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還是罪人?在大禹之前治水的人身份成謎,原因原來是這樣

2020-12-20 土味娛樂君

說到傳說時代的這些人,許多人第一個想起的都是三皇五帝那一幫。包括女媧,伏羲,神農,黃帝,炎帝,堯,舜,禹等人,還有蚩尤等等,都是傳說時代的著名人物。這其中,形象最貼近人的,也是除去歌功頌德的功績之外,有非常大爭議的人,就是夏朝的開國者,大禹了。說到禹這個人,在歷史上最被人關注的,當然是他把禪讓制變為嫡長子繼承制這件事情,但在傳說中,他更廣為人知的卻是治水的故事。

一說到上古時代的傳說,在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和補天,黃帝大戰蚩尤定鼎天下這些傳說之後,最著名的就是大禹治水了。當然,在這個傳說中,大禹的形象非常正面。相傳,他臨危受命,被舜帝派去治水,他帶著人挖溝渠,疏通水患,在治水的過程中,他一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幾次路過自己家的門口,都沒有回家一次。同時,他改變了前人治水,一味去堵水的方式,改堵為疏,終於治理了黃河的水患。

這就是大禹立下的巨大功績,他正是憑藉這項功績繼承了舜帝的首領之位。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在大禹之前,負責治水的人是誰呢?既然大禹治水是臨危受命,那麼他之前治水失敗的那個人是誰?在神話傳說中,這個人叫做鯀,是天上的神仙。他看到地上的百姓被黃河的水患所侵擾,於是便私自從天上下到人界,用一種叫做息壤的神奇的土壤,來治理水患。

但是,由於鯀是私自從天上下界的,他違背了天帝的命令,而且,還偷了天帝的東西。他帶下來的那種叫做息壤的土壤就是天帝的東西,它可以自己生長,自己增加,鯀覺得這種土壤正好可以用來治理水患,將黃河的水全部堵在決堤之前,於是便私自將它帶下來了。

屈原的《天問》中說,鯀其實已經快要將水患治理好了,可是這時天帝卻發現了他私自下界的行為。還發現自己丟了東西。於是,天帝非常憤怒,就派祝融下界,將鯀殺死了。在處死了鯀之後,又命祝融將息壤收回,於是,鯀的治水就失敗了。由於鯀沒能順利將水患治理好,舜帝只好再派大禹前去治水。

當然,神話是神話,事實上,鯀正是大禹的父親。相傳,舜帝想要治理黃河的水患,於是詢問朝中哪裡有賢人,就有人推舉了大禹的父親鯀。鯀被任命前去治理水患,他採用了堵水的方式,沒有想到治水失敗了。於是舜帝下令處死了鯀,在《國語》和《左傳》中都有舜帝處死鯀的記錄。

鯀的治水失敗之後,順帝就派遣鯀的兒子禹繼任他父親的事業,大禹成功,立下大功之後,接任了舜帝的首領之位。或許正是因此,才會將治水失敗的鯀神化為天上下界的神仙。由此可見,神話傳說雖然充滿了不科學的內容,但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當時的歷史。你知道你是怎樣看待神話傳說的呢?快留言告訴小編吧。

