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為公 孫中山講的「天下為公」是什麼意思

2021-02-23 名茶村



孫中山平生最喜歡題寫的內容,可能莫過於「天下為公」。據統計,在孫中山的題詞中,「僅目前所輯得的有受主姓氏的」「天下為公」,就達32件,其中有贈馮玉祥的,有贈張學良的。孫中山為何對「天下為公」情有獨鍾?我認為,這是他提倡和實行三民主義所企望達到的境界,或許可以這樣說,他的理想,他的目標,他的思想體系的基本精神,都濃縮在「天下為公」這四字之中。

「天下為公」的出典

1924年,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中提出:「真正的三民主義,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孔子嚮往的「大同」世界,即指《禮記·禮運》中所描敘的理想社會:「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在這個社會裡,「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這就是所謂「大同」。《禮運》篇託名孔子撰作,其實是戰國末期或秦漢之際學者所編纂。它反映的是以孔子為創始人的儒家學派的政治理想和對未來社會的憧憬。孫中山「天下為公」的思想,其源頭便是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即已編成的《禮記·禮運》篇。但孫中山的「天下為公」思想與儒家的「天下為公」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前者帶有孫中山所處那個時代的印記。它不但吸收了儒家思想的精華,而且融入了中國古代農民起義者的平等思想,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以及當時流行的社會主義理想。

孫中山眼中的「天下為公」

「天下為公」的「公」字,照東漢經學家鄭玄的解釋,即是「共」的意思。「天下為公」,也即天下是全天下人共有的天下。到了孫中山那裡,「天下為公」蘊含的內容更深邃,更寬廣。他說:「我們三民主義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這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國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照這樣的說法,人民對於國家不只是共產,一切事權都是要共的。」一個「共」字,涵蓋面是那麼大,國家、政治、利益都在它的籠罩之下。國家為「人民所共有」,政治為「人民所共管」,所得的國家利益為「人民所共享」。

在孫中山的理想中的未來社會裡,做國家主人的是全體人民,管理國家大事的是全體人民,享受平等幸福的是全體人民:「真正以人民為主」;「四萬萬人都有主權來管理國家的大事」;沒有貧富懸殊和少數富人壓迫多數窮人的不合理情況,全國人民「生活上幸福平等」。「民有」、「民治」、「民享」完全實現,確實做到了古人說的「公天下」。孫中山滿懷信心地對世人說,他理想中的未來社會,有歐美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的繁榮,而沒有歐美國家資本主義發展必然帶來的種種弊端,以及階級對抗和社會動蕩。孫中山描繪的改造和建設中國的藍圖,當時確實使很多人怦然心動,並成為那個時代中國人民的奮鬥目標。

實現「天下為公」的途徑

孫中山力圖通過實行三民主義,做到「公天下」。他主張實行民族主義,即實行民族革命,推翻滿洲貴族的統治,恢復中華,把一家一姓的天下變成「公天下」。並在清王朝覆亡之後,繼續進行民族革命,反對官僚、軍閥的專權,把官僚、軍閥的天下,變成人民的天下。同時將國內各民族融合成一個很文明、很強大的統一中華民族,以便抵抗帝國主義列強的壓迫,從列強手中奪回失去的土地和利權,使中國成為獨立、富強的國家。

他主張實行民權主義,即實行政治革命,「打破舊專制,提倡共和,建設一個新民國」。在這個「真中華民國」裡,奉行主權在民、以民立國。辛亥革命以前,孫中山所說的民權是間接民權,國民只有選舉權這一項權利,不能直接行使主權,而要由別人即代議士代為行使主權。辛亥革命以後,孫中山借鑑瑞士的辦法,主張實行直接民權制。在這種制度下,國民有四大權利,即選舉權、複決權、創製權、罷官權。孫中山說:「人民而有此四大權也,乃能任用官吏,役使官吏,駕馭官吏,防範官吏,然後始得一國之主而無愧色也。」但孫中山又說,要把權與能、政權與治權分開。簡單地說,就是有權的人,不要直接管事,可以委託有才能的人去管。他說:「講到國家的政治,根本上要人民有權;至於管理政府的人,便要付之於有能的專門家。」而且要把受人民委託管理政府的專門家看作是普通人,即使是民國的總統、總長,也要把他們看作是普通人。至於「政權」和「治權」分開的問題,孫中山是這樣解釋的:「要把國家的政治大權分成兩個,一個是政權,要把這個大權完全交到人民的手內,要人民有充分的權利可以直接去管理國事。這個政權,便是民權。一個是治權,要把這個大權完全交到政府的機關之內,要政府有很大的力量治理全國事務。這個治權,便是政府權。」孫中山設想得很好,真正實行起來未必簡單。人民把管理政府的大權交給「有能的專門家」以後,既要放手讓他們行使職權,又要監督他們,防止其反僕為主,公僕變老爺,這事談何容易。

