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聽說「太湖學院」籌備要出版《中醫生理學》和《中醫病理學》,小編不才趁著在學校演講機會鬥膽給發起人吳雄志老師,贈送一套吳老的《醫經生理學》與《醫經病理學》合集,不過至今冇見後文。且按下不表,這兩月但見公眾號「陳潮祖醫學論壇」開始連載吳老《醫經生理學》部分內容,僅取吳老現代發揮部分,盡捨棄其中引經據典之核心內容,頗覺可惜。因曾與傅老增補精校二書,看時機合適將展示其中部分篇章全貌,以饗觀眾。
《生理學》《病理學》《解剖學》,原是西醫教科門類書名,而中醫從古至民國時期都少有相關成體系的專著,而相關內容多是散見於「四大經典」(《內經》《難經》《傷寒、金匱》《本草經》等)之中,其中《黃帝內經》(《靈樞》《素問》)則是集大成者。有鑑於此,「反中醫」、「廢禁中醫」第一人餘雲岫,本著「革命首先拿中醫開刀」之旨,於是鬼使神差的拋出一本「驚世駭俗」的《靈素商兌》,打著「不殲《內經》,無以絕其禍根」的旗號,有意一舉「刨中醫的祖墳」,使之成為史上第一部全面批判和否定中醫的奠基著作。
餘氏從陰陽五行、五臟六腑、臟腑生理、經脈絡脈、十二經脈、手脈詳考、病變、病原、切脈等專題分篇,以當時西方醫學知識印證並辨斥《內經》之「謬誤」。
其基本觀點為:從「醫源於巫」之角度考辨,將中醫與巫術等量齊觀;再就醫學備受陰陽五行荼毒展開,批駁其配屬臟腑、色味、幹支時節純屬「幻象」,不足為精審學術之根基;強調《內經》藏象理論無憑無據,以西方解剖、生理諸說印證其「穿鑿附會,荒唐無經」;據微生物、病理學知識剖判《內經》之病因病機學說,諷嘲其為「門外漢想像之語」,等等。
其《引說第一》即大言不慚說道:「《靈素商兌》何為而作耶?曰:發《靈樞、素問》之謬誤也!曰:自人體解剖之學盛,而筋骨之聯絡、血管神經之分布、臟腑之位置功能大明。自顯微鏡之制興,而四體百骸之微妙無不顯露。於是乎官骸臟腑之關係日明,而生理病理之本源流末,漸得其真相。至於今日,強半已為定論,洞然豁然,不容疑慮。《靈樞、素問》,數千年前之書,以粗率之解剖,渺茫之空論,虛無恍惚,其謬誤可得而勝發乎?曰:擷其重要而尚為舊醫稱說之中堅者,而摧之也。客曰:空談不敵事實,今者新醫日盛,見地日確,前古荒唐無嵇之學,將日就湮沒而自盡,不攻而自破,此篇不作可也。曰:《靈素》之惑人,兩千餘年於茲矣!」
其書顯然是以西方醫學觀念片面曲解並否定中醫理論,刊印後即遭到中醫界一致反對駁斥,然而直到要等五年後惲鐵憔才以《群經見智錄》作為呼應接招,書中列出專篇批判其書謬論,但以「內經之五臟非血肉之五臟,乃四時的五臟」招架顯然難以服眾,所以中醫至今依然蒙受不白之冤——所謂的「不科學」。
其實西醫對中醫的攻擊,拿解剖生理說事也都是老生常談了。早在1851年近代英國來華傳教士合信(Benjamin Hobson,1816 -1873)就出版了解剖生理學著作《全體新論》,是我國最早出現的人體解剖圖的醫學著作。其序言直接就指出中醫的「不實」之處:「每見中土醫書所載骨肉臟腑經絡,多不知其體用,輒為掩卷嘆惜。夫醫學一道功夫,甚鉅關係非輕。不知部位者,即不知病源,不知病源者,即不明治法,不明治法而用平常之藥,猶屬不致大害,若捕風捉影以藥試病,將有不忍言者矣。然以中華大國,能者固不乏人,而庸醫碌碌惟利是圖者,也指不勝。屈深為惜之,予自弱冠,業醫於人身,臟腑部位歷經剖骸看驗,固一切體用倍悉其詳。」
