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7、8月份我們在全國各地見到了幾十年、上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成千上萬的群眾家園被毀,流離失所。好在人民的背後有我們偉大的祖國,在人民最需要的時候,祖國給予了人民最大的幫助,派遣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抗洪勇士,拯救了人民的家園。在這個時刻,可能大家也會不自覺的想起大禹治水的歷史事件。
大禹治水在全國人民的心中都是耳熟能詳的,尤其是他為了能夠快速治水身先士卒,三過家門而不入,更是被後人代代傳頌稱讚。那今天咱們就來分析分析當時的大禹為什麼會做出這樣子的一個抉擇呢?
首先我們來分析分析當時的歷史背景,約在四千多年之前,堯為部落首領時,當時的中國黃河流域頻發洪水,濁浪滔天,給人們的生存帶來了巨大災難;《孟子·滕文公上》對此寫道:"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滕文公下》又說:"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大水淹沒了莊稼,吞噬了住所,逼迫人們一次又一次地遷徙,水患成為當時最大的災難。因此當時的堯帝派遣了禹的父親鯀來進行治水,但歷經九年,鯀治水失敗。而後舜繼位之後,派遣出了禹來進行治水,於是便有了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歷史事件。
鯀歷時九年,採用堵的方式來進行治水,但以失敗告終,並且由於治水時消極怠工,還被接受了處罰。大禹在此情形下,接下了治水的重擔,由於父親的前車之鑑,禹治水自當竭盡全力,來彌補父親治水的過錯,個人認為這是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原因之一。
當時的百姓保飽受水患之苦,而禹本身就是一位十分謙遜、賢良的人,看著百姓如此受苦受難,禹內心十分不安和愧疚。因此他作為治水的直接負責人,就必須帶領大家克服這個難題,找出有效的解決辦法,做好表率。於是在他新婚後的第四天就踏上了治水的徵程,而這一走就是13年。13年不入家門是不想家嗎?肯定不是的。那是因為在禹的心中裝著一個大家,大家不安何以安小舍?我想這一定是他內心最真實的體現。這也就是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又一原因吧。這是禹無私奉獻,全新全意為國為民的真實寫照。
後來當舜年老以後,也像堯一樣,物色繼承人。因為禹治水有功,並且大家在治水的過程中也都看到了禹的謙遜、無畏、賢良,於是大家一致推選禹作為繼承人。到舜一死,禹就繼任了部落聯盟首領。
大家覺得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原因還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