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七種武器,這本書是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早期的一本心理學讀物,它通俗、自然,能夠讓沒有任何心理學基礎的人也能讀懂,而揭示的道理又發人深省,可謂深入簡出。書中介紹的七種心理武器,是人們通常認為不好的情緒,比如憤怒、內疚等等,可是,該書卻讓人重新認識這些所謂的負面情緒,看到他們的巨大價值。
該書的自述簡單介紹了作者走上心理這條路的始末,洋溢著投身於熱愛的事業的幸福,「人這一輩子,最難的事情之一就是做一份自己熱愛的職業。我算是幸運,找到了心理學,現在深信,這就是我要做的事。這樣寫的時候,還能感受到自己內心的一點使命感。」自序的開頭,開門見山,結尾「雖然做國際新聞的感覺不錯,但回到自己理想的道路上的感受更好!感謝這個專欄,它可以讓我無比投入地工作,並享受工作。」以熱愛開始,以熱愛結束,如果人的一生真的可以這樣,那該是多麼幸運和幸福的事情。
該書的自序,標題是《擁抱「靈魂的黑夜」》,文章一開頭就講自己研究生二年級的時候,陷入了嚴重的抑鬱狀態,抑鬱的原因是失戀,抑鬱的後果也很嚴重,兩年後,作者走出了抑鬱,多年後,作者感謝這段經歷。首先,讀者會被作者的勇敢和坦誠所打動,因為對於諱疾忌醫的中國人而言,是羞於承認自己得病的,尤其是心理疾病在大眾眼裡就等於精神病,對於十年前的中國而言,稱得上是驚世駭俗。
更加驚人的觀點是,抑鬱不需要戰勝,而要去接受乃至擁抱,抑鬱的反面不是快樂,也不是刻意追求快樂,那是走向「反相」,由「反相」組成的人生便是虛妄。因此,作者引用西方哲人的話不必牴觸「靈魂的黑夜」,反而要擁抱它。作者接下來說,如果你也有被負面的情緒體驗困擾的問題,鄭重建議你買一本我的書,順便告訴你,你賣我一本書,我就可以賺約兩元錢。相信讀者會被作者的真誠所打動,因為一方面中國人視心理疾病為洪水猛獸,也認為抑鬱、焦慮、內疚等都是不好的情緒,另一方面也不太好意思大方承認,我要從你這裡賺錢,並且告訴你我可以賺多少錢。一方面這本書能夠解決我的困擾,另一方面作者只能賺大約2元錢,兩相比較,似乎自己的付出不值一提,而自己的收穫缺較為豐厚。所以,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推銷。
在進行了一定的心理建設後,讀者首先感受到了深深的接納「壞習慣不是你的敵人」,因為每個人都會有一些壞習慣,比如晚睡,比如抽菸,比如玩遊戲上癮,等等,而且作者的導讀引用的是著名的童話《小王子》的一個情節,用巧妙的隱喻來降低對讀者的心理衝擊。
這個情節講的是小王子遇到一個酒鬼,酒鬼因為羞愧喝酒,而用喝酒來忘卻羞愧。聽起來,是不是很好笑?可實際上,人類往往做著這樣自欺欺人的事情,因為不接受自己的壞習慣而努力想要擺脫它,可實際上,越抗拒越持續,力量往往在對抗中消耗殆盡,不僅如此,還會因此而增加罪惡感,在自責中度日。作者告訴我們,我們的惡習一定曾讓我們獲益,「某一方式讓自己在過去得到了很多好處,自己現在會無意識地去習慣運用它。這是一種特殊的刻舟求劍。」就拿著名的巴普洛夫的實驗來講,狗狗會因為食物的獎勵而對鈴聲形成正向的條件反射,會因為電擊又對鈴聲形成負向的條件反射。
所以,人會依據過去的經驗而形成自己的信條,這些信條讓人產生自動化反應。此外,惡習的好處是立刻滿足願望,無論是刷朋友圈,還是玩遊戲,抑或吃瓜子,都是即時反饋,這會讓人感到愉悅,從而繼續相應的行為,形成強化。如果父母從小培養孩子延遲滿足的習慣,長大以後就會有更多的自控力。
惡習的對立面是自控,很多人發誓要改變惡習,而這也成了精明的商家賺錢的噱頭,比如打卡制,比如會員無限量,比如早鳥課堂等等,但事實上,很多人往往堅持不了多久就放棄了,於是,減肥的面臨激烈的反彈,戒菸的變得吸得更兇,戒除網癮的也會反覆復吸,晨練的也開始賴床,尤其是天氣稍微有些變化的時候。
