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古時期的歷史記載中,往往有非常濃重的神話色彩。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比如說大禹治水這件事上就是如此,有很多神異的記載。比如說在《拾遺記》中就記載了這樣一段傳說:大禹的父親鯀治水不成功,自殺於羽淵,成為了"河精",還受到後人的祭奠。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鯀、禹父子治水
在古代的時候曾經發生過一場大洪水。這一點在很多史料中都有所提及。在這場大洪水當中,山陵高地都有被淹沒的情況,何況是普通老百姓。當時還是堯帝在位時期。堯帝希望能有一個人出來治理洪水,群臣都推薦鯀這個人。堯帝本身並不看好鯀,但是群臣都推薦鯀,而且堯帝確實也沒有更好的人選,於是就任用鯀來治水。
鯀治水的情況並不理想,在神話傳說中,鯀使用一種叫做"息壤"的寶物來治水,就是用土去掩蓋洪水。雖然有句話說:"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在五行當中也是土克水,但是不談分量都是耍流氓。鯀治水超過了九年時間,給堯帝都耗去世了,洪水還是沒有減退的跡象。
於是堯的繼位者舜殺死鯀,而讓鯀的兒子禹來治理水患。甚至把首領之位傳給了禹。大禹治水改變鯀的堵塞的策略,而是選擇疏通,這是一個正確的方法,但也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大禹治水花費十三年的時間,足跡經過了天下的山川河流,卻沒有回家和家人團聚。終於解決了洪水的問題。而大禹治水的時候對地理足夠了解,也對天下進行了重新規劃,劃分出九州之地。這對後世造成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拾遺記》中對鯀的描述
鯀雖然沒有治水成功,反而被舜帝所殺。但是他也算是一個悲劇性的英雄,還是受到了一些人的同情。在《拾遺記》中就有這樣一段傳說:鯀治水九年沒有成效,於是在羽淵中自殺。而後鯀變成一條大黑魚,常常出現在羽淵的波浪之中,看到這條黑魚的人都稱呼它為"河精"。有人認為"鯀"這個字就是"魚"和"玄"的組合。
老百姓在羽山(舜帝殺鯀於羽山)上修建鯀的神廟,一年四季按時祭祀。在羽山上常常看到有黑魚和蛟龍從羽淵中跳躍出來,場面非常的雄壯可怖。舜命令大禹治水,大禹治水走遍了各處,遇到山的時候有龍來幫助翻越;遇到海的時候有大龜組成橋梁。不過大禹始終沒有進入羽山之地。
其實除了黑魚之外,關於鯀的傳說還有另外的說法。就是鯀變成一種叫做"黃能"的動物進入羽淵。"黃能"到底是什麼東西,也有不同的說法,有說是黃熊的;有說是黃龍的;還有一種說法是三個腿的大鱉。總而言之關於鯀的傳說還是比較多的,也比較複雜。
小結
大禹治水花了十三年的時間,鯀治水花了九年的時間。也就是說這場大洪水持續了至少二十二年的時間。對於生產力落後的先民來說,這是一場非常大的災難。但是憑藉努力和智慧,先民還是克服了這場困難。
大禹治水成為後世的美談,本身還是部落首領。而鯀就比較倒黴了,不僅治水失敗,還被舜殺死在羽山。不過這並不能磨滅他對歷史的貢獻,或許是紀念鯀這個悲劇英雄,所以才會有這些傳說流傳下來吧。
參考文獻:《史記》、《拾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