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文苑】筷子中的文化

2021-01-16 浙江在線

2021-01-15 17:43 |湖州市應急管理局

  筷子中的文化

  筷子中的文化

  在我國,人們很早就形成了用筷子吃飯的習慣,這已成為華夏五千年文明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考古發現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人們開始狩獵,他們會用木棍來翻動肉類,使其受熱均勻,這些木棍似乎可視作筷子的雛形。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了最古老的筷子——骨筷,後來在很多地方又發掘了金、銀、象牙、竹、木等質地的筷子。因為筷子大多是用竹子、木頭做的,因此,人們最早將筷子叫做「箸」。

  別小看這小小的筷子,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元素卻不可小覷。筷子可以入謎。如:「姐妹倆人一樣長,廚房進出總成雙,酸甜苦辣千般味,總是她們先來嘗。」筷子可以入畫。甘肅敦煌437窟唐代《宴飲圖》壁畫,繪有男女九人圍在一張長桌前準備進食的場面,每人面前都擺著匕和箸,可見這兩樣食具都是正式宴飲場合不可缺少的。筷子可以入史。二十四史《魏書》裡就有一則筷子謎語:「眠則俱眠,起則俱起,貪如豺狼,贓不入己。」詠筷謎語編入正史,也許就是要人們不要小看了筷子。

  我國是文明禮儀之邦。如何使用筷子,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密碼,也是文明素質的體現。自小長輩們就告訴我們,使用筷子是有禁忌的,比如,忌諱筷子插在飯菜上,筷子上還粘著東西時不能夾別的菜,同一道菜不能連夾三次以上,等等。現代人還把文明使用筷子編入了「禮儀新三字經」,諸如「手中筷,別指人,勿敲桌,別擊碗」,說的都是使用筷子時的禁忌。不可小瞧了這些禁忌,它反映的是一個人的修養和素質。《荀子·修身篇》說:「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禮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當今,人們除繼續保留筷子的實用功能外,還充分發掘筷子的文化內涵,延伸它的精神品格。筷子所蘊含的寧折不彎、合作共事、潔身自愛、情感專一等美德,還真有君子之德、仁者之風,不愧「生平忠信真堪範」,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行筆至此,筆者還想起了「象箸玉杯」的故事。商紂王從使用象牙筷子開始,引發了一系列的「蝴蝶效應」,一步步走向荒淫無道,最終亡國。後人總結說,「聖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故見象箸而恐,知天下不足也。」奢靡之始,危亡之漸。一雙小小的象牙筷子,竟然預示著腐敗之兆,導致亡國之禍,教訓何其深刻!

  講了一個沉重的故事,還是回到筷子帶給我們的快樂上吧。筷子的神奇和有趣,令許多外國政要興趣盎然。1986年英國女王訪問中國,英國《每日電訊報》刊出一幅大照片,顯示在國宴中英國女王使用筷子的情景。《太陽報》更以一篇「女王用筷子夾龍眼」為題,風趣地報導了女王出席國宴的盛況。當電視臺播出女王使用筷子的鏡頭時,英國觀眾興趣之高漲,前所少見。一時間,外國人掀起了一股學用筷子的熱潮,許多人還以此為時尚和榮耀。和而不同,交流互鑑,正是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徵。在中國日益走向世界、世界日益需要中國的時代大潮中,筷子這個小精靈還會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呢!

  還記得《舌尖上的中國》裡,母親手裡那一雙蘸滿溫情的筷子嗎?老人用筷子蘸上醬油點進嬰兒嘴中,人生滋味從筷尖開始;爸爸抓住兒子夾菜的筷子,教給其飯桌禮儀,傳承幾千年來尊老敬老的精神;除夕叫上空巢老人團圓過年,「多個人多雙筷子」的質樸語言,映照的是鄰裡守望的溫馨……一雙小小的筷子,承載著十幾億人的民族文化和情感接續。這正是「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盡在雙筷間」。(向賢彪)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1610703810000

