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生物學博士3年3篇一作CNS!貨比貨得扔

2021-02-13 醫科研


她,一名生物學博士研究生,29歲便以第一作者在國際頂刊《Cell》(細胞)發表論文,發表後,周圍的人都勸她趕緊藉此找份好工作,或去國外知名實驗室做博士後。但是,她卻選擇了延遲畢業一年,繼續完成手裡的研究。8個月後,她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頂尖學術雜誌《Nature》(自然)發表了論文。其實,早在本科時,她就在1906年創刊的老牌權威的《生物化學雜誌》發表了文章。

博士畢業不到一年,她又以共同一作再發一篇Cell,3年時間不到,連續以第一作者發3篇CNS國際頂刊,畢業即被學校破例聘為副研究員。

她就是現在的上海科技大學副研究員華甜,一個85後的女博士。

華甜


在人體細胞信號傳導領域,成立不足七年的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已成為國際標杆。前段時間,iHuman研究所又成功解析人源大麻素的另一個受體CB2的三維精細結構,相關成果發表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細胞》雜誌。不到三年,這已經是該所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的第六篇論文。這六篇論文中,「華甜」這個名字在第一作者的署名中出現了三次。在2016年10月和2017年7月的兩篇論文中,她的身份還是博士生,最近這篇論文的署名已變成「上科大iHuman研究所副研究員」。這距離華甜博士畢業僅僅一年——按照常規流程,博士畢業後要經過博士後、助理研究員兩個階段,才能晉升為副研究員。華甜則連跳了兩級。

她,每天早上7點多到實驗室,晚上12點之後離開,如此苦行僧般的作息。她堅持了4年。

就連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創始所長、國際著名結構生物學家雷蒙德·斯蒂文斯教授,也忍不住打趣問她,人生還有什麼值得興奮的事情。這位年輕有為的博士,就是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和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聯合培養的華甜

她在人群中是不起眼的。160釐米的身高,體重只有42公斤,看上去弱不禁風。 

她不善言辭。「只要在公開場合講話,我就會特別緊張。」採訪中,她總是以最簡潔的話語作答,聲音低到只有身旁的人才能聽得見。

她對自己的評價是「不食人間煙火」。連續4年幾乎每天在實驗室工作17個小時,除了整天打交道的蛋白結構,她對科研工作以外的事情幾乎沒有什麼了解。 

然而——

和她相識了8年的導師、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副所長劉志傑教授說,在她瘦弱的身形下,內心非常豐富,充滿著力量,她的基因裡從來就沒有放棄!儘管比較內向,但如果講的是感興趣的科研話題,她會有表達的欲望,雖然聲調不高,卻顯得非常自信。 

▲華甜(右)和導師、iHuman研究所執行所長劉志傑。(受訪者供圖)

她對身邊的世界了解不多,卻心懷天下。眼下,她打算放棄出國,留在學校做藥物研發,因為解除患者病痛就是她最樸素的理想。

 這是一個不簡單的女孩!

華甜的科研之路始於一封電子郵件。那是2009年的一天,當時還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的劉志傑收到一封電子郵件,是在北京科技大學念大三的華甜寫來的,她想到實驗室來學習。劉志傑有點驚訝,一般只有大四的學生做畢業設計時才會想到實驗室去。

原來,學習生物的華甜在大二的時候就開始做一些實驗,後來在網上看到劉志傑發表的天然免疫蛋白研究文章,對蛋白質結構倍感興趣。她幾乎沒有什麼猶豫,就發送了這封郵件。哪裡來的勇氣?「還是出於對科研的熱愛吧!」

