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奮!今年,上海科技大學已在3大國際頂刊CNS上發表了11篇論文!

2020-12-17 科教頭條

5月22日,上海科技大學和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共同通訊在Cell 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RNA replication by the SARS-CoV-2 polymerase」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解析了RNA聚合酶及其輔助因子與RNA和抗病毒候選藥物瑞德西韋複合體2.9 的三維結構,揭示了新型冠狀病毒聚合酶複合體催化過程中「轉位前」和「轉位後」兩個生理狀態的構象特徵。

再加上此前發布的10篇CNS論文,這已是上海科技大學在3大國際頂刊上發表的第11篇論文了。

根據inature的統計,這一數據在國內當前和復旦大學、清華大學並列第1,並且超過了北京大學(9篇)和浙江大學(7篇),真是牛!

數據來源:inature,綜合網絡等。

相關焦點

  • 上海科技大學一研究生在《Nature》發表論文,今年該校第12篇CNS!
    據統計,這是上海科技大學今年在CNS國際三大頂級期刊,Nature,Science,Cell上發表的第12篇論文了。該論文的第一作者是上海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2015級研究生劉凱雯, iHuman研究所執行所長、生命學院教授劉志傑及iHuman研究所獨立PI華甜研究員是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上科大是第一完成單位。
  • 電子科技大學一本科生在國際微波領域發表多篇高水平學術論文!
    近日,電子科技大學英才實驗學院大三本科生唐得山同學,在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羅訊教授的指導下,於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IEEE TMTT)發表題為 「Substrate-integrated
  • 中國國內大學在國際3大頂級學術期刊,CNS上面發表論文排名前50強
    【2016-2020國內大學在3大國際頂級期刊,CNS上發表論文排名前50強】眾所周知,在國際學術界,《Cell》、《Nature》、《Science》,以下簡稱CNS,是世界學術界公認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
  • 學術論文發表|cns期刊是什麼?
    kittyxier(我的朋友圈經常分享職稱、論文以及各省市相關政策及常識)       cns期刊是什麼?可能很多國內作者對這個國際期刊不是深了解,可能對著這個cns是屬於什麼類型也不清楚,這其實對於我們在國際期刊上論文發表論文是不利的,cns其實就一個英文的縮寫,其實這是三個刊物字母的的首字母,全名是:cell nature science,cns則是國際最高的《細胞》《自然》和《科學》的一個學術雜誌,cns並不是一大類期刊,而是說的這三個刊物。
  • 今年,清華大學已在CNS上發表17篇論文,「冷凍電鏡」立大功,牛!
    現在,冷凍電鏡逐漸被大家熟知,在國內有不少高校引進了整套冷凍電鏡系統(據透露,最近上海科技大學引進了5臺冷凍電鏡),尤其以清華大學在冷凍電鏡領域走在了全球的最前沿。在2019年(截至2019年12月2日),清華大學以冷凍電鏡為技術,共發表了17篇Cell,Nature 及Science文章:顏寧4篇(共5篇,其中的一篇文章的通訊單位西湖大學)
  • 十年磨一劍,基礎科研的不易,浙江大學連續發表多篇SCI頂刊論文
    基礎科研的重大突破在科技部不唯SCI論文的大潮流下,2020年3月5日,浙江大學再次在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發表論文,這是2020年浙江大學收穫的第五篇頂級NS主刊論文,一月份兩篇《Science》,2月份一篇《nature》一篇《
  • 華中科技大學80後副教授三個月內發表兩篇頂刊PRL,一篇science
    4月份的三個月內連續發表頂刊2019年華中科技大學第一篇CNS主刊論文出現,這篇論文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80後副教授祝雪豐和90後博士生的科研成果,祝雪豐副教授2014年入職華中科技大學,短短幾年就在華中科技大學快速的成長,2019年連續三個月在國際物理頂刊發表論文三篇,2019年2月9日一篇物理頂刊PRL,2019年3月8日一篇物理頂刊PRL,2019年4月12日一篇科研雜誌頂刊《science》,這名出生於1983年的副教授顯示出強大的科研潛力,將會很快成為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團的一員!
  • 4年5篇CNS!讀博期間她每天工作17小時,如今已是助理教授/研究員
    作為一名生物學博士研生,她在博士期間,連續4年每天工作17個小時以上,29歲便以第一作者在國際頂刊《Cell》(細胞)發表論文,發表後,為了繼續完成手裡的研究,她又出乎意料的選擇延畢一年,8個月後,她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頂尖學術雜誌《Nature
  • 2019上半年發表CNS論文最多的11所中國內地高校,北大僅排第三
    雖然清華大學是我國內地最好的兩所大學之一,但這所大學在CNS上如此大的領先優勢還是讓人感到意外的。另外,清華大學17篇CNS論文涉及的領域也讓人感到意外。很多人都知道,清華大學是一所以工程類學科見長的高校,但是,清華大學這17篇CNS論文當中,有多篇是關於生物學的,而生物學是理學類學科。
  • 電子科技大學本科生發表9篇"硬核"論文,獲國際關注!
    相信對於很多本科生來說,寫論文一定不是個輕鬆活,而要將本科生論文發表到國際主流的學術期刊上,那可謂&34;。不過在電子科技大學,這樣的事例卻屢見不鮮。本期推送,就跟隨小編一起看看今年以來成電本科生發表的那些&34;論文!
  • 上海科技大學在《Nature》上又發表一篇論文!