他主張實行民生主義,即實行社會革命,以防止資本主義的弊端。辛亥以前,孫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權」。「平均地權」即土地「單一稅制」,具體辦法就是讓地主自報土地價格,以後國家按地主自報的土地徵收土地稅;國家徵用地主土地,也按地主自報地價收購。土地因交通發達漲價的部分,當歸國家。孫中山說,「這於國計民生,皆有大益。少數富人把持壟斷的弊竇自然永絕,這是最簡便易行之法」。但他所主張的「平均地權」,只適用於「宅地」,不適用於「耕地」;只適用於城市及近郊,不適用於廣大農村。孫中山晚年雖然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張,但對如何使無地和少地的農民獲得土地,沒有提出具體、可行的方案。而且這種主張不很現實。孫中山既想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又想用抑制資本主義發展的辦法,防止其必然伴隨的弊害,這是他思想上的一大矛盾。辛亥革命以後,孫中山又提出了「節制資本」的主張。他說,在歐美國家,資本為少數人所壟斷,經濟問題的解決,百十倍煩難於政治問題。中國當以歐美前車之覆為鑑。中國要及早預防即將出現的大資本家壟斷資本。辦法是由國家掌握經濟命脈,以國家之力發展經濟,造福全社會。孫中山認為,這種做法體現了社會主義精神。他把民生主義或稱作社會主義,或稱作國家社會主義,或稱作集產社會主義,或稱作共產主義。他的民生主義,也確有蘇俄經濟體制和政策(孫中山稱為「共產制度」、「國家資本制度」)的影子。

孫中山深知,為實現「天下為公」,必須跟以天下為私的人作鬥爭。他指出:「共和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官吏是人民的公僕。民國成立十年,那些公僕太壞了,把中國攪得不成樣子……」孫中山所說的攪亂民國的所謂「公僕」,指的是袁世凱、張作霖、曹錕、龍濟光等人,這些官僚、軍閥把軍隊當作私有,把政權當作私有,把國家當作私有。所以他說:「以後不用革命精神來改造民國,再沒有別的希望。」對於全國統一、革命黨成為執政黨之後,將會出現的腐敗現象,孫中山不會沒有預料。他曾設想,採用外國的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加上中國的考試權和監察權,造成一個「五權分立」的政府。據他說,有了這樣「最完全、最良善的政府」,就可以「防止一切的流弊」,「做到民有、民治、民享的國家」。但是,「五權分立」到底能解決多大問題,實在是很難說的。

孫中山為實現「天下為公」而奮鬥了一生。雖然直到他逝世,民國依然是一塊假招牌,但他為實現「天下為公」而作的種種嘗試和努力是有益的。今天的時代跟孫中山所處的時代已根本不同,但孫中山的「天下為公」的題詞依然激勵著中國人民,依然是中國人民的奮鬥目標。自然,「天下為公」有了新的時代內涵。

