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大禹治水,大家應該從小就很熟悉,這是出自《山海經》之中的一個故事,可是大家熟悉的應該都是這個故事的後半部分,「大禹治水」其實也叫「鯀禹治水」,是大禹和他的父親鯀一起治理水患、造福百姓的故事,而大家都知道的是大禹治水成功了,大禹採用「疏」的方法,而且「三過家門而不入」等許多表現大禹忠君愛國、奉獻自己的故事也是家喻戶曉的。但他的父親鯀呢?根據《山海經》中的描述,鯀治水應該在大禹治水之前,但鯀最終失敗了而且被流放到了羽山,最終在那裡去世。那麼鯀治水為什麼失敗了呢?
首先我們要完整的看看這個故事,上古賢君堯還在世的時候,中原地區洪水泛濫,民不聊生,堯便十分苦惱,問底下的大臣說:「你們舉薦一個可靠的人,來治理這個水患吧。」底下的大臣紛紛舉薦了鯀,但堯心中存有疑慮,他覺得鯀這個人並不十分可靠,而且對同族的人也不是很親厚,他希望大臣們可以換一個人選,但大臣們紛紛說,鯀現在是唯一最合適的人選了,那堯也便十分無奈,只好同意委任鯀作為治水的統帥。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堯在一開始就是不很信任鯀的,這種君臣之間的猜忌與不信任,或許也為鯀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鯀接受了這個任務,自然也是十分高興的,他也盡心盡力的去做了,根據《山海經》記載,鯀竊取了「息壤」,進行了治水。這個「息壤」又是什麼呢?傳說,是一種擁有神奇力量的土壤,它堵在那裡,便水漲多高,這個息壤便可以隨之長得有多高,是一個上古神器。但我們這裡說鯀是「竊取」,也就是偷了屬於堯帝的神物來治水。這就不禁讓我們想到了,竊取火種的普羅米修斯,他在上帝想要覆滅這群愚蠢的人類的時候,把本來屬於奧林匹斯山的聖物——火,贈與了人類,而他也被鎖在了高加索山上。那我們是否可以從這兩個故事的對比中看出一些端倪,這或許是體現了無論中國還是西方的君主都對權柄下移的提防,而且都採取了愚民政策。
而至於後來,中原地區的大水太過於泛濫,發水的地方太多了,堵的方法確實太笨了,雖然息壤有著可以隨水而漲的神奇力量,但無處不在的水使鯀也分身乏術,所以鯀最後治水九年,也未見成效,最終也只能負罪卸任,把自己的重擔交給了自己的兒子。所以,鯀的失敗,也可歸結為選擇的方法不正確。
點評:鯀的失敗應該是多方原因的共同作用,我們對歷史地看待要儘量做到全面而真實,不能片面的理解一下便草草了事,中國上古神話時代記載的許多故事,其實是包含著很多中國人最原始的性格和心理特徵的。而鯀雖然在治水這件事上失敗了,但他的失敗並非全無意義。他雖然最後的結局並不十分美好,但他為他的兒子大禹的治水工作總結了客觀而寶貴的經驗,大禹後來改用「疏」的辦法,挖了數條河道以供河水排洩,順應天地自然的的規律,治水順利而成功。大禹不僅為家族挽回了顏面,而且取得了民眾的愛戴和舜的欣賞與信任,通過禪讓製成為了新的部落首領,最終成為了一代明君,造福百姓,也成了我們後世所反覆歌頌作為表率的上古賢君。
總結:綜合來看,君臣之間的不信任,君主對於權柄下移、權力竊取的提防,還有鯀選擇了不合適、不相宜的方法,小編認為應該就是造成鯀失敗的主要原因了。所謂「伴君如伴虎」,這句話應該適用於古今中外的歷代君主,就算是在中國上古十分民主且社會財富積累的並不豐富,成為君主實際上意味著更多的辛苦與奉獻的時代,一旦擁有了等級和社會的不平等,那權力的力量便也會變得可怕,並且為擁有者千方百計地維護。所以,或許我們普通百姓,一生雖無大的建樹功業,但是一輩子平平安安的,是不是也是一種平淡而又有滋味的生活呢,「人間有味是清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