    7月8日晚上11時,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特聘教授饒子和院士與昆士蘭大學教授兼免化所訪問教授Luke Guddat的聯合科研團隊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Nature》發表題為「Structures of fungal and plant acetohydroxyacid
  • 這位生物學博士3年3篇一作CNS!貨比貨得扔
    博士畢業不到一年,她又以共同一作再發一篇Cell,3年時間不到,連續以第一作者發3篇CNS國際頂刊,畢業即被學校破例聘為副研究員。她就是現在的上海科技大學副研究員華甜,一個85後的女博士。華甜在人體細胞信號傳導領域,成立不足七年的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已成為國際標杆。
  • 2019中科大已發表11篇CNS論文,潘建偉團隊3篇,破歷史紀錄,牛!
    2019年,對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極具魔性的一年,科研成果斐然,截至9月2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Science 發表了5篇文章,Nature 發表了5篇,Cell 發表了1篇。【3】2019年5月2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範桁及朱曉波等人在Science 在線發表題為「Strongly correlated quantum walks with a 12-qubit superconducting processor」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使用超導量子比特作為具有高保真操作和斷層掃描讀數的人工原子,在12比特的超導處理器上研究了一個和兩個強相關微波光子的連續時間量子行走
  • 上海科技大學在國際頂級期刊《Cell》上發表論文,祝賀!
    2020新年伊始,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執行所長、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劉志傑研究團隊在人源大麻素受體結構與功能的系列研究中再獲突破。北京時間1月31日凌晨,研究成果以「Activation and Signaling Mechanism Revealed by Cannabinoid Receptor-GiComplex Structures」為題,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Cell上在線發表。
  • 本科期間,他在國際核心期刊發表2篇物理論文,來自上海紐約大學!
    從家鄉蘇州來到上海紐約大學求學,他如魚得水,抓住各種機會從事學術研究。四年後,他已從一名求知若渴的科研小白成長為在國際核心期刊發表兩篇論文的研究員。大一剛入學,逸倫就加入了上海紐約大學物理學助理教授、紐約大學全球特聘助理教授Tim Byrnes的量子信息研究小組。他從協助管理團隊的日常運營做起,例如給教授的學生支付工資、與中國的實驗器材製造商溝通等。
  • 截至4月24日,2020年上海科技大學已連發7篇CNS論文,牛!
    截至到今天,根據 iNature的統計,2020年上海科技大學連續發表7篇CNS,在結構生物學取得重大進展。2020年4月9日,上海科技大學饒子和,楊海濤及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蔣華良共同通訊在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e of Mpro from COVID-19 virus and discovery of its inhibitor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解析了新型冠狀病毒關鍵藥物靶點
  • 2020年高校SCI頂刊論文排行榜,浙江大學第一,學科分布情況解析
    就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內科技期刊,業界公認的國際頂級或重要科技期刊的論文,在國內外頂級學術會議上進行報告的論文。由於每個學科和科研單位都有一定的差異性,因此「三高」論文由各自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學術委員會來決定,然而對於SCI頂尖綜合期刊的《nature》和《sciece》來說,不論是哪一個學科和科研單位都會是頂級期刊,在2000年左右,中國大陸所有科研機構每年一共僅能發表1~2篇NS主刊論文,隨著中國經濟科技的進步,每年最少1篇NS主刊論文是中國頂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最低標配,一份有軟科統計的2020年中國內地高校
  • 3年3篇一作CNS!連續4年每天17小時,瘦小的她,卻蘊藏著巨大的能量...
    博士畢業不到一年,她又以共同一作再發一篇Cell,3年時間不到,連續以第一作者發3篇CNS國際頂刊,畢業即被學校破例聘為副研究員。她就是現在的上海科技大學副研究員華甜,一個85後的女博士。在人體細胞信號傳導領域,成立不足七年的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已成為國際標杆。
  • 2019中國學者在CNS頂尖期刊發表論文44篇,施一公、顏寧包攬5篇!
    ;按領域來劃分:生命科學領域的有26篇(包括12篇結構);材料科學有7篇;,化學有4篇;物理學有3篇;地理學,海洋科學,考古學,環境科學各1篇;按單位來劃分:清華大學11篇,中國科學院10篇,中國科技大學4篇,浙江大學3篇,南京大學3篇,復旦大學
  • 同濟學者:4點理由反對「頂刊論文至上」
    作者 | 樊秀娣(同濟大學教育評估研究中心主任)近日,自然指數公布了2019年5月1日到今年4月30日全球大學/機構學術排名。中國機構/大學成績排名連續提升。典型事例就是有高校只要學者發表「頂刊」論文,便立即校內外通報、多重獎勵,而學者獲得其他類型的同等科研成果卻並無此待遇。這導致學界中「有本事就發表『頂刊』論文,發表『頂刊』論文就代表一切」的思想觀念大行其道。發表「頂刊」論文無疑值得大加讚揚和鼓勵,但不能絕對化、唯「頂刊」論文是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