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故事我們都聽受過,大禹為了解決洪澇問題,全新參與治水中,甚至三顧家門而不入,這種精神被人們所稱讚。
我國古代是農耕文明,所以大家基本上是看天吃飯,如果遇到乾旱洪澇那麼百姓們就會流離失所,貧苦挨餓。
可是上天不會總是風調雨順,所以在五帝時期,洪水就泛濫成災,莊稼們都遭到了洪水的破壞,甚至連百姓的性命也受到的威脅,大家苦不堪言。
最開始治水的並不是大禹,而是大禹的父親鯀,鯀在堯統治時期被封為崇地的伯爵,地位比較崇高,當時洪水勢頭猛烈,很多臣子都不願意接這個活,於是鯀就擔起了這個重任。
但是鯀當時治水是用「水來土擋」的方式,也就是修建堤壩,雖然能在短時間內控制洪水蔓延,但是洪水勢猛,堤壩長時間下不堪重負,在決堤的時候還會造成更大傷害。
這種方法治標不治本,沒能成功治水還遭到了百姓們的咒罵,九年的治水之路雖然漫長,但是效果並不顯著。
子承父業的大禹吸收了父親的教訓,並沒有再採用修建堤壩的方式,而是想了其他的方式,那就是疏導洪水,讓它往別的地方流,只要別破壞到農田莊稼就可以。
於是大禹疏通洪水,修建河道,而這種方法確實在實踐中得到了肯定,百姓們便將大禹視為那個時代的英雄,並且有很多的記載和畫像紀念大禹。
如今大禹的畫像中有很多都是他在現場指揮大家疏通河道的場景,可是在這些畫像上我們會發現大禹的手中總是會有一把「叉子」,那麼這把叉子是幹什麼用的呢?
大禹為了將洪水疏導到海水之中,每天都是輕裝上陣,不斷地考察地形,將河道當時就給挖出來,所以手裡面的這個工具就是用來開挖水渠的。
這種工具在古時候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農耕用具,它就是耕犁的前身,也就是耒耜。
在大禹的那個年代,雖然生產工具有一定的進步和發展,但是依然沒有到達發達的地步,當時的農工用具之中,只有耒耜才有挖土的這種功能,但是作用非常的小。
也就是說大禹在治水的時候確實花了很大的力氣才完成,而在後來,耒耜的元素就和大禹的形象緊密的聯合在了一起,為的就是用來紀念大禹治水的辛苦。
對這件事你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