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和身體,若都被約束,這樣的生活,絕不是我想要的!
2020年的最後一個月了,一年下來,我最大的感受便是累,而且是身心俱疲,一場疫情之後,整個世界的經濟似乎都受到了打擊,對於我們這種平凡的打工人而言,工作越發的艱難了。忽然就想起了陶淵明,他在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瀟灑的轉身回家,過起了隱士的生活,選擇自己所喜歡,所願意接受的方式生活,一組《歸園田居》,讓我看到了他內心的曠達,而其中的第三首,便是他所選擇的生活的真實寫照。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在南山山腳處,我種植了豆子,可惜菜地裡野草茂盛,豆苗稀疏。於是我清晨便早早地前往菜地剷除地裡的雜草,辛苦勞作一天後,在夜幕降臨時,身上披著月光向家走去。山徑狹窄,草木叢生,夜晚的露水打溼了我的衣服。衣服被打溼了無所謂,這樣的生活環境,辛苦生活也無所謂,只要我內心悠然自得的期望不被違背,那麼我便對此心滿意足。
陶淵明的詩作,在我看來最大的特點,便是平易近人,便是接地氣,仿佛就是一位普通的鄰居在給你娓娓道來他的故事。這首《歸園田居其三》便是陶淵明詩作的典型。
詩的第一句可謂平鋪直敘,是真實的寫照,我在南山下種了豆子,而且種得不好,野草比豆子長得還要好,簡簡單單,平實直接。接著陶淵明寫的是自己面對這種情況,自己的應對,他早早起床,在田地了辛苦勞作一天,去除雜草,直到晚上月亮都出來了,才向家裡走去。我種了地,情況不好,我就守在地裡幹活,不怕髒不怕累。
陶淵明在表現了勞作的辛苦,需要自己花費大量的精力和體力後,他在第三句中,描寫了自己生活的環境,自己家裡到田地的路上,道路狹窄,雜草叢生,衣服甚至還會被露水打溼。試想一下,這樣的生活環境,和從前當官時的生活環境,那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前面三句,完成了陶淵明歸隱之後的農民生活的描寫,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普通農民的日常生活。最後,通過第四句,陶淵明表達了心聲,提高了整首詩的意境。一句「但使願無違」,在我讀來,不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很多的「千金難買我願意」嗎?
陶淵明說衣服打溼了不要緊,哪裡又只是衣服被打溼這點小事呢?簡陋的生活環境,艱辛的日常工作,所有物質上帶來的問題,只要是能讓自己的內心所期望的事情滿足,讓自己過上自己想要的無憂無慮,無內心負擔的生活,這些都不要緊!陶淵明所追求的,是內心世界的純淨,是遠離他所厭惡的官場浮沉。
一首平實樸素的生活記錄小詩,卻是陶淵明內心追求的例證,更是他強大精神力量的證明。堅定自己的選擇,不論要放棄什麼,不論要面對什麼,都不會被左右,都不會退縮,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並為之不懈努力,朝著那個方向,一步步堅定前行。
細品這首《歸園田居其三》,我便在想,我們每個人現在的生活,不都是每個人曾經為自己,所選擇的路嗎?有的人工作需要費盡思量,精神疲憊,有的人工作需要用盡力氣,東奔西走,辛苦異常,但最終不論自己有多麼的不喜歡,排斥,但都為了「五鬥米」,不得不折腰。
想起不久前的一個新聞,大城市大廠的高薪員工辭職,回老家當公務員,結果被領導教育,你現在放棄了,你曾經走過的路,你的孩子都得再走一遍。
現在看來,是領導和員工,兩人的價值觀不同。有的人重視的是周邊生活的環境,自己所處的位置,至於所謂的996工作,精神上壓力,沒有自己的生活,沒有業餘時間等等都不是問題,他所追求的,所想要的,就是在大城市,有高收入。而有的人,在意自己內心的安寧,精神上的平和,不想要有太多的生活壓力,想要有更多可以自己支配的業餘生時間,所追求的,想要的,就是普通簡單的生活,在家鄉在家人身邊就好。
哪一種生活更好,肯定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只是不論怎麼選,都必須有放棄,我們要做的,便是想清楚,到底什麼才是自己最想要的,為此要放下的,自己真的放得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