相關焦點

  • 大禹的父親是誰,鯀(gǔn)(治水失敗大禹接班)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說起大禹治水我們可能都知道,大禹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把洪水引進大海,為人民謀得了福利。所以如今黃河流域才會這麼繁榮而且沒有水災的困擾,這可以說都是大禹的功勞。而他也因為治水的功勞繼承了舜的位置,成為部落首領。那麼大禹的父親是舜嗎?
  • 鯀,大禹的父親,為何治水失敗了
    說起大禹治水,大家應該從小就很熟悉,這是出自《山海經》之中的一個故事,可是大家熟悉的應該都是這個故事的後半部分,「大禹治水」其實也叫「鯀禹治水」,是大禹和他的父親鯀一起治理水患、造福百姓的故事,而大家都知道的是大禹治水成功了,大禹採用「疏」的方法,而且「三過家門而不入」等許多表現大禹忠君愛國
  • 傳說大禹是蟲子,歷史上治水的大禹到底是誰?大家都被騙了
    不知道是有人杜撰的,還是一直就流傳下來的,在歷史上也真有其事。比如精衛填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等。像嫦娥奔月,我們都知道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根本沒有神仙存在,而月球離我們也很遠,只有依靠科學技術,才能夠登上月球去看一看。但是像大禹治水,說是夏朝時候發生的事情,是真實存在的呢?還是神話呢?因為這個事情好像是人為可以做到的,但是憑藉那個時候古代人的智慧和技術能否實現呢?
  • 歷史上,大禹,是如何治水的?
    話說在上古時代,黃河泛濫,鯀(大禹之父)、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負責治水。據說,當年,堯在世的時候,中原地區,就已經因為黃河泛濫,莊稼被淹、房屋被淹,中原百姓流離失所,背井離鄉。大禹之父——鯀,臨危受命,負責治水!
  • 大禹南下治水,因為一個女人,被人陷害犯下3大罪!
    原來這樣!大禹輕蔑地回敬了一句,然後說,可是事實呢?「管什麼事實不事實欺祖就是犯罪!祖上怎麼千的,你也應該怎麼幹!這是絕對不能改動的!」商均使勁辯護著。「要是再用堵的辦法,我們百越族真要不存在了!這裡恐怕也會被洪水所春沒!」女嬌再也忍不住,尖亮著嗓子對商均說,「你別用欺祖來嚇人,祖上有什麼不對的,我們難道永遠不能改嗎?」
  • 四千年前,大禹曾在十堰治水?你家附近可能就有遺蹟
    王永國說,清朝光緒年間均州文人陳詔撰《新修滄浪東山記碑》有這樣一段話:「均州城東半裡許,阻水為河,名曰滄浪,即神禹所導漢之下流,孔子所謂孺子歌處。」禹王廟遺址就在距龍山寶塔不到100米處,因年久失修而倒塌,史志均有記載。這是千年前均州先民為紀念大禹到此治水修建的第一座禹王廟。
  • 在「大禹治水」的畫像中,大禹本人為何手拿一把叉子?這能治水?
    引言自古水患無情,自然災害的影響程度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在都具有不可抵抗性。人類在自然災害的面前總是顯得十分渺小,但人總是有著開發不盡的潛力。人們常常崇拜尊敬那些有能力的人,故而在遠古時期人們的想像中,無論是夸父追日還是精衛填海。都寄予了人們的期冀即塑造一個所謂的現實英雄來改變自己生存現狀的美好希望。但值得肯定的是,縱觀歷史長河中,能人英雄的確不乏其是。在治理水患這一方面,前人經歷了無數次的嘗試和努力。
  • 大禹治水能夠成功,也是從他父親身上汲取的經驗!
    大禹治水能夠成功,也是從他父親身上汲取的經驗!大禹的事跡,我們都心知肚明,他做出的貢獻,可以說改天換地,直到今天我們仍舊學習他的精神,而他的這種魄力,也時時刻刻感染著我們每一個人。但是其實大禹能夠成功,並不是因為她嘗試了一次就成功了,還是他曾經有無數次的失敗?同時他的父親也是一名治水能人,他的父親名叫鯀,但是他父親受到國家君王的委派,因為常年大水導致國民經濟不斷下滑,人民老是受到水患的襲擊,很多的莊稼和糧食,最後都沒有收成,這樣一來就會導致國家動亂,對於這種必須要採取一定的治水方案,國家沒有合適的人才,最後萬裡挑一選中了鯀。
  • 偉大品德成就他成為國王,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真實原因!
    大禹治水在全國人民的心中都是耳熟能詳的,尤其是他為了能夠快速治水身先士卒,三過家門而不入,更是被後人代代傳頌稱讚。那今天咱們就來分析分析當時的大禹為什麼會做出這樣子的一個抉擇呢?首先我們來分析分析當時的歷史背景,約在四千多年之前,堯為部落首領時,當時的中國黃河流域頻發洪水,濁浪滔天,給人們的生存帶來了巨大災難;《孟子·滕文公上》對此寫道:"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滕文公下》又說:"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
  • 大禹手裡拿著的叉子是什麼?怎麼用它治水?古人的智慧令人佩服