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孫中山的「天下為公」是什麼意思?
    孫中山平生最喜歡題寫的內容,可能莫過於「天下為公」。據統計,在孫中山的題詞中,「僅目前所輯得的有受主姓氏的」「天下為公」,就達32件,其中有贈馮玉祥的,有贈張學良的。孫中山為何對「天下為公」情有獨鍾?我認為,這是他提倡和實行三民主義所企望達到的境界,或許可以這樣說,他的理想,他的目標,他的思想體系的基本精神,都濃縮在「天下為公」這四字之中。
  • 臺北"國父紀念館"全球徵聯 以"天下為公"為題目
    中新網11月12日電 今天是孫中山誕辰紀念日,臺北「國父紀念館」也應景以「天下為公」為題目,公布第六屆全球徵聯的上聯:「天下為公、公德業襟期甲天下」。  據臺灣「中廣新聞網」報導,為配合孫中山誕辰紀念日,臺北「國父紀念館」副館長曾一士宣布了明年全球徵聯的題目「天下為公、公德業襟期甲天下」。
  • 禮運大同篇 《天下為公》
    泰山戈       9-20-2011          孫中山生平喜歡題寫的內容,可能莫過於「天下為公」。據統計,在孫中山的題詞中,「僅目前所輯得的有受主姓氏的」「天下為公」,就達32件,其中有贈馮玉祥的,有贈張學良的。孫中山為何對「天下為公」情有獨鍾?
  • 孫中山十大經典語錄,不愧是中華崛起之代言人!
    1918年5月,廣西軍閥陸榮廷勾結部分議員,企圖修改軍政府組織法,取消大元帥首領制,剝奪孫中山的職權,改元帥一長制為總裁合議制,孫中山拒絕總裁一職。伍廷芳和林葆懌致信孫中山,希望他能接受總裁之職。《復伍廷芳林葆懌函》即為孫中山的回信,他表明自己雖然拒絕接受總裁一職,但救國之心未改。孫中山在回信中以「一息尚存,不忘救國」一句來表明心意。
  • 中山市和孫中山有什麼關係?孫中山這個地方都做過什麼?
    民國政府為紀念孫中山,將香山縣改名中山縣。珠海市香洲區隸屬中山縣,八十年代初,中山縣升為地級市,珠海市成立,香洲唐家淇澳萬山群島等地屬珠海。孫中山是中山市翠享村人,人到中山市都可見「偉人故裡,名城中山」。市區內有孫文公園,屹立著孫中山銅像。市內有紀念中學,有孫中山紀念堂。
  • 讀圖|上海城市記憶中的孫中山
    8月11日,由上海市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管理委員會、上海宋慶齡研究會、上海市檔案館聯合主辦,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承辦的「上海城市記憶中的孫中山——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文物文獻展」在上海市檔案館(外灘館)開幕。展覽以上海為切入口,追蹤孫中山在滬足跡,挖掘上海城市個性與孫中山紀念的時代記憶。
  • 廣州中山紀念堂地址在哪?怎麼坐車
    廣州中山紀念堂簡介:  廣州中山紀念堂1931年竣工,座落於孫中山當年的總統府舊址上,由我國著名建築師呂彥直先生設計,是中國傳統建築風格與西方建築結構的完美結合。主體建築高52米,跨度71米的建築空間內不設一柱,氣勢恢宏,富麗堂皇,體現了非凡的建築特色。
  • 看圖猜成語一個天字打一成語答案是什麼
    導 讀 看圖猜成語一個天字打一成語答案是什麼?
  • 在廣州中山紀念堂,記得最深刻的不是八角形宮殿,而是這天下為公
    在廣州你若問起我說有哪些不能錯過的景點,那麼我想說的就是中山紀念堂。這座是為了緬懷偉大革命領袖孫中山先生而建的紀念堂,似乎見證了廣州許多歷史大事,也是很富有紀念意義。所以在廣州的你是否有來過中山紀念堂呢?
  • 「天下為公」,使範仲淹家族能興旺800年?
    從這兩件事上我們也看到範仲淹如《嶽陽樓記》一樣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百姓著想、救濟蒼生、敢於擔當、勇於承擔責任、為國家為社會服務、天下為公的高尚情懷。 需要指出的是,說範仲淹後代家族中出了80個狀元、400個進士,乃是一種謠言,實質是對範仲淹高尚人格的敬仰。範仲淹家族也沒出現過什麼狀元,或者幾百名進士。
  • 學「習」用典故|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2017年12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等文中引用講話原文中華民族擁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但近代以後歷經血與火的磨難。中國人民沒有向命運屈服,而是奮起抗爭、自強不息,經過長期奮鬥,而今走上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
  • 孫中山思想的內在邏輯與現代價值
