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王燁捷)民辦(私立)高校在深化職業教育改革中,如何突出作為?在技術飛速變化趨勢下,如何適應變革?在落實產教融合的新要求中,如何發展特色?日前,在上海建橋學院舉行的第十一屆海峽兩岸民辦(私立)高校校長論壇上,來自上海、江蘇、浙江、河南、陝西等省市和臺灣地區近50所民辦(私立)高校及相關機構的領導、專家、學者,臺商企業代表近90人出席論壇,共同探討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推動產教融合育人,加強兩岸交流合作。
在職業教育領域,民辦(私立)高校是重要的力量。在臺灣地區,私立科技大學在技職教育體系中佔據重要地位,這些高校產教融合成效卓著,職業教育認同深入民心。大陸民辦高校較公辦高校體制機制更為靈活,同時不少民辦高校由企業創辦,因而與企業有著天然紐帶,在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推動產教融合發展方面同樣具備優勢。
「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不同類型、同等重要的兩類教育,發展好這兩類教育能為學生提供多樣化成才的路徑。」全國政協原常委、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鄭惠強介紹,如今從國家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政策法規,到上海近年來形成的學制縱向貫通、產教橫向融通的職業教育體系來看,各級政府把職業教育擺在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將迎來新的契機,「大陸民辦高校可以借鑑臺灣地區私立高校的經驗,以民辦高校靈活的機制體制,形成自身人才培育特色和品牌。」
職業教育要因時而變。工業4.0時代,強調生產智能化、產品客制化,這種趨勢將引起職場、職位、技能要求等方面的改變。臺灣教育大學系統總校長吳清基發現,企業要求員工擁有雙學位、跨領域、雙證照的趨勢相當明顯,「教育也要因此去調適人才培育的目標與功能,進入以智慧校園、客制化、創新化教與學的4.0時代,如通過校企合作、通識教育等培養第二職能專長的跨界人才;通過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打造智慧校園等,將原先對垂直專門型人才培育,轉為複合型人才的培育。」
據悉,此次論壇在位於中國(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的上海建橋學院舉行則別具深意。臨港新片區目前正在對標國際上競爭力最強的自由貿易園區,打造具有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建設開放創新、智慧生態、產城融合、宜業宜居的現代化新城。而位於臨港的上海建橋學院也在「重構人才培養方案」,開設學前教育、護理學、珠寶首飾設計、奢侈品管理等專業,建設緊密對接自貿區產業鏈的8個專業群,構建「核心素養+能力本位+成果導向」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體系。
兩岸教育領域數十年的互動,也將對目前在上海生活居住的臺灣同胞產生深遠影響。據上海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王立新透露,目前在滬就讀的臺灣學生(小學至高校)超過6000人,而隨著臺灣學生來滬就讀途徑增加、政策放寬,未來還將有更多學生來滬就讀;此外,在上海自貿新片區註冊的臺資企業已經達到925家,這也為兩岸技術性人才提供了展現身手的舞臺。
據悉,兩岸民辦(私立)高校校長論壇最初由上海建橋學院、臺灣崑山科技大學等院校自2008年合作發起,論壇由上海市民辦教育協會、臺灣私立科技大學校院協進會共同主辦,迄今已在上海、臺灣兩地輪流舉辦了十一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