每個惡習都對應著一個次人格,反映著我們的深層需要,所以,只有正視這個需要,理解它,接受它,才能真正把它整合進自己的人格,並從中汲取力量。作者指出,真正能自控的人是內心和諧的人,他們將自己內心的每一部分需求都當作朋友來看待,這樣每一部分都不會搗亂。這樣的人不是試圖壓制或控制一些缺點,而是從中找到正面的信息。如果無視自己的心理需要,而是用成功學的方法來激勵自己,則只會壓抑自己的次人格,而每一次壓抑都會為日後的爆發埋下隱患。
那麼,做了決定卻遲遲不去執行,或者執行了一段時間就放棄,是因為什麼?沒有找到使命感。外部動力無法讓一個人改變,就像媽媽的嘮叨無法讓孩子不再拖延一樣,只有他內心有一個強烈的聲音,他才會真正自律。
聯想到我參加一個心理課程的體驗環節,我們班有一個大哥非常胖,可是大家需要齊心協力把所有人從羽毛球網的一側運送到另一側,並且要從特製的特別窄小的一個長方形的孔中穿過去,一旦觸網,就前功盡棄,所有人必須重新來過。胖大哥為了讓自己的肥肉不觸碰到網,狠狠地在自己的肚子上纏滿了膠帶,儘管如此,在大家汗流浹背的接力中,依然敗下陣來。大家的表情因為吃力而痛苦,但沒有一個人抱怨或者放棄。大哥深受觸動,主動開始了減肥,很快體重就降了下來,讓他的夫人大為震驚,這就是內在動力的效力。
學會和次人格對話,又找到了改變習慣的使命,是不是就夠了?遠遠不夠。要去行動。書中列出了策略,一是從最容易的事情開始,二是每天必須做一件事情,三是每天必須不做一件事情,四是不要積累太多的未完成事件,五有決定勝過沒決定。有了正強化,並且簡單易行容易堅持,習慣成自然,最後人就會變成他想要的樣子,這大概就是「優秀是一種習慣」的注釋吧。
第二章是帶著心理問題去積極生活。我們每個人都有無數方法去逃避痛苦,但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有一種,直面痛苦。所以,痛苦也好,心理問題也好,他都是一個信號,提醒我們有問題發生了,需要面對和處理。而且,有了心理問題,不代表自己就無可救藥,或者就變成全世界最悲慘的人,「心靈註定要在創傷中前行」,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痛苦,就是希望不要有痛苦,所以,生活就像升級打怪,心靈成長的意義並不在於可以讓生命中沒有痛苦,而是當問題來臨,可以有勇氣有智慧面對痛苦,化解困境。
書中還指出了常人常見的幾個誤區,比如「我是天底下最不幸的」,這其實也是一種自戀,以為自己的經歷特別獨特,問題特別大,所以就有理由自怨自艾,自我封閉,在問題裡沉溺,可實際上,萬物皆有裂縫,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千瘡百孔反而意味著能得到更多的陽光,更有機會生發智慧。對於這種心態的對治,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看到同類,這也是團體輔導之所以比一對一諮詢見效快的原因,因為看到別人也有很多問題,自己的病就好了一半 ;再一個誤區比如「痛苦都是因為現在」,其實很多人的一些體驗比如懼怕比如憤怒,是建立在自己有限的人生體驗上,因為限制性的信念引發的。所以,不敢談戀愛的女生可能是因為早年有分離創傷,扼殺孩子夢想的父母可能是因為自己早年曾被自己的父母扼殺過夢想;第三「用一切辦法去減少痛苦」,書中舉了很多心理名家的例子,他們之所以走上心理治療的道路,是因為自己曾是個資深患者。痛苦成了他們的寶貴財富,也成就了他們,而普通人的逃避痛苦,想要減少痛苦的方法,只能讓自己更加痛苦。
舉個簡單的例子,因為覺得開發不好溝通,所以不敢當面溝通,而只是在線溝通,但因為在線溝通一方面繁複會花費較多時間,另一方面因為表情、語氣、神態等無法展現而更加容易造成誤會和隔閡,導致開發心情煩躁甚至斷然停止溝通,這更進一步加深了「開發不好溝通」的印象。
