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活條件也變得日益優越,但是在地球上的部分地區,由於國家落後、戰亂、自然災害,許多國家或地區的孩子因為飢餓而死去,或者營養不良。
在學校裡挑食、剩飯的現象十分普遍。每天都要倒掉一些剩菜剩飯。針對這種情況,讓學生了解糧食來之不易,體驗勞動的艱辛,養成不挑食、不浪費、愛惜每一粒糧食的良好習慣是良好社會品質的形成不可缺少的部分。
全球每年三分之一糧食被浪費,中國浪費的食物可養3億人。根據中國農業大學的調查顯示,中國每年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高達2000億元,而中小學營養餐人均糧食浪費量接近二兩。
不剩飯,不剩菜,我們呼籲大家按需領取,杜絕舌尖上的浪費。
從「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到「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從荀子的「強本而節用,則天下不能貧」
到諸葛亮的「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再到李商隱的「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最後到陸遊的「天下之事,常成於勤儉而敗於奢靡」
……
時光荏苒 歲月變遷
不變的卻是貫穿始終的中華文化
是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
開學第二周。9月7日上午,卓尼柳林初級中學就在全校範圍內開展了「節約糧食 從我做起」主題隊會升旗活動,倡導全校師生自覺形成愛糧節糧、傳承勤儉美德的良好風尚。
「勤儉節約我能行」「一粥一飯 當思來之不易」「文明用餐 積極踐行」「爭做小米粒節約達人」「光碟行動 厲行節儉」「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在各年級主題隊會活動中,老師們從不同主題、不同角度讓同學們明白了「節約光榮、浪費可恥」。在熱烈的氣氛中,同學們踴躍參與、積極發言,紛紛各抒己見,表達了對節約糧食的認識和踐行的決心。
「吃多少,盛多少,吃乾淨」
餐桌文明是社會文明的重要體現
小小餐桌
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
和尊重勞動珍惜糧食的傳統美德
文明就餐
不僅是個人良好素質的體現
更是一種勤儉美德的塑造
在柳林中學和柳林初級中學內「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已成為全校師生共同遵守的準則。在學校食堂內隨處可見的節約糧食反對浪費的宣傳標語、書法作品,學生吃完飯所剩無幾的光碟,成為學校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學生打飯時說的最多的話是「師傅少打點」,陪餐老師們也在不斷提醒學生,要按需取餐,不夠吃可以再次添加飯菜。學校食堂做菜時也會迎合學生的口味,每天公示菜譜,避免因為學生不喜歡而造成浪費。
洗碗池裡面沒洗的碗乾淨得像洗過了一樣
儘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
但對糧食安全始終要有危機意識。
今年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
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飲水要思源,吃飯當節儉。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節約糧食,是美德更是責任!
杜絕餐飲浪費,從你我做起
(記者:陳麗珺)
審核/劉學花 責任編輯/徐 健 編輯/陳麗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