劉志傑決定留下華甜,很快他就知道自己做出了一個正確選擇。即使是碩士研究生,一般也要半年以後才可能獨立做課題,而華甜用了不到3個月,就展現出了她在實驗室不一般的科研稟賦。白天學校有課,她就每個晚上和雙休日來實驗室,樂此不疲。就這樣,本科畢業時,華甜就在老牌權威的《生物化學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章。

iHuman研究團隊部分成員合影。從左至右:濮夢辰,吳屹然,劉志傑,華甜,雷蒙德·斯蒂文斯, 曲露,丁康

這種韌勁,在後來的歲月裡,被華甜發揮到了極致。每天早上7點多到實驗室,晚上12點之後離開,如此苦行僧般的作息。

大麻作為藥物使用已有幾千年歷史,大麻素受體是治療疼痛、炎症、肥胖症以及藥物濫用的潛在藥物靶點。但長期以來,人們對於大麻素受體到底長什麼樣子不甚清楚,以其為靶點的新藥研發項目均因嚴重的副作用被終止。獲得大麻素受體的三維精細結構,成為一道必須要跨過去的「檻」。在過去10多年中,國際上眾多科研機構的努力均以失敗告終,人們甚至懷疑,用目前的研究方法根本就解不出大麻素受體的結構。

人源大麻素受體(CB1)與拮抗劑複合物的結構展示圖。

目前解析蛋白質結構的主要方法之一是X射線晶體衍射法,這個過程就像給蛋白質分子拍攝超高清晰度的3D照片。但大麻素受體的構象很不穩定,非常「活潑好動」。當華甜好不容易拿到第一個蛋白質晶體,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年多。但由於蛋白質晶體堆積得不好,無法進行衍射,這就意味著之前所有的努力都白費了,必須從頭開始。困難,超出了研究團隊所有人的想像。

華甜很少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裡發聲音,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從她為數不多的幾條留言中,還是感受到了她在做這個課題時承受的巨大壓力。

「never give up(永不放棄)!相信所有事情通過努力最終都會華苦為甜!(備註:此處她特意用了華,一語雙關)「那些沒有徹底擊倒你的東西只會讓你變得更加強大。」這是她在課題開始第一年裡,給自己鼓勁。

「只要還有一絲希望,就不要產生放棄的念頭。挫折與失敗,也許是成長道路上最寶貴的財富。時常提醒自己不能被它們打敗,一蹶不振,只能擦乾眼淚,繼續向前。這是她在朋友圈裡寫下的最長的一段文字,日期顯示為2014年9月11日。劉志傑教授說,從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年底,長達一年半時間,這個課題幾乎沒有任何進展。身為課題組長的他,甚至也有了一絲懷疑,不知到底能否做出來。

華甜還在堅持著。她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其實她很愛哭,有時心理壓力大,就自己躲起來哭。哭完了,就好受多了。然而難題一直還在。「問題的根源到底在哪?」「心裡好亂,有點喘不過來氣……」她在追問自己,也在釋放自己。

最難的時候,是終於拿到了生長得比較好的蛋白質晶體,卻依然沒有一顆晶體有好的衍射結果。「還是沒有辦法接受……」這是她在2015年4月24日寫下的,當時她抱了很大的希望,也就感到特別絕望。2015年國慶,她回家參加哥哥的婚禮,在機場得知晶體衍射結果還是不好,一個人大哭了一場,再帶著笑容出現在婚禮上。

儘管有時候她也懷疑自己是不是適合做科研。不過,更多時候,她對這個課題有一種固執的堅持,總在想是不是還有一種可能性沒有嘗試。三年裡,她一共做了近500種克隆,篩選了100多個小分子拮抗劑。

就在全世界相關實驗室都想第一個解析出CB1結構之時,2017年10月這支聯合科研團隊成功解析了大麻素受體與小分子拮抗劑複合物的晶體結構,解析度達到2.8埃(1埃 = 10的負10次方米)。

儘管看上去柔弱,華甜卻是一個非常有主見的人。

她決定博士畢業延期一年,因為她覺得這個課題還沒有結束——大麻素受體與小分子激動劑結合在一起,又會是怎樣的結構呢?如果能夠解析出來,對於炎症和疼痛等藥物研發都將帶來新的思路。他們的論文去年10月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細胞》發表後一個月,國外一個科研團隊也發表了相關論文,大家又重新站在了新的起跑線上。

