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大禹,是如何治水的?

2020-12-20 歷史觀景臺

話說自今年6月以來,南方連續多日,出現強降雨,進入7月,多省更是發生洪澇災害。

其中,四川東部、重慶、湖北西北部、河南南部、安徽中南部、江蘇南部、上海、浙江北部等地,出現了暴雨或大暴雨,長江中下遊沿岸多座城市的多條內河,超警戒水位!

講真,當我看到這一幕,不禁感嘆:中華民族,真的是多災多難的民族,數千年來,一直與洪水展開了艱苦卓絕的鬥爭。

歷史上,著名的洪水,更是不在少數。其中,最為有名的,與洪水相關的神話故事,莫過於大禹治水。

話說在上古時代,黃河泛濫,鯀(大禹之父)、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負責治水。

據說,當年,堯在世的時候,中原地區,就已經因為黃河泛濫,莊稼被淹、房屋被淹,中原百姓流離失所,背井離鄉。

大禹之父——鯀,臨危受命,負責治水!

但是,令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鯀(大禹之父),花了9年的時間,哪裡有洪水,就堵哪裡。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仍然沒有將洪水擊退。

後來,舜上位,面對這一窘境,氣憤不已,認為鯀無能。

不過,也確實,這9年時間裡,鯀一般都是在帳中指揮,很少親自上大堤,哪裡有洪水,就命令手下,加高堤壩,堵住洪水,而自己待在帳中,逍遙自在,相對來說,比較懈怠。

於是,舜決定革去了鯀的職務,將他流放到羽山,從此,鯀(大禹之父)便葬身於羽山。

洪水一日不退,舜寢食難安,於是,詢問眾大臣:諸位,可知有誰能治這洪水,還望舉薦一二。

這個時候,有人站出來,說:如此之大洪水,非一人不可治!

舜微微俯身向前,問道:「誰?」

一大臣答道:鯀之子,禹可以勝任。

禹為人厚道,做事認真,實事求是,善於思考,就這樣,大禹接過了治水的重任。

彼時,大禹剛結婚不過幾日,接到任務後,告別了自己的妻子塗山氏,踏上了治水的徵程。

前前後後,經過了13年的時間,奔騰的黃河水,終於被大禹馴服了,昔日的黃泛區,又變成了一片良田沃土。

那麼,問題來了,大禹是如何治水的?有什麼秘訣嗎?

據神話故事所描述,我簡單總結兩點,分享給諸位!

01一:敬業精神

相對於他的父親鯀,大禹在態度上,就比較端正。

且不說他結婚沒幾日,就闊別妻子,踏上了治水的徵程,單說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就可見他的敬業精神,有多麼可貴!

這一點,與其父親,迥然不同!

或許,正是看重了這一點,舜在大禹治水的十多年裡,一直很支持他,並沒有因為他的父親鯀,治水不力,而懷疑他。

或許,正是這份敬業精神,幫助了大禹,使其在艱難的治水徵程中,一直埋頭苦幹,刻苦鑽研治水本領。

02二:變「堵」為「疏」

當然,治水這件事,光有精神是不夠的,還需要卓越的治水技術!

經過多年的觀察,大禹發現,要想讓洪水消退,靠堵,是行不通的,一旦洪水漫上來,大壩也不頂用,而大壩一旦崩塌,將會釀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於是,大禹大刀闊斧,改「堵」為「疏」,積極疏通河道,拓寬峽口,讓洪水更快地通過。

所謂:治水須順水性,水性就下,導之入海!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就這樣,在大禹的帶領下,上古時代著名的這場大洪水,終於被治服了!

從此,江河順暢,很久都沒有大洪水了!而大禹,因為這次治水有功,在諸侯的擁戴下,成為禹王!國號夏,是為夏王朝的第一任國君。

夏朝,自此開啟。

怎麼樣?歷史很有趣吧!