    大禹的形象深入人心,不管是在雕像還是圖畫中,他的手裡總是拿著一把叉子一樣的物件,因為年代久遠,大禹的人物樣貌不得而知,可只要見到手裡拿著一把「叉子」的人,我們第一印象就會想到:「這是大禹」。縱觀我國古代,似乎也只有上古時期出現過這樣的工具,像是船槳從中間割掉一塊,著實令人捉摸不透。好在在一些典籍中出現過這種工具的名稱,據《莊子·天下》記載:「禹親自操耜」,最後一個字念「si」,第四聲。
  • 古書錄事一則:大禹的父親治水不成,自殺於淵成為「河精」
    比如說在《拾遺記》中就記載了這樣一段傳說:大禹的父親鯀治水不成功,自殺於羽淵,成為了"河精",還受到後人的祭奠。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當時還是堯帝在位時期。堯帝希望能有一個人出來治理洪水,群臣都推薦鯀這個人。堯帝本身並不看好鯀,但是群臣都推薦鯀,而且堯帝確實也沒有更好的人選,於是就任用鯀來治水。
  • 《山海經》中沒有他皇帝不能斬殺蚩尤、夸父,大禹不能治水
    《山海經》中記載著一個聖獸,是龍演化而來,龍修煉500年成角龍,角龍修煉上千年化成應龍。也有說是毛犢和羽嘉所生,同時生有鳳凰和麒麟。應龍生有雙翼,身體有鱗片覆蓋,脊背有棘,頭很大很長,嘴尖,鼻、目、耳卻很小,但眼眶大,眉弓而高,牙齒尖利,前額突起,尾巴尖而長。
  • 都聽說過大禹治水,而卻不知道大禹治水的原因,當年治水是這樣的
    都聽說過大禹治水,而卻不知道大禹治水的原因,當年治水是這樣的。中國歷史上發生了很多神奇的事情,也有很多的傳說。這些傳說都和不同的名人有關,在以前的社會,還沒有出現封建王朝。而那時整個國家的統治者,是全天下最為賢明之人。
  • 家有嬌妻女嬌,大禹卻跑去和瑤姬治水:難怪三過家門而不入
    那時大禹還是個毛頭小子,背負著父親身死名裂的壓力治水。他治理到巫山,突遇大風雨,巨浪排空,木石橫飛,工程怎麼都沒辦法進行。這時,一位倦遊歸來的神女恰好路過巫山,一眼就看見人群中卓然獨立的大禹。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大禹又回到塗山,使女趕緊抓住大禹,一股腦向他轉達女嬌的衷情。大禹被深深地打動了,就在桑臺這個地方,以天地為見證,舉行了成婚禮。然而,女嬌的幸福並沒有持續很久,婚後第四天,大禹又出去治水了。
  • 中華「大禹九鼎」之謎
    作為一個名族共同的祖先,大禹一直是華夏兒女們的驕傲,他的事跡在世間流傳了數千年,在諸多史料中,記載著這樣一個信息,說大禹生前鑄造了九個大鼎,這就是象徵著權利和榮耀的「大禹九鼎」。幾千年來,為了得到這個寶物多少帝王將相絞盡腦汁,費勁心力,並留下了大量的傳奇故事,但是令人感到遺憾的是與「大禹九鼎」相關的很多關鍵信息都無法得到證實,而在眾多的傳說和流言中它的下落更是成了難以破解的千古之謎。
  • 水利部公布第一批「歷史治水名人」大禹、李冰、蘇軾等入選
    日前,國家水利部在其官網上公布了第一批「歷史治水名人」,其中大禹、李冰、蘇軾等3人是我省啟動實施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後評選出的首批四川歷史名人。大禹治水體現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險、艱苦奮鬥的精神和水利工作公而忘私、創新求實的精神。幾千年來,大禹治水一直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精神圖騰之一,在世界範圍也有廣泛影響。
  • 佇立大禹陵四千年的這塊窆石 石上刻字已成謎
    明代文學家張岱曾這樣詠嘆窆石,他認為窆石在此已有四千年,在此之下便是大禹陵。窆石,外表奇特,上小下大,形狀如破土而出的春筍,又如一個長形秤砣,石高2.06米,底圍2.06米,中圍2.21米,頂端有一圓孔,孔徑9釐米。這塊石頭身上有紅絲透出,透露著久遠歲月的信息。
  • 最有可能是大禹
    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相關內容在內的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不過我們現代人最關注的,恐怕還是《山海經》中對種種怪物的記載,諸如饕餮、窮奇等上古異獸,實在是讓人嘖嘖稱奇。
  • 那把「叉子」能治水嗎?
    後來子承父業,治水大業落到了大禹的肩上。大禹吸收父親的經驗教訓,發現以硬碰硬當然不能把握洪水的掌控權,所以他決定以柔克剛,變堵截為疏導。只要把洪水疏導到別的地方去,別讓它破壞農田即可。事實向大禹證明他的方法沒錯。大禹為了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如此無私奉獻的人當然值得後人紀念才是,可問題來了,史料中對大禹的外貌記載實在太少,所以大禹的形象一直成謎。
  • 鮮為人知的美麗神話傳說:大禹治水化為熊,張渤化為豬婆龍
    鯀流放之後,他的兒子大禹便接下了治水的任務,與鯀>不同的是,大禹沒有採用「堵」的方法,而是進行疏通,大禹將山和水看作一個整體,平整山勢,疏通水脈,使得許多不毛之地變成了肥沃的土地。在他治水的十三年裡,與民眾始終處在一起,三過家門而不入,耗盡心血完成了治水的大業。可以說大禹治水不僅促進了水利文明的發展,也將我國的農耕文化提上了一個新的階段,因此大禹治水的故事代代相傳。大禹治水的故事不斷地被人民傳留、歌頌,在其中也衍生出一些鮮為人知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