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3、i5、i7,可謂是英特爾最出色的營銷之一。數字大小代表產品定位高低,消費者選購更加清晰,也有利於品牌建設。近兩年輕薄本市場很少見到i3的身影,並且無論定位高低,一款筆記本產品總會同時推出i5版和i7版。世紀性難題由此誕生:買主流價位輕薄本到底選i5還是選i7?
選i5還是選i7?
主流價位輕薄本更容易讓人產生選擇困難,一方面是選擇主流價位的消費者數量多,另一方面是定位高端的輕薄本,i5版和i7版價格差距大,消費者更容易做出決定。所以本文僅針對主流價位輕薄本,不涉及高端產品。同時本文提到的i5和i7為英特爾同代產品,比如i5-8265U和i7-8565U、i5-8250U和i7-8550U。
如果你想在本文中看到i5、i7的實際性能差距,那麼你可能會失望。輕薄本散熱做的不好,將i7負優化成i5,這種情況是存在的。不過從輕薄本的使用場景來看,很少情況會出現極限壓力環境。而且主流價位輕薄本市場拼殺激烈,且產品趨於常規,所以在散熱模組設計方面,基本能夠釋放出處理器的能力。大家經常在評測中看到的拷機測試,對於場景使用的指導意義並不大。所以在常見場景下,i5還是i5,i7還是i7,消費者不必過於擔心這個問題。
某款14英寸輕薄本的散熱模組
那麼消費者應該從哪個角度決定選i5還是選i7呢?我給出的建議是:差價。我的邏輯是這樣的:相對較為激烈的競爭環境,讓主流價位輕薄本價格相對集中,這意味著同配置下產品價格也是接近的。理論層面,要想實現最合理的競爭,同等級、不同品牌、同配置輕薄本價格應該一致。但現實不是這樣,有時候廠商為了突出某個配置,會故意拉低其售價,這時候被拉低售價的產品值得選購。差價方法就是判斷哪款售價拉低了。
該方法有一個使用前提條件,那就是用戶已經決定購買某款產品,只是糾結購買這款產品的i5版還是i7版,不適合多款產品對比。
我選取了幾款一線品牌、主流價位輕薄本,對比其i5-8265U版與i7-8565U版(其餘硬體規格一致,8GB、256GB、MX150)發現,絕大部分i5版與i7版的差價為700元。我相信700元並不是偶然,這可能很接近i5與i7的差價。為此我專門查了i5-8265U和i7-8565U的價格,其中i5-8265U為297美元,i7-8565U為409美元,兩者差價112美元,約合人民幣751元。
i5-8265U和i7-8565U的價格
英特爾賣給OEM廠商的價格可能會低,但差價應該不會變化太大。所以一款主流價位輕薄本,i5版與i7版差價的標準應該是700-800元,如果i5版與i7版差價超過800元,那麼說明廠商故意拉低了i5版的售價(或抬高i7版售價),此時適合選購i5版;如果兩者差價在700元以內,說明廠商故意拉低i7版的售價(或抬高i5版售價),此時適合選購i7版;如果差價正好在700-800元之間,說明廠商比較佛系,個人建議購買i5版。
我再次強調,差價方法僅適合已經確定購買某款產品的情況,不適合多款產品對比,這是差價方法的局限性。
我之所以在這個時間點提出差價方法,是因為四月份將會有大批新品上市,而且老型號也可能會出現促銷情況,此時選購輕薄本比較合適。如果你已經看中了某款產品,那麼差價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i5、i7選擇困難症;如果你有幾個備選名單,最好先別糾結i5還是i7,屏幕素質、顯卡、接口的重要性要更高一些。
寫到這裡我有了更痛的領悟:富人眼裡只有買和不買,窮人才糾結i5還是i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