其實,上面這個故事,雖然在司馬遷的《史記·夏本紀》以及後來的《尚書·虞書·益稷》中,均有記載,但是,很大程度上,仍然還是神話故事。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雖說是神話故事,但是,也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美好願望,以及聰明才智。

其實,從大禹治水的故事中,我們能夠得到諸多啟發,如:敬業精神,以及變「堵」為「疏」的治水策略!

作為一名文史愛好者,我真心希望世間少一點洪水,多一點風調雨順。

我是@歷史觀景臺,歡迎關注我。

相關焦點

  • 水利部公布第一批「歷史治水名人」大禹、李冰、蘇軾等入選
    日前,國家水利部在其官網上公布了第一批「歷史治水名人」,其中大禹、李冰、蘇軾等3人是我省啟動實施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後評選出的首批四川歷史名人。大禹治水體現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險、艱苦奮鬥的精神和水利工作公而忘私、創新求實的精神。幾千年來,大禹治水一直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精神圖騰之一,在世界範圍也有廣泛影響。
  • 大禹的父親是誰,鯀(gǔn)(治水失敗大禹接班)
    您好,歡迎你來閱讀,用簡單的文字帶你了解歷史的奇趣(期待您的關注!贈人玫瑰,手有餘香)說起大禹治水我們可能都知道,大禹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把洪水引進大海,為人民謀得了福利。所以如今黃河流域才會這麼繁榮而且沒有水災的困擾,這可以說都是大禹的功勞。而他也因為治水的功勞繼承了舜的位置,成為部落首領。那麼大禹的父親是舜嗎?大禹的父親是鯀(gǔn)其實大禹的父親,也是一個治水能臣,但他沒有成功,反而因此付出了性命的代價。大禹的父親是鯀,他是舜的大臣。
  • 傳說大禹是蟲子,歷史上治水的大禹到底是誰?大家都被騙了
    不知道是有人杜撰的,還是一直就流傳下來的,在歷史上也真有其事。比如精衛填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等。像嫦娥奔月,我們都知道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根本沒有神仙存在,而月球離我們也很遠,只有依靠科學技術,才能夠登上月球去看一看。但是像大禹治水,說是夏朝時候發生的事情,是真實存在的呢?還是神話呢?因為這個事情好像是人為可以做到的,但是憑藉那個時候古代人的智慧和技術能否實現呢?
  • 鯀,大禹的父親,為何治水失敗了
    說起大禹治水,大家應該從小就很熟悉,這是出自《山海經》之中的一個故事,可是大家熟悉的應該都是這個故事的後半部分,「大禹治水」其實也叫「鯀禹治水」,是大禹和他的父親鯀一起治理水患、造福百姓的故事,而大家都知道的是大禹治水成功了,大禹採用「疏」的方法,而且「三過家門而不入」等許多表現大禹忠君愛國
  • 在「大禹治水」的畫像中,大禹本人為何手拿一把叉子?這能治水?
    但值得肯定的是,縱觀歷史長河中,能人英雄的確不乏其是。在治理水患這一方面,前人經歷了無數次的嘗試和努力。歷史上孫叔敖,西門豹,李冰等人都是赫赫有名的治水能手,但實際上他們大多數所贏得的效果並不明顯,直到大禹的出現,才真正在治水方面取得突破性的成果。也因此大禹治水成為了中國最著名的神話傳說之一,中國歷史治水第一人的桂冠也當屬大禹無疑。
  • 在大禹之前治水的人身份成謎,原因原來是這樣
