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在其《反應》篇中提出反聽的思想,然後又用象比和方圓的方法,達到了解對方,探求虛實,解決問題的目的。
下面精選文中重點內容,結合實際加以探討。
01 因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言有象,事有比。
根據別人的言談,聽清楚他的詞意。對方言辭有矛盾,就反覆詰難,對方就會有反應。語言有可以模擬的形態,事物有可以類比的規範。
與人交流,不是賣弄自己的學識,也不是炫耀自己的財富,而是為了收穫對方的優點、人脈、見聞或更多的其他東西。明確這個目的,自然就要學會傾聽。
聽也有學問,不僅要帶著目的,備好功課,還要注意對方言辭的微妙變化,是否故意隱瞞或是有意誇張。不清楚的要厚著臉皮問,即使對方不耐煩,但是只要他言辭中露出破綻,就說明聽者得到了真實的東西。
同時要學會鬼谷子獨創的象比之術,積極運用,從生疏到嫻熟,直到成為行家裡手。
據說孔子的學生曾經問他,是否可以將手中的美玉賣掉,孔子卻勸他繼續待價而沽。於是學生就知道孔子為什麼不去做官,原來他是嫌棄官位太小。
當你和別人經常談話,了解了對方談話的技巧,記住他的那些策略,以後就可以加以模仿和類比,並用釣語套出別人的真實想法。
02 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
想聽別人講話,反而先沉默;想要張揚,反而先收斂;想要升高,反而先下降;想要獲取,反而先給與。
很多人都善於偽裝,尤其是彼此不熟悉時。所以想要打動別人,除了言辭的優美、態度的誠懇、見解的獨特,還要讓對方對你失去心理防備。
鬼谷子告訴我們,可以採用先予後取的戰略戰術。秦王想獲得趙國的和氏璧,先許諾割十五座城池給趙王,與他交換和氏璧。只不過遇到藺相如,秦王的陰謀才沒有得逞。
03 聽其辭,察其事,論萬物,別雄雌。雖非其事,見微知類。
聽取對方的言辭,考察事理,論說萬物,辨別雄雌。雖然這不是事情本身,但是可以根據輕微的徵兆,探索出同類的大事。
與人交流要善於察言觀色,更要注意細節。自古將帥善戰者,不僅重視布置細節,也儘量識破對方的蛛絲馬跡,把握戰局主動。
1485年,英國國王理查三世要面臨一場關係到國家生死存亡的戰爭。戰鬥開始之前,國王讓馬夫備馬。馬夫發現有一個馬掌缺少一個釘子。眼看戰鬥即將開始,國王根本就來不得及在意馬夫的匯報,就匆匆趕回戰場了。
戰場上一隻馬蹄鐵脫落了,戰馬仰身跌翻在地,國王也被重重地摔在了地上。一見國王倒下,士兵們就自顧自地逃命去了,整支軍隊在一瞬間土崩瓦解、一敗塗地。在這場戰役中,理查三世失掉了整個英國。
所以,一個人能否成功地做好一件事情,細節一定是要重點注意的事情。
04 未見形圓以道之,既見形方以事之。
這裡的道表示引導,未成氣候的人,要以天道導之,培養其大的思維,宏觀地把握事物。當其有所成時,便應該讓其務實,踏踏實實做人做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有所成。
古代人講天圓地方,圓為天道,圓融周密;方為地道,踏實寬仁。以後隨著理解的變化,圓就演化為圓通、圓滑,方也變為頑固、執著。
所以上面的這句話,也有人這樣理解,事情不成熟時就採用圓通的辦法對付,事情已經定型,就採取強硬的態度或顛覆的策略。
比如劉邦與項羽約定,先入鹹陽者成王。劉邦雖然先進了鹹陽,卻沒有稱王,而是恭敬地得到項羽。此時的劉邦逃過了鴻門宴,回到故地蹈光養晦,採用圓的策略。
之後項羽遭遇十面埋伏,請求劉邦議和,劉邦卻沒有給項羽喘息的機會,採用方的戰略,一舉消滅了他的勁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