相關焦點

  • 筷子中的中國文化
    筷子 享有延年益壽的美德筷子 肩有撲湯蹈火的使命筷子 譽有古老文化的美名筷子 傳承中華情感的使節>筷子一頭圓、一頭方。我國的筷子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商代。《史記》中有」紂始為象著「的記載。以此推算,我國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歷史。
  • 筷子中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驕傲
    前幾天看到一個視頻,視頻中一個男孩吃飯不想用筷子,而想用刀叉。於是孩子母親就給孩子上了一節關於筷子文化的短課堂,我看後也感覺受益匪淺。於是今天我把視頻內容整理成文字,希望能幫助更多人了解筷子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意義!
  • 「文苑英華」展與中英文化交流的歷史記憶
    作者:張劍(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  大英圖書館與上海圖書館聯合舉辦的「文苑英華——來自大英圖書館的珍寶」於3月15日至4月15日在上海圖書館舉行。該展覽是中英文化交流項目「大英圖書館在中國:共享知識與文化」的嶄新延續。此前,該項目已經在北京的中國國家圖書館舉辦過一次大型展覽。
  • 不同國家筷子文化,中、日、韓……
    在一天中最不能缺少的時間就是吃飯時間了,吃東西能讓人產生幸福感,在我們中國能因為一頓飯而聚集,大家一起吃飯也為大家促進感情開闢了一條道路。人們使用筷子進食方式在餐桌上產生了影響至今的革命性變化,從直接用手拿食入口到用筷子夾食入口。
  • 筷子的文化和使用筷子的忌諱
    筷子是我們在生活中用到的餐具之一,關於筷子的起源和文化你了解多少呢?而筷子使用的時候也是有著講究的,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聊筷子的來歷和文化以及筷子使用的忌諱。首先筷子是我國獨特的餐具之一,是東方文明的象徵,是華夏的智慧的結晶。
  • 一年一度的8月4日「筷子節」,探秘筷子在日本文化中的地位
    但筷子這一小小的餐具在日本卻成為了一種內涵豐富的文化載體,無論是在物質生活還是精神文化領域都有著特別的影響。這從日本的用餐禮儀就可窺見一二,日本人在動用筷子前必先說聲「領受了」,餐後放下筷子則說「蒙賜盛饌」,這些充滿宗教感情的話語,實為感謝我們從山、海採擷的食物的人及天地、大自然的恩賜。
  • 筷子文化簡述
    而在江蘇吳忠地區,百姓多以行船打魚為生,在船上用「箸子」,往往有「卡住」「停住」「蟲蛀」等不吉利的諧音,出於希望行船快去快回的樸素想法,就把「箸子」改稱「筷子」。如今,筷子不僅為中國人所普遍使用,而且走出國門,成了中華文化的標誌之一。 為什麼西方人多用刀叉,而中國卻發明了筷子,而且一用就是幾千年?
  • 中國筷子:筷子的文化符號
    筷子不但是中式餐桌上必備的日常飲食工具,也是象徵中華文明的一種指符。從筷子的形狀、材質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變遷,我們可以看到古代文明和科學的發展,從筷子承擔廣泛的社會功能來看,它和中華民族的文化與民俗緊密相連。商紂王的亡國遭遇,或許跟象牙筷沒有必然的聯繫。
  • 西寧文苑小學、文苑幼兒園開建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7月31日,備受市民關心的文苑小學、文苑幼兒園正式開工建設。這兩所學校地處海湖新區文苑路,是該區域新建的兩所學校。其中,文苑小學將於2022年9月投入使用,文苑幼兒園將於2021年9月投入使用。建成使用後,將有效緩解海湖新區「大班額」問題,為轄區教育事業更好發展奠定基礎。
  • 今天,西寧文苑小學、文苑幼兒園開建
    7月31日,備受市民關心的文苑小學、文苑幼兒園正式開工建設。這兩所學校地處海湖新區文苑路,是該區域新建的兩所學校。其中,文苑小學將於2022年9月投入使用,文苑幼兒園將於2021年9月投入使用。建成使用後,將有效緩解海湖新區「大班額」問題,為轄區教育事業更好發展奠定基礎。
  • 中國傳統文化——筷子
    另外在使用筷子也是非常有講究的,力氣太大打不開,力氣太小夾不住菜,這表示人在天地間應該懂分寸知禮節,更應該知道天高地厚,中國有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既有包容心又有進取心。所以我們老祖宗的這份傳統和智慧確實是值得我們驕傲的,作為中國人,無論走到哪裡,都要記住這一份驕傲。筷子早期稱為「箸子」,明清時期改為「筷子」,「箸」有停駐拋瞄之意,「筷」是希望船兒快點。