所以,直面痛苦,直面和開發當面溝通時自己不舒服的感覺,反而對方可能會因為你的懇切和熱情而應允你的要求。第五「沒有它我就一切OK」。你最在乎自己的什麼缺陷,它有沒有成為你的替罪羊?比如有的人會因為自己相貌不好而自卑,以為自己成了帥哥就會得到心儀的女孩子的歡心,但事實上,對方拒絕他並不是因為他的外貌;有的女生因為自己離異就不敢再爭取愛情,覺得對方一定會因為自己離異而嫌棄自己,可是當真的有人不計較她離異的身份和她在一起時,她依然沒有安全感。
書中介紹的七種心靈兵器,也讓人耳目一新。首先,心靈兵器的比喻,讓人把負面的情緒看成了對自己的保護,是有益處的;此外,是兵器而不是屏障,就說明它還有殺傷力,可能會被誤傷,所以常人避之唯恐不及。首先,最純的悲傷幫你告別悲慘往事。悲傷本就讓人難受和痛苦,還要最純的悲傷,這悲傷一定深沉而瀰漫,不是短期的,而是巨大的、長時間的,不是淺的,而是深的。這樣的悲傷,竟然是幫助我告別悲慘往事的,就說明它的正面價值很大。有的人因為壓抑多年,所以對於心理課堂上的哭泣心存反感,感覺太負面了,感覺好像神經病,也不喜歡被別人的悲傷穿透自己的心靈。可事實上,很多人因為課堂上的釋放積壓多年的悲傷,而能夠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走出了反向抑鬱的困境,或者通過巨大的悲傷,實現了和親人的告別,避免了內心的拉扯,甚至因此而感受到親人的祝福,得到了親人的力量。尤其是,那些當年沒有機會參加自己的至愛親朋的葬禮,而又沒機會表達悲痛的人,這是一個很好的完結,很好的告別。
第二,憤怒,你的力量之泉。中國有句話叫氣大傷身,所以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會避免讓自己憤怒,而且,很多人在氣頭上也會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所謂「衝動是魔鬼」。怎麼這本書要強調憤怒是力量之泉呢?其實,就像適度的緊張能夠讓人變得高效,適度的憤怒也會讓人有震懾力,禪宗裡的棒喝,用假裝生氣達到讓對方幡然醒悟的目的。憤怒,表達的是對別人入侵自己邊界的不滿,是對自己邊界的捍衛。如果該憤怒的時候沒有憤怒,它就會在別的地方冒出來。比如在單位挨了領導的批評,窩了一肚子火,回到家可能打小孩,或者踹家裡的狗,傷及無辜。比如小時候是家裡的乖孩子,從未反抗過,青春期也沒有叛逆過,但以後可能要叛逆得非常厲害,持續時間也非常長,因為他在用這種方式表達憤怒,宣示主權。如果不直接表達憤怒,或者沒機會表達,可能就會用行為表達,比如加了班而又沒有加班費或者調休的員工,可能會用遲到、消極怠工來表達憤怒,長期加班的人,或者經歷了一個緊張的項目之後,人可能會病倒,就是身體在表達憤怒。
第三,內疚,關係的調節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施與受的平衡,如果一個人總是付出、給予,而從不接受,會讓別人感到內疚,從而遠離他(她)。這就是為什麼,大家不喜歡和聖人、英雄交朋友,因為跟他相比,自己太卑劣,太渺小了。我們也經常會感嘆,有的人就是陳世美,當年妻子供他上學,給他房子住,給他衣服穿,還給他生孩子,孝敬公婆,團結妯娌,勤勞善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可是,這個男人竟然和他家的保姆好了,或者和一個各方面不如原配的人好了。為什麼?因為付出很多的人,就有理由以此要求對方的順從、忠誠,當對方不願意被控制而又無以為報時,就只好逃離。有的人,在遭受不公平待遇時,卻不反抗,不僅不以直報怨,還要以德報怨,或者逆來順受,追求絕對的清白感,這樣系統裡的其他人就會替他憤怒,替他反抗,承擔了不屬於自己的責任。比如父親家暴媽媽,媽媽除了在孩子面前嘆氣和哭泣,再無別的舉動,就會讓孩子的小小身體裡埋下憤怒和仇恨的種子,如果是男孩可能就會和父親對抗,有了權威衝突,如果是女孩,可能就會從此不相信愛情,拒絕婚姻。
