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婚禮」代表性傳承人劉傳英
□伊勝利文/圖
一位年屆80歲的老人,每天精神矍鑠地活躍在豫東城鄉,為喜結連理的新人主持婚禮,擔當司儀,為弘揚民俗婚禮文化奔波著、忙碌著。他,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婚禮」的代表性傳承人、「金牌司儀」——劉傳英。
守望傳統弘揚婚俗文化
提起劉傳英老先生,在開封婚慶行業可謂無人不曉。他從事婚慶主持行業近50年,主持過城鄉大小婚慶活動3000多場次。2006年榮獲開封市首屆司儀大賽「金牌司儀」稱號,2009年榮獲河南省婚慶行業唯一的「河南省民間文化家」稱號,同年12月被定為開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婚禮」的代表性傳承人。
劉傳英是開封市祥符區半坡店鄉人,由於性格開朗,愛說愛笑,1966年開始學做司儀,1年後便單獨主持婚禮。每到一地,他堅持多聽、多想、多記,力求掌握各地婚禮文化的第一手資料,然後根據自己的經驗整理到婚慶的禮儀和臺詞中,既符合民俗、民風、禮儀,又文明、新穎、典雅。在開封城鄉廣受讚譽。
多年來,劉傳英執著於婚俗文化的研究、收集、整理和傳承工作,為弘揚中華民族婚禮文化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智慧。按他的話說,就是與婚俗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告訴記者,許多人對民俗婚禮裡的常識不清楚或知之甚少,就是專業婚慶司儀能說出門道的人也不多,因此應該將這些內容記錄下來,傳承後世。他說,中華民族婚禮文化是一切婚禮儀式的「根」,是婚禮的「魂」,是無價之「寶」,有必要進行保護和傳承。從事婚慶行業這麼多年,他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寫書育人,二是授徒傳承。他用實際行動保護並傳承了民俗婚禮的發展,擴大了民俗婚禮在社會上的影響、效應,提高了民俗婚禮的社會地位。
劉傳英把傳統中式婚禮大致分為六個程序:納彩(提親)、問名(合婚)、納吉(定親)、納徵(送聘禮)、請期(擇日)、親迎(成親)。在古代,新人結婚時,這六步禮儀不可或缺,現在雖沒以前那麼講究了,但是也要遵循一定的流程。從業將近半個世紀,劉傳英對傳統婚禮的程序、步驟包括細節都如數家珍,樣樣精通。他主持的婚禮,出口成章,幽默可笑,既生動有趣,又互動感十足,被業內人士稱為「電腦」和「活字典」。有一次,一名司儀在婚禮現場對新郎認乾爹開鎖的儀式禮儀不太懂,就打電話向劉傳英求助,劉傳英在電話中詳細講解了這一禮儀,解了這名司儀的燃眉之急。
與時俱進傳承不忘創新
據史料記載,司儀行當已有數千年歷史。到了宋朝才成為一個官職,專職負責皇宮、官府中重大活動和重要貴賓的接待,同時也是皇宮及官府中婚禮慶典的主持人;後來商賈富豪也紛紛效法,舉辦婚禮時請來司儀主持,煞是熱鬧。到了20世紀50年代初,司儀已演變為負責結婚典禮全面事務的主持人。
劉傳英認為,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承載了習俗的傳承與變遷,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司儀也要在傳承民俗婚禮文化過程中不斷進行創新,才能與時代接軌。去年他在祥符區袁坊鄉嘗試「導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婚禮。前半場是「傳統」式,後半場是「浪漫」式,中西合璧,雅俗共賞,火爆的場面和溫馨的氛圍讓新郎新娘和親朋好友喜出望外,贏得廣泛讚譽。2013年3月,劉傳英還應邀與河南電視臺《梨園春》主持人龐曉戈、《武林風》主持人郭晨冬共同展演民俗婚禮,受到現場觀眾和婚慶界的好評。
由於劉傳英主持婚慶經驗豐富,知名度高,在他的言傳身教下,帶出了一支優秀的婚慶主持人隊伍,共收徒80多個,其中女弟子20多個,遍及豫東地區,既有傳統婚禮主持,又有浪漫婚禮司儀,目前都能獨當一面,活躍在城市鄉村。近年來,劉傳英老先生還著書立說,出版有《中原婚慶司儀三十問》、《中原婚慶司儀寶典》、《司儀在婚禮中的旋律》三部專著,發表論文兩篇,創作戲劇小品一部。
他的愛徒、「金牌司儀」趙慶告訴記者,劉老師心胸開朗,性格幽默,壯心不已,筆耕不輟,他願在有生之年,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婚俗文化,為婚禮文化的創新、發展發揚光大,再作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