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水利部評出首批歷史治水名人12位。其中,大禹、李冰和蘇軾均來自四川。值得一提的是,這3人同時在兩年前入選首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專家表示,3位四川歷史名人入選水利部的歷史治水名人,既證明四川治水文化悠久燦爛,也說明四川在評選歷史名人時,充分考慮到名人對國計民生的貢獻。他們3位都曾治水有功,澤被後世的功績至今讓人銘記。
名人功績澤被後世
此次水利部評出的12位首批歷史治水名人分別是大禹、孫叔敖、西門豹、李冰、王景、馬臻、姜師度、蘇軾、郭守敬、潘季馴、林則徐和李儀祉。
中國先秦史學會副會長、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段渝介紹,大禹採用「導江治河」的方式,將岷江分為岷江、沱江兩條河流,開創向東分洪的格局,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史料記載,大禹出生在四川西北部地區。至今,阿壩州還保留了刳兒坪、禹廟、洗兒池、禹穴等歷史遺存。
段渝表示,在四川寶墩文化遺址中,發現了與大禹同一時期、距今約4200年左右的護岸堤。當時的先民在堤上開挖溝槽,安插木樁起到加固作用,再在近水一側用大量卵石堆築作為護坡。這說明大禹所在的年代,四川先民已摸索出一套治水經驗。西周時期青銅器遂公盨上也記載了大禹治水的事跡。
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李冰同樣是卓越的水利工程專家。省歷史學會會長、省社科院研究員譚繼和介紹,在李冰出任蜀郡太守期間,他繼承大禹治水經驗,以無壩引水自流灌溉工程的科學方法興建都江堰,創世界水利工程之最,讓成都平原自此「水旱從人,不知饑饉」。都江堰還是活在當代的世界文化遺產,灌溉面積由古代300餘萬畝擴大至今天的上千萬畝。
蘇軾治水也很有一套方法。他在徐州修建黃河木岸工程,在杭州率領軍民大力疏浚西湖,留下著名的「蘇堤」。中國蘇軾研究學會名譽會長張志烈介紹,蘇軾在不同任上主持或參與的水利工程不勝枚舉,還撰寫了《熙寧防河錄》《禹之所以通水之法》《錢塘六井記》等水利著述。
名人精神閃耀光輝
值得一提的是,3位歷史治水名人治水理念至今仍不過時,他們身上彰顯的堅韌不拔、無私奉獻精神至今仍閃耀光輝。
段渝表示,大禹治水的科學性,是提出「改堵為疏、因勢利導」的治水策略。最關鍵的是,他前後歷時10多年,才終於治水成功,這體現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險、艱苦奮鬥的精神。尤其在4000多年以前,大禹能聚眾人之力而治水成功,對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幾千年來,大禹治水一直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圖騰之一。
「李冰是都江堰的,也是四川的;李冰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在省李冰研究會會長、四川大學教授彭邦本看來,李冰領導創建的都江堰,從工程角度看是大型生態水利工程,直接造就「天府之國」。而工程背後蘊含的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學理念,「這項工程為人類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深刻的啟示。」
蘇軾在長期的治水實踐中,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堅持科學治水,為當時水利建設事業作出重要貢獻。張志烈介紹,蘇軾在徐州時碰上黃河決口,他幾十天都住在抗洪的工棚,直到黃河重歸故道。治理西湖,是切切實實為民謀利。如今,蘇堤已與西湖天然地融為一體,900多年來一直造福後代,受世人稱道。
兩年前評選的首批四川歷史名人,如今再被評為首批歷史治水名人,這是對歷史名人精神認識的不謀而合。張志烈表示,「四川評選歷史名人,尤其是將3位治水有功者納入首批,正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記者 吳曉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