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再現堯舜禹大洪水,上古「天下」「中國」景象重現華夏大地

2020-12-11 夏朝與詩經研究

(作者:趙輝)2020年7月24日下午5點40分,在淮河王家壩蓄洪閘關閉後,位於淮河中遊的荊山湖蓄洪閘又開閘蓄洪,開啟了淮河洪水逆行倒灌農田的模式,再現了四千年前堯舜禹大洪水時期「水逆行,泛濫於中國」「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的景象。

在中國文獻典籍中,對中華文明誕生之初、堯舜禹時期的大洪水有著詳細描述:「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孟子》;「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孟子》;「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史記》

2020年夏季以來,除了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中國南方的廣大地區,河流湖泊發生廣泛的世紀大洪水。在「草木暢茂,禽獸繁殖」的盛夏季節,季節性的降雨使得中國南方地區普降暴雨,導致洪水泛濫、河水漫溢、「五穀不登」;長江與淮河流域廣泛的「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水逆行,泛濫於中國」。至2020年7月24日,為了控制淮河幹流水位,保障淮河流域沿線人們生命財產的安全,淮河幹流沿線先後啟用了蒙窪、南潤段、邱家湖、上六坊堤、下六坊堤、姜唐湖、董峰湖和荊山湖等八個行蓄洪區。

淮河流域在中國是一條特殊的河流,位於中國東部,介於長江與黃河之間,是中國七大河之一,古稱淮水,與長江、黃河和濟水並稱「四瀆」;地處中國南北分界線,淮河以南為中國南方地區,淮河以北為中國北方地區;淮河幹流可以分為上遊、中遊、下遊三部分,全長1000公裡,總落差200米;洪河口以上為上遊,長360公裡,地面落差178米,流域面積3.06萬平方公裡;洪河口以下至洪澤湖出口中渡為中遊,長490公裡,地面落差16米,中渡以上流域面積15.8萬平方公裡;中渡以下至三江營為下遊入江水道,長150公裡,三江營以上流域面積為16.46萬平方公裡。

淮河上遊360公裡的流域 佔據了淮河178米的落差,一旦在淮河上遊降下暴雨,短時間內形成洪峰,集中衝向22米落差的中下遊地區,造成淮河中下遊地區的洪水泛濫,形成中下遊地區的洪水橫流,中遊地區淮河支流的洪水逆行、淮河河水倒灌淮河沿線支流河流的水流逆行。

為了徹底根治淮河中下遊每年季節性的水災,從新中國建立之初到現在,陸續在淮河中、下遊修建了蒙窪、城西湖、城東湖、瓦埠湖、姜家湖、壽西湖、荊山湖等行洪控制工程10處,總蓄洩量達280億立方米。新開和擴挖包括茨淮新河、淮洪新河、新汴河、淮沭河等骨幹河道20餘條;對各主要河道堤防,普遍經過加高、加固整修。整治和疏浚了絕大部分支流和中小河道;治理了大部分排水溝河,新開挖了茨淮新河、新汴河、紅衛河、崇潼河和淶趙新河等排水骨幹河道,修建了4萬多座排灌站。

其中4萬多座淮河流域的排灌站,十多處行洪控制工程,是一項浩大工程,根本功能為淮河幹流水位上漲時,控制幹流洪水對各支流河水的倒灌,阻止淮河洪水的橫流對農田的危害。因為淮河490公裡的廣大中遊地區,為廣大的平原地區,水位落差只有16米,淮河幹流水位上漲,必然會引起洪水的漫溢、橫流,倒灌淮河各個支流,形成「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水逆行,泛濫於中國」的情景。

在淮河幹流行洪的荊山湖,地處淮河中遊的中部,位於淮河南岸,東臨「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的禹會村、國家考古遺址——禹會考古遺址。淮河幹流受到南部丘陵的阻擋而北流,形成「洪水襄陵」情景,受到塗山荊山的阻擋形成「洪水懷山」情景,淮河支流渦河、芡河、天河、泥河、洛河等從四面八方匯集於此,形成「鴻水滔天」景象。雖然,今天淮河幹流得到了根治,但荊山湖的蓄洪,禹會諸侯之地的禹會村周圍,洪水茫茫「鴻水滔天」情景得以再現,將四千年前「堯之時」「天下」「中國」華夏文明形成初始時期,造成華夏大地洪水災害的自然景象,以其不可思議的方式,重現於華夏大地,向中華民族展現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信使地位。

