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針刀醫學發展簡史
(一)針刀的誕生
1976年,江蘇沭陽縣醫療站赤腳醫生朱漢章大夫接診了一位患者,該患者不慎被木頭擠壓了手,出現手掌、手背廣泛腫脹,手指不能自由屈伸等症狀,四處求醫無果。朱漢章考慮腫脹部位可能有積液,便用注射針(圖1-1)在其手掌、手背不同部位穿刺,試圖抽出積液,結果並未抽出,拔針後讓患者回家休養。一周後患者告訴他手指可以伸直活動了,但仍有腫脹,讓其再次給他抽液,朱大夫又用注射針從不同部位穿刺,還是沒有抽出積液來。又過了一周,患者來感謝他,說經過朱教授的抽液治療,現在他的手已經完全好了。這個病例給朱漢章很大的觸動,讓他萌生了要發明一種新型治療器械的想法。經過朱漢章的細心研究與反覆測試,終於發明了「小針刀」,並創造性地提出了「小針刀療法」。
(二)針刀療法的形成與發展
伴隨著朱漢章的艱辛探索和臨床經驗的積累,1978年,小針刀這一全新的治療方法被江蘇省衛生廳列入了重點科研課題。1984年,江蘇省衛生廳組織數家省級大型醫院對小針刀療法進行了嚴格的臨床論證並通過了專家鑑定,之後通過培訓方式在全國推廣,這標誌著針刀療法正式步入全面推廣和實施階段。
1990年5月,「中國小針刀療法研究會」在深圳成立,並召開了首屆全國小針刀療法學術交流會,該學術團體的成立,標誌著針刀學術思想體系基本形成。1991年4月,第二屆全國小針刀療法學術交流大會在瀋陽召開,並且成立了「中華中醫藥學會小針刀療法專業委員會」,正式成為中華中醫藥學會的一員,一些省、市相繼成立了分會,從而有力地推動了這一新興治療技術的發展。1992年6月,在全面推廣應用和大量臨床實踐的基礎上,朱漢章教授三易其稿,著成《小針刀療法》一書,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以中、英文兩種版本正式出版發行。1993年10月,第三屆全國小針刀療法學術交流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在這次大會上,正式提出了創立針刀醫學新學科的理論構想和初步框架,並得到有關權威專家熱情的支持和鼓勵。會後,正式成立了「中華中醫藥學會針刀醫學分會」。1996年4月在西安召開了第四屆全國針刀醫學學術交流大會。通過本次大會交流,與會專家認為針刀療法發展成為針刀醫學體系的思想基本成熟。
(三)針刀醫學的創立
針刀療法從1976年誕生以來,數萬名醫務工作者通過臨床運用取得多項研究成果,理論和臨床操作技術日趨完善。2001年,朱漢章教授編著的《針刀醫學原理》由人民衛生出版社正式出版,確立了針刀醫學的四大基礎理論。2003年9月16日,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的《針刀療法的臨床研究》成果鑑定會,將「針刀療法」正式命名為「針刀醫學」,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針刀醫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已經基本成熟。2004年,由教育部組織,4位院士參加的關於「針刀醫學的原創性及其推廣應用的研究」鑑定會,進一步肯定了「針刀醫學在理論、操作技術、器械方面都是原創性的成果,特別是在診療技術方面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2004年11月,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召開了世界中醫藥聯合會針刀專業委員會成立暨第一屆學術經驗交流會,創建了針刀醫學走向國際的學術平臺。
2005年,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針刀松解法的基礎研究」立項,此後,多項關於針刀醫學的科研課題獲得了國家自然基金、教育部和中醫藥管理局的資助。2006年2月,香山科學會議以「針刀醫學發展與中醫現代化」為論題召開了第272次會議,與會專家認為「針刀醫學是近年來中醫界出現的有中國特色的並有自主知識主權的成果;針刀醫學已經產生了很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中醫現代化的成功範例之一」。