「這就像列車剛提速,卻要停下來。」劉志傑教授說,他告訴華甜隨時都可以畢業。但華甜主動提出,想繼續把這個課題做完。還來不及細細品味成功的喜悅,她又投入了新的戰鬥。除了春節回了趟家,劉志傑和華甜默契地在大年初五就回到了實驗室。

華甜在實驗室

小分子激動劑相比拮抗劑,能量更高,構像更不穩定。「年輕的時候就要努力奮鬥。」華甜還是淡淡的語氣。她依然每天在實驗室工作17個小時,沒有時間看電視劇,也沒有時間約會。有時實在覺得累了,她會睡上整整一天,第二天又精神抖擻地出現在實驗室。

這一次,他們讓別的科研團隊再次抱憾。他們成功解析了大麻素受體與激動劑複合物的三維精細結構,2017年7月6日凌晨該項成果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發表,並作為重點文章推介。同一個科研團隊關於同一個蛋白的解析,先後在《細胞》《自然》上發表,也是絕無僅有的。

那時,再過幾天就是華甜的29歲生日,而立之年的她做出了另一個選擇——放棄出國做博士後,留校做藥物研發。

「華甜不但聰明,而且永遠是最勤奮的。」劉志傑說,當年為了挖掘華甜的潛力,他特地把國際上G蛋白偶聯受體(GPCR)研究的泰鬥級人物雷蒙德·斯蒂文斯「壓箱底」的難題交給了她,這個課題曾經難倒過斯蒂文斯在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的數位博士和博士後。

沒想到,華甜在攻讀博士期間,只用三年多就解開了難題,一年內接連在《細胞》《自然》雜誌發表兩篇論文。

「你的夢想是什麼?」

「我想把研究成果轉化成新藥,實實在在地造福人類。」

在與華甜進行了一次長談後,劉志傑破格將華甜提升為副研究員,正是為了讓她能更充分地利用iHuman研究所的資源,儘快獨立開展轉化研究。

或許有人會認為,華甜的成功還是靠論文,如果沒有這幾篇發在高影響因子學術期刊上的文章,也不會有連跳兩級的破格機會。可劉志傑卻不這麼認為——即使華甜為課題耗時五年而無果,只要國際同行認可並看好她的科研能力,學校也會給予一定的肯定。華甜覺得,來到上科大、遇見導師劉志傑是自己的幸運。一輩子很長也很短,一種新藥從實驗室走向市場,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她現在只想繼續往前奔跑,不管前方是順風,還是逆風。本文由科研大匠綜合整理,自解放日報,文匯報,轉載請註明來源科研大匠