  • 建湖:以文化人涵養清風正氣
    建湖是革命老區,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去年起,縣紀委監委從加強廉政文化建設著手,深入挖掘華中魯藝抗日殉難烈士陵園、中共蘇中二分區委《人民報》印刷廠舊址等紅色遺蹟舊址中的廉政元素,積極創建廉政文化建設示範點,並串點成線推出廉政教育文化專線,引導黨員幹部傳承革命精神,永葆初心本色。
  • 筷子背後的歷史與文化
    在亞洲存在著一個獨特的「筷子文化圈」。對於移居海外的華人來說,許多本土文化漸漸遺忘了,但筷子仍然是他們的日常用具。 王晴佳一家是美籍華人。在教兒子用筷的過程中,歷史學家的本能讓他意識到了筷子所蘊含的文化。他驚訝地發現,在西方迄今為止還沒有一部筷子專著。因此,他決定撰寫《筷子:飲食與文化》。
  • 福州「筷子大王」張國天:讓中國筷子文化薪火相傳
    張國天出生於號稱「筷子村」的福州市倉山區蓋山鎮齊安村,從高中畢業後就進了筷子廠學習工藝製作,到如今,他已在筷子行業打拼四十餘年。張國天展示武術筷。 鄭江洛 攝   在張國天的記憶中,在上世紀末期,福州有許多筷子廠,漆箸作坊遍布鄉村。「當年,筷子支撐著福州經濟的發展。」
  • 以文化築巢 引清風徐來
    作者:陳雪松  湖北省荊州市沙市區紀委監委在全面從嚴治黨的大格局下,以陣地建設為基礎,以廉政文化為媒介,著力構思黨風廉政建設宣教工作新布局,力促廉政清風吹入「尋常百姓家」。
  • 筷子蘊含的文化,一個人的文化素質也體現在上面
    飲食文化無疑是中國千年傳承下來的重要文化之一,作為飲食中使用的筷子,也中國飲食文化上的重要標誌之一。筷子發源於中國,後流傳至周邊國家,成為多數人常用的餐具之一。早在幾千年中國人就有使用筷子的習慣,先秦時期,筷子被稱呼為梜,後又被稱為「箸」。明朝開始,正式稱呼為筷子。據記載是因為江南地方的人認為筷子的稱法「箸」與「住」發音一樣,而江邊行船之人不喜歡「停住」,故而取反意為「快」,筷子大多使用竹子製成,因而形成現在「筷子」的叫法。
  • 謙祥益文苑下周六恢復演出
    連日來,津門劇場陸續復工復業,記者獲悉,謙祥益文苑將於8月1日恢復演出。謙祥益文苑於2018年8月從百年老街「估衣街」搬進了天津陸家嘴商業中心,試水傳統曲藝小劇場進駐現代化商業綜合體。耳目一新的整體裝潢、地鐵上蓋的優越交通條件、服飾餐飲的聚集效應,讓傳統相聲茶館煥發出新的生機。
  • 小物件·大文化|筷子的使用禁忌,你中槍了嗎?
    小物件·大文化」筷子篇宋代朱熹的《童蒙須知》中說,「凡飲食,舉匙必置箸,舉箸必置匙,食已,則置匙箸於案。」筷子的使用,讓人們告別了用手抓食的野蠻時代,是一種餐桌文明的象徵。幼時屋外若有人行乞,見家中長輩端出飯食的同時,一定會遞上一雙筷子,這是中國人骨子裡關於平等的悲憫和不失尊重的同情。在老百姓的生活中,筷子是一座情感的橋梁。父親在女兒出嫁的時候,用紅頭繩拴住一雙紅筷子,遞給女兒,意指「要像筷子一樣成雙作對,夫妻和睦。」
  • 古代筷子文化:小小兩根筷子,何以成為文明的載體?
    中國人在漫長的文明歷程之中,發明了筷子這一飲食工具,而時至今日,筷子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代表。 在中國,筷子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工具,更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中國人使用筷子有很多的講究和禮俗,體現了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
  • 品讀筷子背後的文化意蘊
    【現象】今天,世界上每5個人中,就有一個人用筷子進餐。筷子不僅是一種取食工具,也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最近出版的《筷子:飲食與文化》一書中,歷史學者王晴佳聚焦「筷子文化圈」,讓筷子成為歷史研究的主題。該書通過將飲食文化置於中國、韓國、日本等國的東亞文化傳統之中進行考察,發掘了筷子在文化傳統的形成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讀來引人入勝。【點評】對中國人來說,筷子屬於尋常日用之物,但對歷史學者來說,可以從一根筷子中窺見一段歷史。「垂垂水線白封青,一箸能生兩眼明。」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是詩詞書畫,也在一飲一啄、一杯一箸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