    這其中,形象最貼近人的,也是除去歌功頌德的功績之外,有非常大爭議的人,就是夏朝的開國者,大禹了。說到禹這個人,在歷史上最被人關注的,當然是他把禪讓制變為嫡長子繼承制這件事情,但在傳說中,他更廣為人知的卻是治水的故事。一說到上古時代的傳說,在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和補天,黃帝大戰蚩尤定鼎天下這些傳說之後,最著名的就是大禹治水了。
  • 《西安千古情》大禹治水氣壯山河
    上古時期洪水肆虐,大禹接受帝舜的任命前去治水。由於災情緊急,所以大禹每天夜以繼日地工作,期間他有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口,但卻沒有進去探望家人。《西安千古情》中《大禹治水》一場,劇組在舞臺上拼接出一張上千平方米的巨布,再現翻浪逐雲般的洪澇氣場,3000噸真水瞬間從高空狂瀉而下,剎那間,震耳欲聾的水流聲和飛濺而來的水汽讓觀眾恍如置身大禹治水現場。舞臺籠罩在蒙蒙的水汽中,兒子的呼喚聲聲哀切,妻子等待的身影漸漸模糊,然而,為了治水早日成功,大禹毅然離去,沒有回頭,向著遠方走去。
  • 大禹南下治水,因為一個女人,被人陷害犯下3大罪!
    感謝歷史能讓我們相遇在這裡,我是喜歡解讀歷史文化的百河千川,每一段歷史故事背後都有心酸和淚水。如果你也喜歡鑽研歷史,親關注我隨時給大家分享!那不說題外話,開始我們今天的分享,商均見畲蛇族人被他震悵了,又狠地看了一下大禹,然後振振有詞地說「你們知道嗎?大禹胡亂治水已犯下三條大耶狀!」聽商均說大禹犯了三條大罪,人們更是驚箴得非同小可,臉上顯露出不解、惶惑的神情。但大禹卻鎮靜地站著,臉上顯出對商均卑夷的笑容,冷靜地問「請問商公子,我治水犯了哪三條罪狀?」
  • 水利部評出首批歷史治水名人 3位四川歷史名人入選 
    近日,水利部評出首批歷史治水名人12位。其中,大禹、李冰和蘇軾均來自四川。值得一提的是,這3人同時在兩年前入選首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專家表示,3位四川歷史名人入選水利部的歷史治水名人,既證明四川治水文化悠久燦爛,也說明四川在評選歷史名人時,充分考慮到名人對國計民生的貢獻。他們3位都曾治水有功,澤被後世的功績至今讓人銘記。
  • 大禹的畫像上,為什麼手中有一把「叉子」?治水帶著它有什麼用
    大禹治水的故事我們都聽受過,大禹為了解決洪澇問題,全新參與治水中,甚至三顧家門而不入,這種精神被人們所稱讚。我國古代是農耕文明,所以大家基本上是看天吃飯,如果遇到乾旱洪澇那麼百姓們就會流離失所,貧苦挨餓。
  • 四千年前,大禹曾在十堰治水?你家附近可能就有遺蹟
    現代水利樞紐通過調控閘門治水,而4000多年前大禹在漢江武當河段治理水患的故事卻鮮為人知。十堰發現沉睡數千年的夏王朝遺存古老的漢江,是一條比長江早誕生7億年的河流。作為長江最長的支流,它在歷史上與長江、淮河、黃河並稱「江淮河漢」。據文獻資料記載,4000年前,大禹曾沿著漢江進行過考察和治理。
  • 大禹治水能夠成功,也是從他父親身上汲取的經驗!
    大禹治水能夠成功,也是從他父親身上汲取的經驗!大禹的事跡,我們都心知肚明,他做出的貢獻,可以說改天換地,直到今天我們仍舊學習他的精神,而他的這種魄力,也時時刻刻感染著我們每一個人。但是其實大禹能夠成功,並不是因為她嘗試了一次就成功了,還是他曾經有無數次的失敗?同時他的父親也是一名治水能人,他的父親名叫鯀,但是他父親受到國家君王的委派,因為常年大水導致國民經濟不斷下滑,人民老是受到水患的襲擊,很多的莊稼和糧食,最後都沒有收成,這樣一來就會導致國家動亂,對於這種必須要採取一定的治水方案,國家沒有合適的人才,最後萬裡挑一選中了鯀。
  • 考古發現三千年前,大禹治水的重要物證,證實了夏朝真實存在!
    遠在上古帝堯時期,天地間洪水肆虐,大禹在父親鯀治水失敗後,扛起了治水重任,攜帶先民翻山越嶺疏通九州河道,最終消除了洪災,並以治水之功贏得擁戴開創了夏朝,沒有大禹,就沒有夏朝。
