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開始於治水,在古中國中原地帶洪水泛濫,人民流離失所,當時中華的統治者堯舜二帝尋找治水的人,因為中原自古就是農耕民族,無法更換居住環境,或者說居住環境的更換往往伴隨著巨大的危險,所以治理泛濫的洪水這件事情就顯得刻不容緩,這個時候第一個被選來治水的人出現了,他就是鯀。
嚴格來說,鯀是更早時期華夏的統治者——黃帝的後代,當時堯帝在尋找治水的人選之時,眾部落聯合推舉了鯀,說他能力出眾,肯定能治理水患,他們大概是在找一個替罪羊,不管是誰,反正不是自己就好了,抱著這樣一個念頭,沒有背景的鯀就成為了治水的管理者,實際上在最開始的時候,堯帝對鯀就不信任,但是眾部落推舉,再加上實在沒有更加合適的人選,所以治水的人選只能落在鯀身上。
毫無疑問,在古中華時期,公私的理念就十分清晰了,至少當初堯帝尋找治水人選的時候,眾首領聯合推舉鯀,肯定不是說真的看好他,而是對堯帝的一個交代,那事實是否如此呢?你要說不是這樣的話,也不對,鯀解決了水患麼?並沒有,他治水九年,也沒有處理好水患,這九年大家似乎都忘記了他,也忘記了治理水患這件事情,這也讓水患越加嚴重,最終舜帝即位,壞事就來了。
舜帝即位,面臨的第一件事情也是處理水患,新帝上任三把火,這第一把火就燒到了鯀的頭上,舜帝也沒有殺死鯀,而是把他流放到一個名叫羽山的地方,而鯀之後沒有踏出那裡一步,死在了那裡,這把火雖然燒完了,但是治理水患還是不容擱置,所以需要選擇出另外一個治理水患的人,這個人就是禹,他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名字,叫文命。他出任治水這個職位,也是被當時的眾多部落首領推舉的,一如他的父親鯀,毫無疑問這是又一次光明正大的陽謀,但是推舉他的理由你還沒法拒絕:禹擅長治水,想必當時禹聽到這個理由的時候,心裡必然有幾句mmp要說的,但是舜帝已經下令了,禹無法拒絕,不得不告別新婚不久的妻子,前往水患地方治水。
禹採用與父親「堵河」不一樣的方法,他認為堵不如疏,令人開闢了河道,成功治理了水患,而這個過程持續了好幾年,十分艱辛,所謂「三過家門而不入」也是禹在這個時候努力的體現,實際上他也不得不努力,畢竟他父親的結果就是前車之鑑,堯舜二帝雖然說是上古的聖君,但是本質上還是統治者,是可以一言決人命的上位者。
治理水患這個事情讓禹獲得了巨大的聲望,以至於後來被稱為「大禹」,那個時代的「大」等同於孔子的「子」,是一種人民的巨大肯定,也是聲望的巨大肯定,大禹也因此得以在舜帝退位之後稱為新的統治者,因為那個時候實行的還是禪讓制,就是說誰聲望大,誰就能成為下一任的統治者,毋庸置疑大禹治水成功所帶來的巨大利益,尤其是對農耕文明來說,這份功績是不可磨滅的,大禹成為下一任統治者,也是當仁不讓。
我們有時候會聽說是啟建立夏朝,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是完全正確,實際上大禹當位的時候,「塗山之會」的順利舉辦,讓大禹真正成為眾多部落的共同首領,而那些部落首領,實際上已經是大禹所統治的國度中的世襲大貴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