2020年的淮河世紀大洪水,荊山湖的洩洪蓄洪,雖然造成了「下民其憂」,給人民帶來了一定損失,但卻保住了整個淮河流域的安全。淮河幹流、支流的匯集之地,天下洪水的形成之地,「鴻水滔天」「水逆行」「洪水橫流」之地,無疑就是「堯之時」的「天下」、「堯之時」的「中國」。

「夏之興也以塗山」「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的淮河塗山,能在中國文獻典籍中留下濃墨重彩的記載,決不是虛無縹緲的民間傳說,而是記錄中華民族文化信使地位的地理坐標,是研究夏王朝、夏文化起源的唯一可靠可信地理遺蹟。離開了這一夏文化研究方向,中華文明探源將無以為繼。

在中國上古歷史研究指導下的考古研究,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華夏文明起源問題,為考古研究指明方向;才能避免走彎路,減少以考古遺址為基礎的夏文化探尋的盲目盲從。大禹治水的塗山、洪水泛濫的塗山、「鴻水滔天」的塗山、「水逆行」的塗山、「洪水橫流」的塗山、洪水「泛濫於中國」的塗山」、「 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的塗山、洪水「交於中國」的塗山,毫無疑問就是上古文獻典籍記載的上古「天下」、上古「中國」。(作者:趙輝)

