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的建立和發展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以及醫學發展息息相關,病理學的形成和發展大體有以下幾個主要階段。
早期屍體剖檢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始做屍體解剖的國家,比埃及還早100年以上。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有人做過屍體解剖,並記載於秦漢時期的《黃帝內經》。古代病理學說和祖國醫學病理學說古希臘名醫Hippocrdftes(公元前460年~上77年)首創液體病理學說,主張疾病的發生是由於外界因素促使體內4種基本液體(血、粘液、黃膽汁、黑液)發生質和量的改變所致,以後Asclepiades(約公元前128年~56年)提倡固體病理學說,他認為人體是由原子構成,當原於之間的孔隙大小不利於原子偵暢通時,原子瀦留則發生疾病。到了公元1~2世紀,埃及名醫HcrJOphilos等主張疾病是由於病因作用於人體的局部,造成局部功能障礙所致。這些樸素的唯物主義萌芽學說,在西方影響甚大。
在此期間,我國隨著祖國醫學基本理論的建立和發展,對病因、發病機理的認識也初見雛形,如《黃帝內經》提出六淫、七情、房勞、飲食、勞倦等致病原因以及陰陽平衡失調的發病學說。隋唐時代的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對疾病的病源和徵候已有詳細記載和深入的論述,尤其對內分泌和營養學方面的論述較為突出。南宋時期著名法醫學家宋慈所著《洗冤集錄》對屍檢、傷痕病變以及中毒等均有詳述,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法醫學著作,也為病理學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器官病理學
18世紀中葉,義大利醫學家Morgagni(1682年~1771年)根據大量屍檢的肉眼觀察材料寫了《疾病的部位和原因》一書,描述梅毒、心臟病、肺炎等各種病變,討論了病變與臨床症狀的聯繫,提出疾病常在一定器官形成相應病變的理論,從而創立了器官病理學。
細胞病理學
19世紀,由於顯微鏡的出現,德國病理學家virchow利用顯微鏡研究人體病變器官和組織,發現了組織、細胞的形態變化,認為細胞的變化及其功能障礙是一切疾病的基礎,由此提出細胞病理學理論,於1858年出版了著名的《細胞病理學》。它對近百年來病理解剖學的發展,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
實驗病理學
19世紀法國生理學家Claude Bernard首創了實驗病理學,在動物身上研究疾病的動態變化以及病因和發病機理,揭示了多種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讓人們對疾病本質的看法提高到一個較高的理性認識階段,從而糾正了細胞病理學所認為的疾病本質「就是局部的細胞變化」這種片面觀點。因此,實驗病理學的興起,大大促進了病理學的發展,它也逐漸成為病理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亞細胞病理學
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由於電子顯微鏡的誕生和生物組織超薄切片技術的建立,病理學便跨入了亞細胞和分子水平階段,使過去未被認識的許多微細病變和發生機理,逐漸得到了闡明。
近年隨著現代遺傳學、現代免疫學和分子生物學等新學科的建立,病理學又向縱橫發展,出現遺傳病理學、免疫病理學和分子病理學等新的分支,從而使人們對疾病發生發展的機理和病理過程的認識更加深入,為制定疾病的防治措施提供更精確更有力的理論依據。
建國以來,以胡正祥、梁伯強等為代表的我國現代病理學開拓者和其他病理學家,先後帶領病理工作者為我國病理學的發展、病理學教學和科研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1951年出版了第一部全部用我國資料編著的病理學教科書,50年代在各院校相繼創建了病理學教研室和病理生理學教研室,建立我國病理學科研隊伍,1955年創辦了《中華病理學雜誌》,以後又創辦了《中國病理生理雜誌》。大力推進病理屍檢、活檢以及動物實驗工作,為我國病理學發展積累了豐富的資料和經驗;積極開創病理學研究新技術,在超微病理學、分子病理學、免疫病理學和遺傳病理學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填補了我國的空白;在克山病、大骨節病、血吸蟲病、黑熱病,病毒性肝炎、肝癌、食管癌、宮頸癌、動脈粥樣硬化症和冠心病、腫瘤病因學和發病學、凍傷、燒傷、休克、微循環障礙、高山病、缺氧、發熱、炎症以及放射病等的病理研究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40多年來結合國情適時編著各種病理學教科書和參考書,出版了許多病理學專著,悉心培養出大量各層次醫學和病理專業人才。前輩病理學家為我國病理學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並為其進一步發展開闢了新的前景。但是,我國在疾病防治方面尚面臨不少問題,需要當代病理工作者艱苦奮鬥,學習世界先進科學技術,進一步加強我國病理學教學、科研和檢驗工作,加速培養新一代病理專業人才,為我國病理學發展跟上或超過世界病理學發展的水平,作出積極的努力。
附:細胞病理學創始人——魯道夫·魏爾嘯(Rudolf Virchow)
魯道夫·魏爾嘯(Rudolf Virchow 1821~1902):德國病理學家、政治家和社會改革家。
1821年10月13日,魏爾嘯生于波美拉尼亞灣的希費本(即現在波蘭的斯維得溫)。1843年獲柏林大學醫學博士。1849年起他擔任維爾茨堡大學病理學教授,在施萊登、施萬(Schleiden-Schwann)的細胞學說影響下,系統論述了細胞病理學理論,強調「細胞皆源於細胞」,所有的疾病都是細胞的疾病,與當時佔統治地位的體液病理學決裂,極大地推動了病理學的發展,對疾病的診斷治療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1858年,他的《細胞病理學》出版,成為醫學的經典。
自從細胞病理學說(cellularpathology)創建以來,人們得以在常規光學顯微鏡下,直接觀察疾病的組織病變,顯著提高了診斷的準確率。這一方法為世界各國所普遍採用,並為疾病的病理學診斷和病理學本身的發展,作出了舉世公認的劃時*代的重大貢獻。細胞病理學成為現代醫學理解疾病病因、過程和結局的基礎,引起了醫學的生物學基礎的一次革命。
魏爾嘯還是一位偉大的人道主義者,被公認為是那個時*代最傑出的醫生,應與自希波克拉底以來各個時*代的名醫並駕齊驅。他積極從事政治活動,關心社會大眾健康和公共衛生事業,把政治改革的思想與醫學改革相結合,並且倡導醫學教育改革。1848年他被當局派遣赴西裡西亞調查斑疹傷寒爆發,他認為大眾健康的惡化應歸咎於惡劣的社會條件,政*府應負責任。所以他說:「醫學是一門社會科學,而政治只不過是大規模的或更高級的醫學」。「醫生是窮人的天然代言人,社會問題應主要由他們去解決。」
魏爾嘯1902年9月5日因心力衰竭逝世,終年8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