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法國,求職者想要謀得一個管理崗位,會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已成為必不可少的條件。要是還會說第二種外語,尤其是德語或者西班牙語,就成了加分項。
但現實有點「殘酷」。求職網站統計表明,只有六分之一的法國人會說兩門流利的外語,40%的僱員坦承自己無法在職業環境中使用外語。這使得法國人喪失了許多就業機會,35%的受詢者承認,因為外語水平低至少放棄了一次求職機會。
一向標榜「自己國家語言是最優雅的」法國人,如今也因為這種自傲,在就業市場把自己逼到了窘境。
圖說:不會外語讓求職者在就業中心找工作時受阻 圖GJ
民眾有法語情結源於歷史優越感
法國人到底有多以法語為傲?十多年前,如果有人在法國街頭用英語問路,法國人很可能不願搭理你,他們更希望你說法語。
2011年4月,法國一個人口約4000人的小鎮發生了一起小規模罷工,185個陶瓷工人走上街頭抗議公司英國總部派來的新主管。這場罷工的特別之處在於,陶瓷工人抗議的不是薪水、工時,也不是福利,而是管理層在工作場所拒絕用法語和員工交流。
陶瓷工人說,新主管除了「Bonjour(你好)」以外一句法語都不會,逼得員工不得不請人把英語文件全部翻譯成法語,然後把員工的反饋意見翻譯成英文,導致上下級之間交流非常低效。逼不得已,這些陶瓷工人「奮起反抗」。
在法國,跨國公司將法語作為公司的官方語言,不僅是為了照顧本地員工的「愛國主義」情緒這麼簡單,而是實實在在的法律要求。根據法國《勞動法》規定,僱主只能用法語和員工交流,任何有關勞動就業關係的文件如果使用了法語以外的語言,企業將會被處以重罰。「法國人不說外語,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來自於歷史的優越感。」卡維安·羅亞埃說。有一個好聽的中文名字「佳音」的羅亞埃現在在一家雜誌社擔任主編。他在中國工作了6年,在新加坡工作過1年,做過活動策劃人,組織過大型音樂節。
羅亞埃舉例說,法國人有一個「默契」,那就是法國人相互之間不講英語。「歷史上,講英語的人都是『鄉巴佬』。」羅亞埃說,英語最初只是英國一個鄉村的土話,歷史上英國的上層都是講法語的。「法國人始終認為,法語才是最高貴的語言。」
羅亞埃說,從歷史上看,法語這門「莫裡哀的語言」曾有著無比輝煌的歷史,從13世紀到上世紀初甚至一度成為國際語言,令無數法國人自豪和驕傲。英語在一戰以後才逐漸取代法語佔據了世界第一交流語言的位置,這讓大多數法國人都有捍衛自己國家語言地位的情懷。這種情懷從法國人的角度講可以理解,但表現出來的卻是他們發自內心地對英語有或多或少的牴觸。
「當然了,這個『傳統』已經改變了。」羅亞埃說,現在法國的年輕人喜歡英語,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歷史因素不僅影響了法國的外語教育系統,也滲透到了法國的日常文化中,並成為法國人學習外語的障礙。
圖說:法國兒童也開始從小學英語 圖GJ
普遍忽視學外語英語使用率較低
很長一段時間裡,英語在法國的學校教學體系中並不太受重視。以前,很多法國公立學校直到中學才教授英語。直到2014年,法國政府才規定所有學校必須從小學就開設英語課程。據統計,15歲的法國青少年中,僅僅14%擁有較好的英語能力,而在英語最好的歐洲國家之一的瑞典,這項比例高達82%。研究顯示,12歲以前更容易學習一門外語,法國的小朋友顯然落後在了起跑線上。
2015年法國「高考」中一道英語考試題引發法國輿論持續關注。該考題節選英國小說家伊恩·麥克尤恩作品《贖罪》中的部分章節,因為出題人使用了「cope with」(應對)詞組,被不少考生認為使用了「生僻」詞彙,造成題目「過難」,因而請願要求法國教育部取消這道試題的計分。請願書發出後,得到數萬考生的籤字支持。
外語授課的方式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大多數法國學校的老師用法語講解英語的語法、發音、詞彙、文化、歷史等知識,幾乎沒有純英語授課。老師依賴法語講外語,學生依賴法語學外語,讓法國學生難以真正融入外語語境之中。
此外,英語在法國社會上的使用率不如其他非英語國家。最明顯的例子是,法國電視上播放的幾乎所有進口電影電視劇都經過法語配音,甚至新聞報導或其他節目中的英語也會被法語配音覆蓋。
年輕人樂說英語迎更多發展機遇
如今,越來越多法國人意識到講英文、學外語的必要性。在巴黎最大的中央商務區拉德芳斯中心工作的華人袁先生表示,這裡的企業管理層,會講英語是標配,很多人還會第三門外語。袁先生認為,在法國,一般學歷越高,外語水平也就更高。
近年來,法國民眾學外語的熱情提高,尤其是年輕人開始樂於說英語。在法國南部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計劃(ITER)組織中,匯聚了多國技術人員,電氣工程師張藝就是其中一員。她說,英語是這個國際組織的工作語言。由於ITER總部在法國,法國員工相對多一些,他們的英語都不錯,一些剛開始說得不太流利的,也都自覺學習趕上了。
越來越多法國人講英語也為這個驕傲的國家帶來了更多的機遇。阿里克西斯·羅格農曾經在中國工作,他說,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法國大學、商校或工程院校直接用英語授課,一方面滿足國際市場和國際交往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引更多優秀人才。過去,不少外國學生因為語言障礙不願去法國求學,如今用英語授課使法國名校廣開生源。各國學生之間的接觸和交往也推動越來越多人講英語,現在年輕人看到外國人也會主動用英語同對方交流,即使對方說明自己懂法語,他們仍會講英語。「年輕一代已與老一輩截然不同。」羅格農感嘆道。
在過去,來歐洲投資建廠的日本企業不會選擇法國。「日本人毫不避諱地說,他們不會講法語,而法國人又不肯講英語,語言不通會給管理帶來很多麻煩。」曾在多家跨國企業工作的羅格農說,當時法國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日本企業落戶鄰國。如今法國人不得不承認,不學外語是不行了。羅格農表示,自己的父輩以不會講英語為榮,而現在的年輕人開始以講英語為時尚。
當然,除了英語以及在歐洲求職「加分項」的德語外,學中文的法國人也多了不少。儘管對中文有需求的工作崗位並不多,但現在很多法國中小學都開設了中文課程,大部分法國人知道自己的生肖屬相。面對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廣闊的市場以及就業機會,法國人學中文的熱情著實不低。 孔帆 雨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