相關焦點

  • 臺灣堯舜禹文化學會教孝道 華夏劇場演給你看
    苗慄縣餐廳、KTV等場所常見臺灣堯舜禹文化學會苗慄辦事處慧行志工義賣羊奶饅頭的身影,他們辛苦付出,支持「華夏劇場」演出,計劃巡迴苗慄縣53場,傳達中華文化中重要的孝道。    華夏劇場第1集《盤古開天》今年9月15日晚上7點在頭份太陽宮前演出,第2集《女媧補天》11月2日晚上7點到8點30分在苗慄玉清宮廟前演出,還安排有獎徵答,贈送羊奶饅頭及無毒雞蛋,歡迎鄉親觀賞。
  • 3000噸大洪水傾瀉而下!《西安千古情》大禹治水氣壯山河
    3000噸洪水瞬間傾瀉而下,磅礴的水汽撲面而來,舞臺登時變成汪洋大海,頃刻間把4000多年前上古時期洪水肆虐,巨浪滔天的原始景象呈現在觀眾眼前,這正是大型歌舞《西安千古情》的其中一場——《大禹治水》。對於大部分中國人來說,「大禹治水」以及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早已被大家所熟知。上古時期洪水肆虐,大禹接受帝舜的任命前去治水。
  • 上古十大魔神:大禹治水的「禹」真的是一條蟲子嗎?
    他的父親是一條大鮁魚?華夏民族的由來與牡丹花有關?02禹的父親是條大鮁魚?我們上古傳說之一的「大禹治水」,確切的說應該是「鯀禹治水」鯀gǔn,是禹的父親。「鯀」這個字也很有意思,系+魚,就是魚的意思。再看《山海經》的這段記載:「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侍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腹生禹,帝乃命禹率布土以定九州。」
  • 上古神話之鯀禹治水
    以洪水為主題或背景的神話,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學術界對洪水神話的成因也提出了種種解釋。外國著名的洪水神話見於巴比倫史詩《吉爾伽美什》、基督教《聖經》等,可以說,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普遍流傳著有關洪水的神話,中國少數民族中流行的洪水神話也相當豐富。
  • 堯舜禹禪讓的真實情況:舜逐堯,禹殺舜,真相竟然這麼殘酷
    在漫長的帝王時代,史官們喜歡將上古時期的"禪讓"制吹捧得無比高尚,殊不知它只是宮鬥的"遮羞布"而已,充滿赤裸裸的謊言,遠沒有想像中那般溫情脈脈。 其實,關於"禪讓"的真實面目,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被荀況、韓非等人看穿,其中韓非論述道:"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見《韓非子·說難》),真可謂一語中的!
  • 中外都記載有過史前大洪水,能說明諾亞方舟、大禹治水並非神話嗎
    流行於西方的諾亞方舟的故事,記載了一場史前大洪水:「諾亞活到600歲那一年(公元前2370年)2月17日那一天,浩瀚深淵的泉源盡都裂開,天上的水閘都打開了。洪水淹沒大地150天……7月17日方舟停在阿勒山上……諾亞601歲那一年,見地面已經幹了……」關於公元前2370年的這場大洪水,現代人更習慣稱其為「史前大洪水」。對於這場大洪水的傳說,在東西方很多國家裡,均有相關民間故事、史料典籍進行了記載。眾所周知的是,中國對於這場史前大洪水,則有大禹治水的記載。
  • 洪水改變中國
    8月20日,長江2020年第5號洪水以高達75000立方米每秒的峰值流量進入三峽水庫,三峽水利樞紐遭遇自2003年建庫以來最大洪水。 縱觀中華民族發展歷程,洪水是個繞不開的話題。 歷史上有關水災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水逆行,泛濫於天下」「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 秦漢以後,史料漸豐,關於洪水的記載也更具體。據鄭功成《中國災情論》分析,從公元前206年到公元1949年的2155年間,史料記載中國發生的大水災有1092次,平均每兩年就有一次。
  • 禹治水的原因,夏朝到底是誰開創的呢
    事情開始於治水,在古中國中原地帶洪水泛濫,人民流離失所,當時中華的統治者堯舜二帝尋找治水的人,因為中原自古就是農耕民族,無法更換居住環境,或者說居住環境的更換往往伴隨著巨大的危險,所以治理泛濫的洪水這件事情就顯得刻不容緩,這個時候第一個被選來治水的人出現了,他就是鯀。
  • 上古時期真的有大洪水?罪魁禍首是月球?西方的神是華夏的先民?
    如果大洪水真的存在,就意味著我們所了解的神話,其實就是真實的歷史,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形容變化之大,經常會用到滄海桑田的這樣的成語,然而在我們有限的幾十年壽命裡,誰又曾見過真正的滄海桑田呢?這所有的記載顯示,當時的大洪水無疑是極其恐怖的災難,幾乎完全摧毀了當時地球上的所有文明,在包括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在內的130多個印第安種族中,對大洪水的記載,無一例外的是,人類要麼全部滅亡,要麼有極少數的倖存者生存下來,,唯獨我們中國的洪水故事完全不一樣,簡直變成了另一個畫風。
  • 同樣是盜取上古神器,西方人偷了火種,華夏先祖卻盜走了這個
