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學綜合最後衝刺搶分課》已經成功進行了三期,回放已經更新至「醫學深造」平臺;今天晚上八點正式開始 2017 年大綱新增內容的講解,長按下面二維碼打開報名頁面即可報名學習。
報名後,既可在「醫學深造」網站上看,也可點擊最下方的「閱讀原文」下載最新版的「醫學深造」App 觀看。
2014 年第 137/138 題 病理學 B 型題
A. 硬性下疳
B. 梅毒疹
C. 樹膠樣腫
D. 脊髓癆
137. 屬於 I 期梅毒的病變是
138. 屬於 II 期梅毒的病變是
題目解析
一期梅毒的特徵病變是硬性下疳,二期梅毒的特徵性病變是梅毒疹,三期梅毒的特徵病變是樹膠樣腫,脊髓癆是三期梅毒的一般病變。
本題可參考《病理學》人衛 8 版教材 P365。
本題答案
137.A
138.B
考點講解
【2017 年大綱 病理學(十四)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11. 梅毒的病因、傳播途徑、發病機制、病理變化、分期及其臨床病理聯繫。】
本題的音頻講解點擊這裡哦
一、病因、傳播途徑及發病機制
1. 梅毒是梅毒螺旋體引起的傳染病。
2. 後天性梅毒 95% 以上通過性交傳播,少數可因輸血、接吻、醫務人員不慎受染等直接接觸傳播。
3. 先天性梅毒鏡胎盤感染胎兒。
4. 梅毒患者為唯一的傳染源。
5. 梅毒螺旋體刺激機體產生特異性抗體及反應素,故早期機體對梅毒螺旋體的免疫力增強,早期梅毒有不治自愈的傾向;當不治療或治療不徹底時,播散在全身的螺旋體常難以完全消滅,導致復發梅毒、晚期梅毒。
二、基本病變
1. 閉塞性動脈內膜炎和小血管周圍炎:可見於各期梅毒,漿細胞恆定出現是本病的特點之一。
2. 樹膠樣腫
(1)又稱梅毒瘤,僅見於第三期梅毒,最常見於皮膚、黏膜、肝、骨和睪丸。
(2)鏡下結構很像結核結節,但壞死不如乾酪樣壞死徹底。
(3)彈力纖維尚保存,染色可見原有血管壁的輪廓。
(4)壞死灶周圍肉芽組織中富含淋巴細胞和漿細胞,上皮樣細胞和浪漢斯巨細胞較少,且必有閉塞性動脈內膜炎和動脈周圍炎。
三、後天性梅毒
1. 第一期梅毒
指梅毒螺旋體侵入人體後 3 周左右,表現為會陰部硬性下疳,局部淋巴結腫大;病變部位鏡下見閉塞性動脈內膜炎和動脈周圍炎。
2. 第二期梅毒
指下疳發生後 7~8 周,特徵性表現為梅毒疹,此外有全身非特異性淋巴結腫大;鏡下呈典型的血管周圍炎改變。
3. 第三期梅毒
常發生於感染後 4~5 年,病變累及內臟,特別是心血管和中樞神經系統,特徵性表現為形成樹膠樣腫。
四、先天性梅毒
1. 早發性先天性梅毒是指胎兒或嬰幼兒期發病的梅毒。
2. 晚發性先天性梅毒是指患兒發育不良,智力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