第四,儀式,引導心靈的蛻變。這一章講的是儀式的重要性。我們常常講,生活需要儀式感,比如說情人節的鮮花蠟燭,春節的團圓飯之類,可我們常常不知道為什麼,該書強調的是人生發生轉變需要有一個外在的儀式,來提醒甚至引導心靈的蛻變。比如盛大的婚禮,會提醒男人已經成為丈夫,要開始承擔家庭的責任,而且他的婚姻是在親友的見證和祝福下舉行的,所以,婚後他有爭吵也不會輕易放棄婚姻,可是如果沒有舉行婚禮只是簡單領證的人,就容易把婚姻等同於一紙證書。相比結婚,其實離婚也需要一個儀式,跟自己過往的情感生活做個告別,可能恰恰是因為少了這個步驟,所以才讓不少人離婚後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真正走出前一段婚姻的陰霾,甚至有的終生無法再婚,就是因為心靈沒有告別,就像段子裡說的,離婚後也不談戀愛,好像在給前任守寡。
第五,恐懼,揭示生命的真諦。我們常常忽略了恐懼的意義,其實它是在提醒我們危險,提醒我們什麼是重要的。比如怕黑的女人,可能需要意識到親密關係的質量需要加強,比如走在路上差點被車撞的後怕,在提醒我們珍愛生命。
記得有一次,和一個剛認識的同事一起爬山,因為是淡季而且是工作日,所以人煙稀少,我突然有一種強烈的恐懼,就是如果他非禮我怎麼辦,如果我葬身山崖怎麼辦?我就刻意和他保持距離,過了一會,前面傳來了有人說話的聲音,我瞬間感覺安心了。現在回想起來,跟不熟悉的、對自己有好感的中年男人單獨爬山,確實是個非常冒險的事情,因為犯罪就在一瞬之間就可以發生,而我可能根本來不及反應。恐懼,也可能讓自戀自大的我們,生出敬畏之心。比如,一些工作狂人會在突如其來的病情面前,感受到恐慌,從而開始看重親情、看重健康,這些生命中重要的事物。還有一些宅男宅女,會在家裡宅了一段時間後必須出去透透氣,要去熱鬧的菜市場、街道、商場,感受一下人氣,就是因為關係會給我們帶來安全感。關係至少給了我們兩次生命,一次是父母對我們的生養,一次是愛情,所以,想要讓自己的恐懼變少,驅散黑暗,也許和父母良好的關係,和愛人的親密關係,是陽光。恐懼也提醒我們,無法一個人得到圓滿,即使你功成名就,即使你志得意滿,即使你年輕貌美。
第六,關係,我們心靈的鏡子。好的心理醫生是一面乾淨、平滑的鏡子,他能夠照出來訪者內心的關係,即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的關係,讓對方得以理解自己,心理醫生不加評判,用愛和包容,引導來訪者走向好的轉變。
蘇東坡和佛印的故事膾炙人口,蘇東坡看佛印是一堆屎,佛印看蘇東坡是一尊佛,蘇東坡沾沾自喜,卻被妹妹一句話點醒,你心裡有什麼,就會看到什麼。所以,來訪者和心理諮詢師的關係,恰恰就是來訪者內在小孩和內在父母的關係,來訪者對心理諮詢師投射的種種形象,和心理諮詢師都沒有多大關係,生活中,我們同情弱者,是因為自認為也是個弱者,我們厭惡虛偽,是因為我們無法接受自己身上虛偽的部分。當我們對某個人愛恨交織,往往可能是把自己對父母的感情投射到了對方身上。
除了心理醫生,我們不能指望別人為我們的情緒負責,那樣的話,就是把成長的責任放到了別人身上,而且,鑑於很多人都有玩「刻舟求劍」遊戲的模式,重要的親密關係,是療愈我們的最佳方式,遇到一個真心愛自己的人,是生命中最有價值的事,不過,要實現這個願望,必須要把成長的責任放在自己身上。對方是自己的潛意識,對方會是很好的鏡子能夠照出自己的樣子,也是我們據此成長的最佳契機。
作者提出一個聽起來特別石破天驚的觀點,愛不是為了幸福和快樂,愛首先是為了強迫性重複。假如你和某個異性能完美再現你的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的關係,那麼你一定會強烈地迷戀上這個異性。迷戀他,是為了修正你內心的關係模式,是為了彌補你童年時的一些痛苦。曾經我交往了一個男朋友,當我質問他為什麼在情人節這天向我的閨蜜發出添加好友邀請時,他非常激動,連聲表示他沒有這麼做,還舉出了童年時父親冤枉他偷了鄰居小朋友的錢的事情。可惜,我當時深深地陷在對他的懷疑中,沒有成為很好的鏡子,也沒有包容他,否則將是一次不錯的療愈機會。
