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輝)2020年7月24日下午5點40分,在淮河王家壩蓄洪閘關閉後,位於淮河中遊的荊山湖蓄洪閘又開閘蓄洪,開啟了淮河洪水逆行倒灌農田的模式,再現了四千年前堯舜禹大洪水時期「水逆行,泛濫於中國」「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的景象。
在中國文獻典籍中,對中華文明誕生之初、堯舜禹時期的大洪水有著詳細描述:「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孟子》;「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孟子》;「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史記》。
2020年夏季以來,除了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中國南方的廣大地區,河流湖泊發生廣泛的世紀大洪水。在「草木暢茂,禽獸繁殖」的盛夏季節,季節性的降雨使得中國南方地區普降暴雨,導致洪水泛濫、河水漫溢、「五穀不登」;長江與淮河流域廣泛的「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水逆行,泛濫於中國」。至2020年7月24日,為了控制淮河幹流水位,保障淮河流域沿線人們生命財產的安全,淮河幹流沿線先後啟用了蒙窪、南潤段、邱家湖、上六坊堤、下六坊堤、姜唐湖、董峰湖和荊山湖等八個行蓄洪區。
淮河流域在中國是一條特殊的河流,位於中國東部,介於長江與黃河之間,是中國七大河之一,古稱淮水,與長江、黃河和濟水並稱「四瀆」;地處中國南北分界線,淮河以南為中國南方地區,淮河以北為中國北方地區;淮河幹流可以分為上遊、中遊、下遊三部分,全長1000公裡,總落差200米;洪河口以上為上遊,長360公裡,地面落差178米,流域面積3.06萬平方公裡;洪河口以下至洪澤湖出口中渡為中遊,長490公裡,地面落差16米,中渡以上流域面積15.8萬平方公裡;中渡以下至三江營為下遊入江水道,長150公裡,三江營以上流域面積為16.46萬平方公裡。
淮河上遊360公裡的流域 佔據了淮河178米的落差,一旦在淮河上遊降下暴雨,短時間內形成洪峰,集中衝向22米落差的中下遊地區,造成淮河中下遊地區的洪水泛濫,形成中下遊地區的洪水橫流,中遊地區淮河支流的洪水逆行、淮河河水倒灌淮河沿線支流河流的水流逆行。
為了徹底根治淮河中下遊每年季節性的水災,從新中國建立之初到現在,陸續在淮河中、下遊修建了蒙窪、城西湖、城東湖、瓦埠湖、姜家湖、壽西湖、荊山湖等行洪控制工程10處,總蓄洩量達280億立方米。新開和擴挖包括茨淮新河、淮洪新河、新汴河、淮沭河等骨幹河道20餘條;對各主要河道堤防,普遍經過加高、加固整修。整治和疏浚了絕大部分支流和中小河道;治理了大部分排水溝河,新開挖了茨淮新河、新汴河、紅衛河、崇潼河和淶趙新河等排水骨幹河道,修建了4萬多座排灌站。
其中4萬多座淮河流域的排灌站,十多處行洪控制工程,是一項浩大工程,根本功能為淮河幹流水位上漲時,控制幹流洪水對各支流河水的倒灌,阻止淮河洪水的橫流對農田的危害。因為淮河490公裡的廣大中遊地區,為廣大的平原地區,水位落差只有16米,淮河幹流水位上漲,必然會引起洪水的漫溢、橫流,倒灌淮河各個支流,形成「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水逆行,泛濫於中國」的情景。
在淮河幹流行洪的荊山湖,地處淮河中遊的中部,位於淮河南岸,東臨「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的禹會村、國家考古遺址——禹會考古遺址。淮河幹流受到南部丘陵的阻擋而北流,形成「洪水襄陵」情景,受到塗山荊山的阻擋形成「洪水懷山」情景,淮河支流渦河、芡河、天河、泥河、洛河等從四面八方匯集於此,形成「鴻水滔天」景象。雖然,今天淮河幹流得到了根治,但荊山湖的蓄洪,禹會諸侯之地的禹會村周圍,洪水茫茫「鴻水滔天」情景得以再現,將四千年前「堯之時」「天下」「中國」華夏文明形成初始時期,造成華夏大地洪水災害的自然景象,以其不可思議的方式,重現於華夏大地,向中華民族展現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信使地位。
2020年的淮河世紀大洪水,荊山湖的洩洪蓄洪,雖然造成了「下民其憂」,給人民帶來了一定損失,但卻保住了整個淮河流域的安全。淮河幹流、支流的匯集之地,天下洪水的形成之地,「鴻水滔天」「水逆行」「洪水橫流」之地,無疑就是「堯之時」的「天下」、「堯之時」的「中國」。
「夏之興也以塗山」「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的淮河塗山,能在中國文獻典籍中留下濃墨重彩的記載,決不是虛無縹緲的民間傳說,而是記錄中華民族文化信使地位的地理坐標,是研究夏王朝、夏文化起源的唯一可靠可信地理遺蹟。離開了這一夏文化研究方向,中華文明探源將無以為繼。
在中國上古歷史研究指導下的考古研究,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華夏文明起源問題,為考古研究指明方向;才能避免走彎路,減少以考古遺址為基礎的夏文化探尋的盲目盲從。大禹治水的塗山、洪水泛濫的塗山、「鴻水滔天」的塗山、「水逆行」的塗山、「洪水橫流」的塗山、洪水「泛濫於中國」的塗山」、「 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的塗山、洪水「交於中國」的塗山,毫無疑問就是上古文獻典籍記載的上古「天下」、上古「中國」。(作者:趙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