    [摘要]在孫中山的思想體系中,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固然重要,但三民主義的根本還是民生主義。孫中山是近代中國民族民主革命先行者,是先知先覺。他最先發現指望著清廷去推動中國的現代化是根本不可能。此後十幾年孫中山堅持不懈,硬是將「一個人的革命」發展成了全民族的覺醒,導致了辛亥革命的發生,導致兩百多年大清王朝垮臺,導致兩千年帝制就此進入歷史。孫中山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其意義無論怎樣說都不為過。
  • 茂名,中山古鎮鄧氏拜謁孫中山故居,紀念孫中山誕辰154周年活動
    在中山市政府的倡導組織下,孫中山扮演者、中國著名特型演員熙文(鄧健壯)老師邀請下,茂名鄧氏宗親總會秘書長鄧小鋒,中山古鎮鄧寶根會長,鄧瑞進,鄧瑞平與中山各界人士在中山市孫文紀念公園隆重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4周年!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努力奮鬥!
  • 孫中山:和平、奮鬥、救中國!
    孫中山一生顛沛流離、嘔心瀝血,靠的是一張嘴、兩隻腳和億萬人的願力。中國不是印度,也不是南非,所以孫中山不可能靠靜坐與絕食來達到目的。那時的國家多的是醫生、教師,但只有一個孫中山。孫中山,是由流亡日本時的化名「中山樵」轉化而被叫開的,他名文,字德明,號逸仙,1866年11月12日生於廣東香山縣翠亨村。父親孫達成白天務農,晚間則為人打更,母親楊氏料理家務。
  • 飯後參觀中山紀念堂是個不錯的選擇!「天下為公」的孫中山先生
    希望大家有機會一定要出去走走,我會在朋友走之前繼續分享,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中山市中山紀念堂。中山市中山紀念堂,那是去年年底出差的時候。其實孫中山紀念館並不是規劃的目的地,只有去是中山市岐江出差,當他到達中山市時,已經是下午兩點了,到了酒店後,覺得酒店裡很無聊,離吃飯時間還有幾個小時,於是約了幾個同事,決定去附近的小公園放鬆一下,當時,離酒店最近的公園是孫中山紀念館,於是,我收拾了三兩下就出發了,據說額外的旅行充滿了驚喜,的確,去了中山紀念堂後的感受並沒有讓我和同事們失望。飯前,曉曉走遍了中山紀念堂。
  • 孫中山思想對解決臺灣問題有何啟示?
    此時的毛澤東以為孫中山、康有為、梁啓超都在講革命和維新,結合在一起,便是反對清朝和皇帝制度的。他不知道孫中山和康梁的政見完全不同,不可能在政府裡共事。不過這是毛澤東第一次發表政見,學識閱歷也不豐富,我們現在看這個觀點,不能太苛求。
  • 「天下為公」是華夏大胸懷的體現,只要心夠大,一切都不在話下
    孔子把堯舜禹稱為「三英」,認為他們那個時代是「大道之行」之時,是「天下為公」的狀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是中國知識分子幾千年來普遍追求的理想社會狀態。而怎樣的社會算是大同社會呢,漢代成書的《禮記》裡有很細緻的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 【第六屆孫中山與宋慶齡研討會】探討如何在新時代繼承弘揚孫中山...
    原題:兩岸3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第六屆孫中山與宋慶齡研討會 探討如何在新時代繼承弘揚孫中山宋慶齡精神 9月3日,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與臺灣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孫中山研究院共同主辦的第六屆孫中山與宋慶齡研討會在廣東省中山市孫中山故居紀念館舉行。
  • 中山路、中山公園…這些上海地標與孫中山究竟有何關係
    1927年3月12日,上海孫宅(即今日香山路7號的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門前橫牌樓上寫著「天下為公」四個大字,宅內正中懸掛著孫中山的遺像。上午9時起,國民黨左派人士紛紛前往故居致祭。至11時,前來致奠者已達數百人,楊杏佛作為主席正式宣吿開會,先是向孫中山遺像再行三鞠躬禮,並默哀3分鐘;其後與會代表分別發表演說,直至12時散會。
  • 中山市外事僑務局:外交部駐港公署一行到中山參觀考察
    參觀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並向孫中山銅像敬獻花籃9月10日,外交部駐香港特派員公署宋如安副特派員率署員一行38人到中山參觀考察,先後參觀了孫中山故居、古鎮星光聯盟天下為公精神永不褪色 公署一行首先參觀了孫中山故居,瞻仰了孫中山銅像,並向孫中山銅像敬獻花籃。公署同志們一邊看,一邊向講解員詢問故居詳細情況,深入了解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跡。在故居紀念館內,宋如安副特派員向孫中山銅像獻上了花籃,深深三鞠躬以表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