           生信專輯 | SEER資料庫專輯 | 臨床預測模型 | 

SCI期刊投稿

R語言小白專輯 | 臨床研究與meta | 文獻深度解讀

相關焦點

  • 3年3篇一作CNS!連續4年每天17小時,瘦小的她,卻蘊藏著巨大的能量...
    她,一名生物學博士研究生,29歲便以第一作者在國際頂刊《Cell》(細胞)發表論文,發表後,周圍的人都勸她趕緊藉此找份好工作,或去國外知名實驗室做博士後。其實,早在本科時,她就在1906年創刊的老牌權威的《生物化學雜誌》發表了文章。博士畢業不到一年,她又以共同一作再發一篇Cell,3年時間不到,連續以第一作者發3篇CNS國際頂刊,畢業即被學校破例聘為副研究員。她就是現在的上海科技大學副研究員華甜,一個85後的女博士。
  • 92年的小哥,985的特聘教授:3年博士期間發表40篇SCI
    ,博士期間發表40餘篇SCI (一作/通訊31篇),畢業即獲聘成為985高校特聘教授。 近日,又有一位90後學者火了:92年出生,本科畢業後3年讀完博士,博士期間發表40餘篇SCI (一作/通訊 31 篇),畢業即獲聘成為985高校特聘教授。 他就是中南大學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的特聘教授——齊衝衝。
  • 985高校最年輕的特聘教授:3年博士期間發表40篇SCI
    ,博士期間發表40餘篇SCI (一作/通訊31篇),畢業即獲聘成為985高校特聘教授。如何評價這位90後教授?「90後」教授、博導越來越多,刷爆朋友圈的同時,也刷新著大家對「牛人」的認識。近日,又有一位90後學者火了:92年出生,本科畢業後3年讀完博士,博士期間發表40餘篇SCI (一作/通訊 31 篇),畢業即獲聘成為985高校特聘教授。他就是中南大學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的特聘教授——齊衝衝。
  • 發了那麼多文章都不是一作?國內高校2020年Nature&Science發文統計
    「TOP大學來了」從發文單位統計來看,2020年全年度發文量(一作+通訊)超過10篇只有兩所高校,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TOP大學來了」從發文的單一學者貢獻度來看,潘建偉院士無疑是榜首!潘院士團隊本年度發表了5篇頂刊,話說潘建偉院士應該是中國每年頂刊的「常客」,高產學者,水平頂尖。
  • 直播帶貨行業篇|商家怎樣直播賣貨
    你可能會很好奇,老馬的標題是行業篇,又是商家怎樣直播賣貨,並沒有直接標明具體是哪一個行業。之所以這麼歸類,主要是想區分商家跟企業,雖然都有行業分類,但彼此體量、資源、能力各方面存在差異,所以這裡就不對每個行業的商家單獨闡述,後面企業部分會按行業分享。
  • 師從顏寧 五年CNS一作大滿貫 這位90後直博生除了科研成果還收穫了愛情
    第二十二屆清華大學研究生「學術新秀」「學術新秀」獲獎者。博士期間共發表SCI論文21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NS(Cell、Nature、Science)期刊上共發表論文6篇。曾受邀在GRC、FASEB等國際會議上做報告,成果獲得學術界同行的高度評價。其工作曾被評為「2016年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
  • 申請博士,文章一作、二作、通訊作者有什麼區別嗎?
    文章的一作,是對這篇文章背後科研工作最大貢獻者的肯定。對於一般水平(影響因子小於10)的文章,一作基本上只有一個;但考慮到高水平文章的稀缺性以及工作量之巨大,偶爾會出現共同一作的情況(即contributed equally),這也正好說明了文章一作的絕對含金量。
  • 復盤帶貨史上的10大網紅後,我總結了直播帶貨的3個套路
    薇婭2小時帶貨2.6億,李佳琦3分鐘帶貨600萬,這些感覺錢比紙還便宜的數據,正在拉攏全民直播帶貨時代的到來。但這個行業更真實的情況是什麼? 一個擁有30年歷史的家具品牌,直播間觀眾人數為近10萬人,下單數僅有14人。
  • 《論語》陽貨篇中的陽貨是什麼意思?陽貨篇講了什麼?
    全書共20篇,492章。其中陽貨是20篇中的一篇。那麼為什麼叫陽貨篇呢?其實啊,《論語》的命名是十分隨意的,基本上就是每篇開頭的兩個字或者三個字,例如學而篇,就是根據「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頭兩個字命名,那麼陽貨的命名方式也是如此啦~那麼陽貨到底是什麼呢?陽貨其實是一個人啦~陽貨,名虎,字貨,是春秋時魯國人。
  • 6篇Science一作的博士學習是什麼樣的一種體驗? | 附大獎PPT