有鑑於此,淸時即有中西醫匯通之作,如王宏翰《醫學原始》,朱沛文《華洋藏象說纂》,唐容川《中西匯通醫經精義》,以及《身經通考》《身體通考》等等。而民國時期救亡圖存的中醫學堂與院校紛紛推出系列教材,即有一些解剖生理病理之類教材面世。然而從經典裡面「引經據典」歸納總結出一套系統的解剖生理學殊為不易,不若主張「中醫科學化」的陸淵雷們直接拿來用即是。如陸氏自編了許多教材,如《傷寒論今釋》、《金匱要略今釋》、《生理學補證》、《病理學補證》、《症候學補證》、《治療學補證》等,這些教材大量引用西醫學理論,包括生理解剖學、藥理學及臨床科學等內容,試圖論證《傷寒論》及《金匱要略》等醫籍的正確性、合理性,並且試圖用西醫知識對中醫理論進行闡述。
走在時代潮流前沿的陸淵雷沒想到自己就被認為嚴重「西化」而為傳統中醫視作「異類」,而何時能有中醫視角的《生理學》《病理學》與《解剖學》面世,成為解放後中醫人的心頭「梗」以及努力奮鬥的方向之一。
我們今天有幸看到有相關的著作問世,比如久違的《醫經生理學》與半部《醫經病理學》,還有2016年面世的《中醫正常人體解剖學》,詳見我國第一部《中醫正常人體解剖學》問世,學習起來頗為受用,熟習亦當有助於辨證施治更加有的放矢。
其中《醫經生理學》與《醫經病理學》,自序原文如下,有請賞析:
《醫經生理學》自序
吾人體質生成之原理,簡而言之曰生理。蓋醫學之基礎也,故各中級學校皆授之。偽政時輯教科書者,皆趨新之士。組織若干類,細胞若干種,人云亦云。尚未能窮究其何以生細胞,何以能組織之原理,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也。
我祖國醫學,昌明最早,《素》《靈》二經,於人體生成之理,論之特詳。獨惜文高義古,錯綜散見,浩浩乎十餘萬言。讀之者,輒望洋而興嘆。仙,積代研醫,酷嗜古集,往者如卞和抱璞。今幸得人民政府之重視,創中醫學院於蜀都,聘下裡巴人作教授,爰集《靈》《素》經文,間採《難經》、《千金》、《聖濟》等書,有關生理者為三篇:
上篇論固定之形髒:凡皮脈肉筋骨、肺心肝脾腎、胃腸等,胥屬之;
中篇論流通之營衛:凡經絡穴俞之部位、氣血往還之道路,纂詳之;
下篇論變化不測之神明:凡七情五志、精神魂魄之玄妙,悉闡發之。
斯舉也,為初學計,淺而導之深,虛而證之實,作一升岐黃堂奧之階梯耳。若夫割裂經籍,自為章節,有乖古訓,遺大雅君子之譏,知在所不免,然亦在所不計也。
蜀東重慶巴縣虎溪 吳棹仙 撰
公元一九五七年丁酉歲農曆前八月朔
《醫經病理學》自序
人體受病之原理,簡稱之曰病理,分類繁多。考岐黃之問答,《素》《靈》各八十一篇,尚未推類致盡。蓋古今時代不同,方域各異,如江南腳氣病,廣東大麻風,唐以後小兒天花、麻疹等。不參閱繼起之醫籍,不能成為醫學之完璧也。
仙,來蓉授醫經課,定兩學期,時間迫促,本欲將《生理》部分課完返梓。因整風學習,思想革新,喜見莘莘學子,大躍前進,乃作超額規劃,撰此《病理總論》。本《金匱》大邪、小邪、漀飪之邪,別類辨證,察色按脈;根據《陰陽大論》,細分五勞、六極。兼採唐代《千金》,並附吾蜀張驥,集釋《內經》方十三首。
講學論道,須博古通今,乃能學以致用。古代異法方宜,偏重小針,繼起藥物發展,偏重方劑。漢末《傷寒論》方,已十倍於《素》《靈》。傂夫唐代《千金》,更增百倍以上,皆言之確切,用之實效。學者不可泥於古籍,而忽視繼啟之名流也。
蜀東重慶巴縣 吳棹仙撰公元一九五八年季夏月上弦之夜推薦閱讀:
中醫名家傳:紀念川派經方家吳棹仙
編輯:逍遙遊
【「川派傷寒工作室」醫師簡介及出診時間】
版權聲明及投稿須知
歡迎掃碼關注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