    鯀是上古時期的一個先民,當時華夏大地,洪水滔天,黎民百姓都有葬身魚腹的危險。鯀作為一個有著威望的人,被當時的四方長老舉薦給堯,然後堯任命他去治理洪水。鯀仔細的考察了洪水的態勢和地形後,他決心用堵塞的方法去治理洪水,堵塞洪水需要大量的土壤,當時洪水肆虐,莊稼顆粒無收,民眾都瘦弱不堪,根本找不到大量的勞動力去挖土運石,這個時候,有人告訴鯀,帝堯有一個神器叫「息壤」,這個息壤是一種神土,只需要一點點放進水裡,它就可以自我生息,不斷繁衍。
  • 中國傳說中的大洪水
    中國神話裡說共工將撐天的不周山撞斷後,滾滾浪花瀉滿大地,女媧忙煉五色石來補天,蒼天補好,四方也正了,人們才得以安穩的生活。在中國神話中談第一次大洪水,是說共工和祝融大戰。共工兵敗,就一頭撞向不周山,誰知不周山是撐天的柱子,經共工一撞便斷了,於是半邊天塌下來,天上露出大洞,大地也裂成溝痕,洪水從地底噴湧而出,滾滾浪花瀉滿大地,一片汪洋,人類在此情況中已無法生存。造人的女媧眼見此慘烈災禍,便煉五色石用來補蒼天,斷了大鱉的四腳當柱子用來撐起四方,殺黑龍以救助冀州,堆積蘆灰用以止住大水。蒼天補好,四方也正了,大水幹竭,天地才算又奠定了,謹慎善良的人得以存活。
  • 上古時代六十個神話傳說!
    相傳禹治洪水時有應龍以尾畫地成江河使水入海。相傳應龍是上古時期黃帝的神龍,它曾奉黃帝之令討伐過蚩尤,並殺了蚩尤而成為功臣。在禹治洪水時,神龍曾以尾掃地,疏導洪水而立功,此神龍又名為黃龍,黃龍即是應龍,因此應龍又是禹的功臣。
  • 論 夏 禹 是 曹 縣 人
    (許宏《何以中國》引證)《禹貢》為戰國時代作品,但其追述的史實則在其前。文有「濟、河間為兗州……桑土既蠶,是降丘宅土……」描繪夏禹治水情形。知堯、舜時代,大洪水發生在當時兗州之域,也即堯、舜活動地。在菏澤、濮陽這一帶有許多高出平地數米、十數米的堌堆(孤堆)遺址,其遺存土質與丘下後代黃河衝積淤漫的土質完全不同,有些是砂漿石,與一馬平川的自然地貌很不協調。
  • 《鯀禹治水》學習案告訴你鯀和禹如何治水的,為何禹能成功鯀失敗
    禹:即大禹,鯀死了三年後,肚子裂開而鑽出的一個孩子,也就算鯀的兒子,後來成了一位治理天下的君王。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1、自由認真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2、學生自學生字。5、學生匯報課文主要內容:課文主要寫了上古時代,中國鬧過一次大水災,鯀禹父子幫助人們治理洪水的故事。三、自學反饋,交流互動。1、學生分段輪讀課文。2、學生集體評議,及時糾錯正音。3、強調字詞難點。
  • 大禹治水的洪水被找到了,何種洪水能泛濫20多年?能用科學解釋?
    中國的零食錢時代的大洪水和西方聖經裡記載的大洪水不一樣,聖經裡記載的大洪水連續不斷的長期的大暴雨造成的,而中國的史前時代的大洪水是由於黃河在青海境內被泥石流堵住去路,形成的堰塞湖潰決造成的。科研人員通過對黃河流域的河道研究,發現了大量的深達30層面的河底沉積物。這是堰塞湖的直接證明。
  • 中國古代「天下九州」是怎麼來的?你的老家在哪個州?
    中國自古有著「九州」之稱,「天下九州」是將中國劃分為九個區域,自戰國以來九州就成為古代中國的代稱,後來也成為漢族地區的代稱,也有著「漢地九州」的稱呼。「九州」是怎麼由來的呢?其實「九州」的來歷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上古時期,中原地區洪水泛濫,導致人民流離失所、背井離鄉,還損失了很多財物和生命。在這種災難面前,當時的堯帝決定消滅水患,為人民解決水患。經過推選,鯀被大家推舉出來,堯帝當然覺得鯀不一定可靠,但又沒有合適人選所以只能委任鯀去治水。
  • 鯀禹治水神話中的民族感
    《山海經·海內經》: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島。禹娶塗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復往治水。禹治洪水,通轘轅山,化為熊。謂塗山氏曰:「欲餉,聞鼓聲乃來。」禹跳石,誤中鼓,塗山氏往,見禹方坐熊,慚而去。
  •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都城在哪裡?原來是河南的這個縣級市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都城在哪裡?夏朝的第一個都城,現在是哪裡?說起中國的早期史,就不得不提到了一個詞,叫「堯舜之治」。堯與舜是古史傳說中的兩位遠古部落聯盟的首領,都是以仁治天下的賢明之主,權力的更替不是父子相繼,而是擇賢者而禪,親民愛民,天下為公,深受民眾擁戴。所以,《禮記·大學》才有「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之語。也正因此,後來的大臣們拍自家皇帝馬屁,最肉麻的諛詞就是當今聖上「堪比堯舜」。
  • 「禹鑄九鼎 」傳奇
    其意是說,夏禹治水之後,建立了夏朝,把華夏大地劃為九州,用九州之稅貢鑄了九鼎,把各州山川象物刻於鼎上,使民能知神奸,永保國泰民安。由此可見,「禹鑄九鼎」實屬我「華夏第一國」之象徵,在華夏文明史上具有開創性的意義。但是,由於種種歷史原因,今人還沒有見到「九鼎」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