2006年9月,湖北中醫藥大學率先招收了53名針灸推拿學專業針刀醫學方向的五年制大學本科生,開啟了針刀醫學本科學歷教育之先河,隨後研究生教育也順利開展。截止2020年6月,培養的針刀醫學方向600餘名本科生、30名碩士生在全國各地成為。湖北中醫藥大學附屬國醫堂門診部和黃家湖醫院開設針刀臨床業務,十餘年來,為來自全國各地的頑固性疼痛疾病和各種疑難病近萬名患者解除了疾苦。吳緒平、張天民教授牽頭組織專家先後制定了中國針灸學會行業標準《針刀基本技術標準》和《針刀醫學臨床診療與操作規範》。出版了中國中醫藥出版社《人體弓弦力學解剖系統教學掛圖》、《中國針刀醫學大型系列視聽教材》(20集)光碟、《針刀臨床系列叢書》(一套7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分部疾病針刀治療叢書》(一套9本)、《專科專病針刀治療與康復叢書》(一套16本)等。目前,作為中國針灸學會微創針刀專業委員會和中國民族醫藥學會針刀醫學分會主委和掛靠單位、湖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針刀醫學專委會籌備單位,先後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十二五」《針刀醫學基礎理論》、《針刀醫學治療學》,「十三五」規劃教材《針刀醫學》和人民衛生出版社「十三五」規劃教材《針刀醫學》。以「人體弓弦力學解剖系統理論」指導的針刀醫學科研成果在全國十餘家三甲醫院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的臨床療效,並為推廣單位贏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近年來,該成果獲得了包括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獎勵、陝西省人民政府科技獎勵、中國針灸學會科學技術獎勵、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科技獎勵、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科技獎勵等共5項省部級獎勵。
經過40年的蓬勃發展,針刀醫學的理論體系逐漸成熟,已經具備了一門醫學學科體系的基本特徵。
二、針刀醫學學科特點
針刀醫學立足於中醫外治法,融合西醫學的相關知識,涉及哲學、物理、數學等多學科,形成了獨特的醫學學科體系,其研究思路和方法具有以下特點。
(一)生命力旺盛、發展蓬勃
針刀醫學是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利用現代醫學等多學科方法為手段,研究針刀防治疾病規律和原理的新學科體系,是一門新興的生命力旺盛的前沿交叉學科。儘管其發展歷程僅僅40年,但其發展蓬勃之勢不容忽視。僅從2014年統計的全國針刀醫療現狀來看,全國臨床應用針刀療法的各科醫師約達10萬人;針刀專科醫院達360餘所;針刀門診部約為2200家;每天接受針刀治療的住院患者達1.4萬人,門診患者達3.6萬人。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從事針刀行業的人數竟達20萬人以上,針刀療法已經被部分國家納入到醫療準入範疇。當前,針刀醫學無論從實踐,還是理論方面,都顯示出強勁的蓬勃發展之勢,由此可見,針刀醫學作為新興的醫學學科體系,其發展前景廣闊,生命力旺盛,將為人類健康事業作出巨大貢獻。
(二)具有獨特的針刀醫學解剖學體系
針刀醫學在吸收西醫解剖學精華的基礎上,重新認識人體解剖結構和疾病,將人體作為以生物力聯繫在一起的有機整體,創造性地提出人體力學解剖系統概念,其基本結構是單關節力學解剖系統,由人體骨骼與連接骨骼的軟組織組成,完成人體力學傳導,當人體解剖結構力平衡失調,就會形成以力學解剖病變點為中心、以點成線、以線成面、以面成體的立體網絡狀病理構架,進而促使機體發生疾病。
(三)具有獨特的針刀醫學治療觀
傳統中醫學理論對指導針刀醫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理論上分析,經絡學說與人體解剖的分布有高度相似性和密切聯繫性。二者都從人體整體性出發,強調人體的點、線、面、體的有機結合,避免了只注重局部,忽略局部與整體或局部之間的聯繫。從治療器具方面分析,針刀是將針灸的「針」和西醫外科學的「刀」融為一體的「如針之刀」。從治療部位選擇分析,針刀治病根據病症部位選取左右、上下相關的異常生物應力集中部位實施治療,與經絡學說指導下的針灸配穴方法左右配穴、上下配穴、遠近配穴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即便針刀療法與中醫經絡學說密切相關,但不是針刺療法的翻版。針刀醫學藉助生物力學的理論,分析人體解剖結構和疾病產生機制,通過針刀治療糾正力學失衡,調整恢復機體健康狀態應有的生物力學關係,從而消除疾病。
綜上所述,針刀醫學在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思想指導下,利用多學科交叉研究思路和方法去揭示人體與疾病的內在聯繫,應用針刀為主要手段防治疾病,增進人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