  民國元年(1911年)壬子蒲月  二十七紀孫德本題  溯黃氏族系,自唐膺公渡江入閩至峭公由邵遷和平……  3、初修贈序  大清嘉慶十有七年(1812年)壬申孟冬月下浣  十六代侄孫霈盥拜撰  本宗譜牒,上溯惟淡公入閩遷居平灑為初祖,越克承公再遷和平,工部尚書峭山公生二十一子
  • 汪氏越國公年譜
    公二歲(公元587年),襁褓棲山(母嬰住房及住地)常有祥雲覆其上(霧繞屋頂、雲盤上空;落低為霧,升高即雲)。公三歲(公元588年),公之父(戴國公僧瑩)卒,始煢煢幼孤焉(從此輪為失去父親的幼年孤兒了)。公四歲(公元589年),公之母攜歸舅氏家(歙州鄭村公之舅父家)。
  • 梁啓超推崇曾國藩 輯錄金句編成《曾文正公嘉言鈔》
    1916年,梁啓超輯錄曾國藩最實用、最容易記誦的名言,編成《曾文正公嘉言鈔》一書。  [內文展示]  敬字恆字兩端,是徹始徹終工夫,鄙人生平欠此二字,至今老而無成,深自悔憾。  心常用則活,不用則窒,如泉在地,不鑿汲則不得甘醴,如玉在璞,不切磋則不成令器。  前曾語閣下以「取人為善、與人為善」。
  • 公無渡河 公竟渡河
    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一天早晨,一個披散白髮的「瘋子」提著葫蘆衝進黃河。眼看就要捲入急流之中,他的妻子追在後面呼喊著不讓他渡河,卻早已趕不及,終究還是被河水淹死。這種思想,放在三國,就是曹孟德的「挾天子以令天下」,劉玄德的「備不量力,欲伸大義於天下」,是諸葛孔明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司馬仲達的「肅清萬裡總齊八荒」...在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的信念交織在一起,尤為璀璨。在萬古長夜中,哪怕就是一盞微弱的光芒,也會讓你身不由己的追隨這光明,至死方休。
  • 關於洪栻公身世之謎的考證
    給事之弟彥先右通直郎太師鄭國公,娶董氏贈魯國夫人,是生魏國忠宣公持節龍荒十有五載。比得生還復與時忤終徽猷閣直學士朝散大夫,生六子男而文恵、文安、文敏公,鹹文名擅當世。今之為世家,言洪氏盛矣!若南劍使君則忠宣之孫而文恵之仲子也,諱秘字必之,大母、母皆沈氏,皆魏國夫人。君資稟英悟,加以生長見聞凖繩而直。方忠宣南遷、文惠繼免,君力學任家。
  • 一起學《論語》15.5衛靈公篇——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所謂「篤恭而天下平也」。朱子曰:無為而治者,聖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為也。獨稱舜者,紹堯之後,而又得人以任眾職,故尤不見其有為之跡也。恭己者,聖人敬德之容。既無所為,則人之所見如此而已。張栻曰:獨稱舜者,禮樂法度至舜而備,人見其製作之盛,而不知其本無為也。
  • 公豆&母豆&圓豆&平豆有何區別?
    為什麼咖啡豆裡有公豆和母豆啊?「公豆&母豆」代表的是什麼?難道咖啡豆也有性別之分?咖啡屬茜草科植物,其花屬於「完全花」,就是說「自花授粉」,每朵咖啡花也同時擁有雌雄兩種器官,既然是雌雄同體,便沒有所謂的公樹、母樹的區別,自然就不該有公豆、母豆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