第七,接受,帶你走向自由之路。什麼是自由?很多人會覺得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隨心所欲就是自由,可是,如果拿這個標準來衡量,不僅這個世界上沒有人達到這個標準,大家都是失敗者,而且這種自由是對心靈的禁錮。
比如,有的人頻繁更換性伴侶,但從未體會到真愛,有的人隨意切斷關係,但內心卻一直在備受煎熬,有的人遇到重大問題不去面對,卻嘻嘻哈哈,最後卻發現自己是反向抑鬱……書中指出,只有接受已經發生的事實,承認它不可改變,才能結束這個事實對自己心靈的羈絆,獲得人格的自由。
一個人的人格就是過去所有人生體驗的總和,否認自己經歷的任何事情,就是在否認自己人格的一部分,而這會導致或輕或重的人格分裂。被否認的部分,並未消失,只是被壓抑進潛意識,但它仍然會發揮作用,可怕的是,意識對他一無所知,於是失去了對它的控制能力。
一個人如果常常失去控制,是因為有太多事情壓抑進了潛意識。還有一種是否認,比如認為過去一些事情不應該發生,有些人不應該那樣對待自己,可是,這只會讓自己在不好的事情裡越陷越深。只有接受,能讓我們從這些事情中得到解放,擺脫他們對自己心靈的影響,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身上,深深地懂得,自己才是自己問題的答案,由此,我們開始改變自己,也將獲得更大的自由。
接受哪些事實呢?接受過去,接受父母,接受恐懼,接受內疚,接受恐懼,接受當下,接受悲傷,接受關係。我們總有改造父母的衝動,於是才會找一個和異性父母很像的異性去結合,繼續完成改造計劃,當親人離世,我們總有不願接受的衝動,我們否認事實,我們覺得他還活在人世間,我們拒絕悲傷,也就無法和他真正告別;
我們不願承認自己的弱小,所以我們抗拒恐懼,想要戰勝恐懼,於是有著虛假的自大,可是,隨便一點風波就會讓自己潰不成軍,只有我們願意聽懂恐懼的提示,向關係順從,與另一半建立深深的情感關係,我們的恐懼才不會那麼強烈;
接受內疚,讓我們允許自己接受別人的付出和給予,實現施受的平衡。有個心理學家說,拒絕某一種情感的人,勢必會拒絕所有的情感,所以,那些活在好人角色裡的人,總是會讓人有距離感。接受憤怒,其實是在接受憤怒傳遞的信號,有人對你侵犯的太厲害了。當你不接受自己的憤怒,不表達自己的憤怒,對方就會不知道你的邊界而得寸進尺,直到你某一天突然爆發,那個時候,可能造成的就是關係的中斷並且難以修復。
每一次磨難都是生命的財富,這一章把磨難比喻成催化劑,它可以激活和開啟我們自身因為種種原因而關閉的部分。比如暴力的遺傳,比如扼殺願望的接力,很多糟糕的家庭,都有種種毀滅性的循環,但是如果我們據此抱怨我們的祖先或父母,這個歷史的傳承並不會因此而消失,不僅如此,當你抱怨的時候,你也必定會是這個惡性循環的參與者。所以,唯有從自己開始,主動從中學習經驗和教訓,並最大限度地利用,才可以打破這個魔咒。
「陰影和光明一樣,都是我們的生命,如果逃避,我們就損失了一部分自我和力量。如果面對並整合陰影,陰影就會變成我們的人生財富。」所以,生活是我們的老師,痛苦尤其是我們的老師。如何化解童年的磨難,重做自己的父母。弗蘭克的治療方法是在工作坊中,讓當事人扮演父母的角色,和內心的小孩溝通,以化解被傷害感。在我看來,首先情景再現,然後再重新演繹,才能起到療愈的作用,因為,情景再現能夠讓創傷浮現,重新演繹能夠建立新的信念,從而實現劇本的改寫,實現了能量的轉化。
