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5 17:43 |湖州市應急管理局
筷子中的文化
筷子中的文化
在我國,人們很早就形成了用筷子吃飯的習慣,這已成為華夏五千年文明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考古發現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人們開始狩獵,他們會用木棍來翻動肉類,使其受熱均勻,這些木棍似乎可視作筷子的雛形。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了最古老的筷子——骨筷,後來在很多地方又發掘了金、銀、象牙、竹、木等質地的筷子。因為筷子大多是用竹子、木頭做的,因此,人們最早將筷子叫做「箸」。
別小看這小小的筷子,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元素卻不可小覷。筷子可以入謎。如:「姐妹倆人一樣長,廚房進出總成雙,酸甜苦辣千般味,總是她們先來嘗。」筷子可以入畫。甘肅敦煌437窟唐代《宴飲圖》壁畫,繪有男女九人圍在一張長桌前準備進食的場面,每人面前都擺著匕和箸,可見這兩樣食具都是正式宴飲場合不可缺少的。筷子可以入史。二十四史《魏書》裡就有一則筷子謎語:「眠則俱眠,起則俱起,貪如豺狼,贓不入己。」詠筷謎語編入正史,也許就是要人們不要小看了筷子。
我國是文明禮儀之邦。如何使用筷子,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密碼,也是文明素質的體現。自小長輩們就告訴我們,使用筷子是有禁忌的,比如,忌諱筷子插在飯菜上,筷子上還粘著東西時不能夾別的菜,同一道菜不能連夾三次以上,等等。現代人還把文明使用筷子編入了「禮儀新三字經」,諸如「手中筷,別指人,勿敲桌,別擊碗」,說的都是使用筷子時的禁忌。不可小瞧了這些禁忌,它反映的是一個人的修養和素質。《荀子·修身篇》說:「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禮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當今,人們除繼續保留筷子的實用功能外,還充分發掘筷子的文化內涵,延伸它的精神品格。筷子所蘊含的寧折不彎、合作共事、潔身自愛、情感專一等美德,還真有君子之德、仁者之風,不愧「生平忠信真堪範」,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行筆至此,筆者還想起了「象箸玉杯」的故事。商紂王從使用象牙筷子開始,引發了一系列的「蝴蝶效應」,一步步走向荒淫無道,最終亡國。後人總結說,「聖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故見象箸而恐,知天下不足也。」奢靡之始,危亡之漸。一雙小小的象牙筷子,竟然預示著腐敗之兆,導致亡國之禍,教訓何其深刻!
講了一個沉重的故事,還是回到筷子帶給我們的快樂上吧。筷子的神奇和有趣,令許多外國政要興趣盎然。1986年英國女王訪問中國,英國《每日電訊報》刊出一幅大照片,顯示在國宴中英國女王使用筷子的情景。《太陽報》更以一篇「女王用筷子夾龍眼」為題,風趣地報導了女王出席國宴的盛況。當電視臺播出女王使用筷子的鏡頭時,英國觀眾興趣之高漲,前所少見。一時間,外國人掀起了一股學用筷子的熱潮,許多人還以此為時尚和榮耀。和而不同,交流互鑑,正是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徵。在中國日益走向世界、世界日益需要中國的時代大潮中,筷子這個小精靈還會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呢!
還記得《舌尖上的中國》裡,母親手裡那一雙蘸滿溫情的筷子嗎?老人用筷子蘸上醬油點進嬰兒嘴中,人生滋味從筷尖開始;爸爸抓住兒子夾菜的筷子,教給其飯桌禮儀,傳承幾千年來尊老敬老的精神;除夕叫上空巢老人團圓過年,「多個人多雙筷子」的質樸語言,映照的是鄰裡守望的溫馨……一雙小小的筷子,承載著十幾億人的民族文化和情感接續。這正是「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盡在雙筷間」。(向賢彪)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16107038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