    剛剛刷屏不久,萬蕊雪又一篇Science一作論文又新鮮出爐了。本科畢業剛剛三年,她已經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上發表了6篇論文,同時收穫2016年清華研究生特等獎學金。他人眼中的「學霸」和「未來女科學家」,在她自己看來,是什麼樣子呢?
  • 網紅張大奕的店一天賣貨3.4億 你會跟帶貨網紅買買買嗎?
    蔡小姐跟揚子晚報記者介紹說,團隊2015年進入直播領域,因為帶貨能力比較強,主播的月收入能有幾十萬元到上百萬元。  蔡小姐介紹,其實網紅主播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那麼神秘,大家可以把他們理解為是「線上銷售員」。網紅主播跟明星還是有區別的,並不是越有名就越能帶貨,關鍵是粉絲的黏性,以及貨是不是好。「核心是產品。貨好,網紅主播的路才能走得好。」
  • 被困住的底層帶貨主播:一天直播13小時,3人圍觀也得播
    被困住的底層帶貨主播:一天直播13小時,3人圍觀也得播 2020-12-02 15:00
  • 4年5篇CNS!讀博期間她每天工作17小時,如今已是助理教授/研究員
    作為一名生物學博士研生,她在博士期間,連續4年每天工作17個小時以上,29歲便以第一作者在國際頂刊《Cell》(細胞)發表論文,發表後,為了繼續完成手裡的研究,她又出乎意料的選擇延畢一年,8個月後,她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頂尖學術雜誌《Nature
  • 多肉的貴貨和普貨到底差在哪裡
    這是一個新手非常糾結的問題:在他看來美麗又漂亮的多肉品種,到了別人口中成了普貨;而自己覺得沒什麼亮點的品種卻成了別人口中的貴貨!真是很好奇,普貨和貴貨不是靠顏值來區分的嗎?多肉普貨比多肉貴貨到底少了什麼呢?差距在哪裡?
  • 天才少年曹原再上熱搜,25歲,3年5篇Nature一作論文
    96年出生的他,此前已有4篇Nature在手,而且都是一作。甚至在2018年,首度連發兩篇Nature的他,迅速在國際上一戰成名,還登上了當年Nature年度十大人物榜首,被Nature稱作「石墨烯駕馭者」。
  • 得物怎麼申請退換貨 得物申請退換貨操作步驟
    得物怎麼申請退換貨 得物申請退換貨操作步驟時間:2020-12-23 23:09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得物怎麼申請退換貨 得物申請退換貨操作步驟 得物怎麼申請退換貨?
  • 「985」最年輕的特聘教授惹爭議:3年拿下博士學位,發40餘篇SCI
    近日,又有一位90後學者火了:92年出生,本科畢業後3年讀完博士,博士期間發表40餘篇SCI (一作/通訊 31 篇),畢業即獲聘成為985高校特聘教授。他就是中南大學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的特聘教授——齊衝衝。
  • 他讀研3年發16篇SCI!西安交大直接發他博士證?
    這位仁兄,要不要這麼強?,可能夠某個博士畢業4次了。他是怎麼做到平均一年5篇的?快來看看孫光宇這篇一作論文「時間點」。年1月5日收到修訂稿2020年2月12日接受2020年3月4日發布這樣一看,發表一篇論文耗時挺「正常」的。
  • 優秀:這位上海大學的博士在Nature子刊上以一作發表論文!
    NATURE子刊一作論文、3篇SCI論文、5項發明專利他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敢於探索未知,勇於開拓創新他發揮黨員先鋒模範帶頭作用3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發表論文一篇(影響因子12.121),這也是我校在機器人領域的研究成果首次發表於該刊物,EI檢索會議2篇,參加2018年IEEE ROBIO會議並作匯報,申請發明專利5項,另有多篇論文在機器人頂級期刊審稿中,獲得2020方姚自強獎、2020年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2018年獲得東洋電裝獎學金,連續三年獲得上海大學一等學業獎學金
  • 貨拉拉搬家不到2公裡收費5400元 貨拉拉緊急回應
    天眼查顯示,貨拉拉2015年3月獲得1000萬美元天使輪融資以來,4年間已獲得融資共計4.5億美元(約合31.9億元)。根據官網資料,截至2020年3月,貨拉拉業務範圍已覆蓋286座中國大陸城市,並在東南亞、印度、南美洲開通了19座城市,平臺月活司機44萬,月活用戶達6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