  • 鮮為人知的美麗神話傳說:大禹治水化為熊,張渤化為豬婆龍
    鯀流放之後,他的兒子大禹便接下了治水的任務,與鯀>不同的是,大禹沒有採用「堵」的方法,而是進行疏通,大禹將山和水看作一個整體,平整山勢,疏通水脈,使得許多不毛之地變成了肥沃的土地。在他治水的十三年裡,與民眾始終處在一起,三過家門而不入,耗盡心血完成了治水的大業。可以說大禹治水不僅促進了水利文明的發展,也將我國的農耕文化提上了一個新的階段,因此大禹治水的故事代代相傳。大禹治水的故事不斷地被人民傳留、歌頌,在其中也衍生出一些鮮為人知的傳說。
  • 古書錄事一則:大禹的父親治水不成,自殺於淵成為「河精」
    在上古時期的歷史記載中,往往有非常濃重的神話色彩。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比如說大禹治水這件事上就是如此,有很多神異的記載。比如說在《拾遺記》中就記載了這樣一段傳說:大禹的父親鯀治水不成功,自殺於羽淵,成為了"河精",還受到後人的祭奠。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 大禹手裡拿著的叉子是什麼?怎麼用它治水?古人的智慧令人佩服
    大禹的形象深入人心,不管是在雕像還是圖畫中,他的手裡總是拿著一把叉子一樣的物件,因為年代久遠,大禹的人物樣貌不得而知,可只要見到手裡拿著一把「叉子」的人,我們第一印象就會想到:「這是大禹」。那麼問題來了,大禹是治水的英雄,那他治水的時候為何要隨手不離一件農耕用具?難道他邊治水邊中莊稼?這就得說說大禹治水的方式,首先我們要知道,洪水肆虐的時期,第一個領導治水的並不是大禹,而是他的父親鯀,鯀是由堯帝的大臣五嶽推薦,可鯀並沒有治好水患,主要說法有兩種。
  • 偉大品德成就他成為國王,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真實原因!
    今年的7、8月份我們在全國各地見到了幾十年、上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成千上萬的群眾家園被毀,流離失所。好在人民的背後有我們偉大的祖國,在人民最需要的時候,祖國給予了人民最大的幫助,派遣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抗洪勇士,拯救了人民的家園。在這個時刻,可能大家也會不自覺的想起大禹治水的歷史事件。
  • 國家公布的第一批、第一名歷史治水名人和禹州有關
    日前,中國水利部公布了第一批歷史治水名人,一共有12人,第一名就是跟我們禹州有關的大名鼎鼎的「大禹」。 禹子承父業,受命繼續擔當治水重任,他總結吸取了鯀治水的經驗教訓,提出了改堵為疏、因勢利導的治水策略,前後歷時十三年,終於治水成功。禹在治水的同時,還將天下劃分為九州、整理山川名錄,並根據不同地區的風俗物產制定了貢賦制度。《尚書·禹貢》載:「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這也是對古代中國最早的地理認知。
  • 歷史治水名人那些事
    日前,水利部官網公布首批12位「歷史治水名人」,這當中大禹、李冰、王景、潘季馴、郭守敬、西門豹是歷史課本中耳熟能詳的治水人物;孫叔敖、林則徐政名顯赫,蘇軾是文壇翹楚,也都是知名人士;但作為專業治水達人,馬臻、姜師度、李儀祉三位則聲名不顯,超出了大部分人的認知範疇。
  • 家有嬌妻女嬌,大禹卻跑去和瑤姬治水:難怪三過家門而不入
    大禹不知怎麼輕飄飄來到了宮殿裡,不知是夢是真,只是傾身下拜。瑤姬讓侍女拿出一隻紅玉匣子,取出裡面的天書交給大禹,天書上記錄的都是有關治水的各種方法。此後十三年,大禹走遍九州的治水足跡,都有瑤姬的參與,她見證了九州重回沃土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