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自今年6月以來,南方連續多日,出現強降雨,進入7月,多省更是發生洪澇災害。
其中,四川東部、重慶、湖北西北部、河南南部、安徽中南部、江蘇南部、上海、浙江北部等地,出現了暴雨或大暴雨,長江中下遊沿岸多座城市的多條內河,超警戒水位!
講真,當我看到這一幕,不禁感嘆:中華民族,真的是多災多難的民族,數千年來,一直與洪水展開了艱苦卓絕的鬥爭。
歷史上,著名的洪水,更是不在少數。其中,最為有名的,與洪水相關的神話故事,莫過於大禹治水。
話說在上古時代,黃河泛濫,鯀(大禹之父)、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負責治水。
據說,當年,堯在世的時候,中原地區,就已經因為黃河泛濫,莊稼被淹、房屋被淹,中原百姓流離失所,背井離鄉。
大禹之父——鯀,臨危受命,負責治水!
但是,令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鯀(大禹之父),花了9年的時間,哪裡有洪水,就堵哪裡。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仍然沒有將洪水擊退。
後來,舜上位,面對這一窘境,氣憤不已,認為鯀無能。
不過,也確實,這9年時間裡,鯀一般都是在帳中指揮,很少親自上大堤,哪裡有洪水,就命令手下,加高堤壩,堵住洪水,而自己待在帳中,逍遙自在,相對來說,比較懈怠。
於是,舜決定革去了鯀的職務,將他流放到羽山,從此,鯀(大禹之父)便葬身於羽山。
洪水一日不退,舜寢食難安,於是,詢問眾大臣:諸位,可知有誰能治這洪水,還望舉薦一二。
這個時候,有人站出來,說:如此之大洪水,非一人不可治!
舜微微俯身向前,問道:「誰?」
一大臣答道:鯀之子,禹可以勝任。
禹為人厚道,做事認真,實事求是,善於思考,就這樣,大禹接過了治水的重任。
彼時,大禹剛結婚不過幾日,接到任務後,告別了自己的妻子塗山氏,踏上了治水的徵程。
前前後後,經過了13年的時間,奔騰的黃河水,終於被大禹馴服了,昔日的黃泛區,又變成了一片良田沃土。
那麼,問題來了,大禹是如何治水的?有什麼秘訣嗎?
據神話故事所描述,我簡單總結兩點,分享給諸位!
01一:敬業精神
相對於他的父親鯀,大禹在態度上,就比較端正。
且不說他結婚沒幾日,就闊別妻子,踏上了治水的徵程,單說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就可見他的敬業精神,有多麼可貴!
這一點,與其父親,迥然不同!
或許,正是看重了這一點,舜在大禹治水的十多年裡,一直很支持他,並沒有因為他的父親鯀,治水不力,而懷疑他。
或許,正是這份敬業精神,幫助了大禹,使其在艱難的治水徵程中,一直埋頭苦幹,刻苦鑽研治水本領。
02二:變「堵」為「疏」
當然,治水這件事,光有精神是不夠的,還需要卓越的治水技術!
經過多年的觀察,大禹發現,要想讓洪水消退,靠堵,是行不通的,一旦洪水漫上來,大壩也不頂用,而大壩一旦崩塌,將會釀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於是,大禹大刀闊斧,改「堵」為「疏」,積極疏通河道,拓寬峽口,讓洪水更快地通過。
所謂:治水須順水性,水性就下,導之入海!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就這樣,在大禹的帶領下,上古時代著名的這場大洪水,終於被治服了!
從此,江河順暢,很久都沒有大洪水了!而大禹,因為這次治水有功,在諸侯的擁戴下,成為禹王!國號夏,是為夏王朝的第一任國君。
夏朝,自此開啟。
怎麼樣?歷史很有趣吧!
其實,上面這個故事,雖然在司馬遷的《史記·夏本紀》以及後來的《尚書·虞書·益稷》中,均有記載,但是,很大程度上,仍然還是神話故事。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雖說是神話故事,但是,也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美好願望,以及聰明才智。
其實,從大禹治水的故事中,我們能夠得到諸多啟發,如:敬業精神,以及變「堵」為「疏」的治水策略!
作為一名文史愛好者,我真心希望世間少一點洪水,多一點風調雨順。
我是@歷史觀景臺,歡迎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