關上車窗,關上心房,講述的是一個女性,在和男友外出度假前,突然幾次感到自己的車沒安頓好的情形,其實就是潛意識覺得不安全。所以,這一章要表達的就是要傾聽內心的聲音,相信自己的感覺,如果總是無視自己內心的感覺,或者否認、不相信自己的感覺,可能會造成分裂。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書中有一章專門提到警惕愛情的七個教條,這七個教條,成了很多人尤其是女性的愛情指南,但其實害人不淺,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大部分人的愛情還是處於滿足需要的階段,我們常說無欲則剛,可是有各種童年時父母沒有滿足的需要希望對方來滿足,本身就是無法實現的,而建立在滿足需要之上的種種信念,就更加錯得離譜但不易察覺。
比如,一個人越愛我,會對我越好。每個人的童年或多或少都有缺愛的感受,可是,隨之形成的信念卻不同,比如有的人會因此而心懷仇恨伺機報復,有的人會嫉妒,有的人會控制會佔有。如果一個人的內心恨越多,那麼他越愛一個人,他就越是那個人的地域。我們會看到新聞說,某人因為失戀洩憤而殺害女友,有人因為追求不成就給對方潑硫酸,有人因為對方不答應自己的求愛不惜以死相逼等等。所以,一個人越愛我,會對我越好,前提是這個人的內心是健康的,他的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的關係是基本和諧的。
比如,越忘我的愛越珍貴,可實際上,追求的時候越忘我,得到以後就越忘你。為什麼呢?作者的說法是,愛上一個人,是因為把對方看成了理想自我,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差距越大,就越容易產生迷戀性的愛,可是,他越迷戀愛人,他就越看不見愛人的真實存在,他看見的,其實是他投射到對方身上的理想自我,也就是說,他愛的是自己,並不是你,一旦得到了愛人,他就會發現愛人並不是他的理想自我,而是自己,這個時候,他就會棄之如草芥。如果一個女子內心缺乏自愛,很容易被對方猛烈的攻勢折服,也很容易在對方狂熱的追求中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比如,年齡越大,越懂得關愛。這就好比說,年齡越大,越有智慧,越德高望重一樣,完全不成立。君不見,社會上有很多脾氣暴躁的老人,他們只不過是壞人變老了而已。如果一個人不懂得自我反省,年齡越大,越願意擺老資格、端架子,甚至越厚顏無恥。童年與家人關係和諧的人,戀愛時較容易和諧,童年與家人關係衝突的人,戀愛也不容易和諧。
比如,對朋友好,對我會更好,不見得,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秉持這樣理念的人大有人在,畢竟,在朋友面前會刻意保持客氣和距離,在家人面前會肆無忌憚更加真實;比如,他說我不行,那一定是他行,不一定,有的人就喜歡通過貶低女人打擊對方的自信來滿足自己可憐的自尊心;比如受過傷,會更懂得珍惜,在一段關係裡,如果不願面對自己的問題,承擔自己的責任,那他永遠是個受害者,永遠可以用受傷來博取同情,而不是珍惜對方;有付出,一定有回報。這個觀點的謬誤在於,他把愛情比喻成幹體力活,可實際上,感情是無法用力的,因為它強調的是雙方的心理感受,強調的是體驗,而不是你付出,對方就一定樂於接受,你付出越多,對方就越開心,事實上,我們前面已經分析過,當你一味付出不求回報,對方會因為內疚而遠離你。
此外,好好活著是最好的懷念,講的是如何面對親人的離世;向創可貼式的愛說不,講的是不要把愛情當成療愈情傷的工具,或者作為填補生活的調味劑,這樣對對方不公平。她們為何做第三者,剖析了第三者尤其是主動做第三者的心理原因,是源於童年時形成的對異性父母以及同性兄弟姐妹的競爭,他們的樂趣在於打敗對方,但並不享受將三角關係變成二人世界,因為潛意識裡有罪惡感,無法取而代之。
越懂黑暗,越相信光明,是作者和網友的互動實錄,通過回答網友問題,傳遞了理解——接受——改變的心理自助法則。為什麼說越懂黑暗,越相信光明呢,我的理解,就是在黑暗中,才知道光明的可貴,也只有從黑暗中提取的光明,才是真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