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通過對馬來西亞的農民反抗的日常形式——偷懶、裝糊塗、開小差、假裝順從、偷盜、裝傻賣呆、誹謗、縱火、暗中破壞等的探究,揭示出農民與榨取他們的勞動、食物、稅收、租金和利益者之間的持續不斷的鬥爭的社會學根源。作者認為,農民利用心照不宣的理解和非正式的網絡,以低姿態的反抗技術進行自衛性的消耗戰,用堅定強韌的努力對抗無法抗拒的不平等,以避免公開反抗的集體風險。
《弱者的武器》讀後感
申思圓 社會學1702
最初看到這本書名的時候我心中十分好奇:什麼是弱者的武器?我心中首先冒出來的想法就是女人的眼淚或者是孩童的天真?然而在搜了這本書的簡介之後,得知這本書的描寫對象也就是書中的弱者指的是馬來西亞的農民,而他們的武器則是農民反抗的日常形式——偷懶、裝糊塗、開小差、假裝順從、偷盜、裝傻賣呆、誹謗、縱火、暗中破壞等,並非是我們熟知或在歷史中有名的農民叛亂或者革命。這也足以成為武器嗎?我在心中產生了疑問。
書中有一個結論是:農民在政治上註定是艱辛的,除非他們被外來的人去組織。在歷史記錄中農民常常不是以行動者而出現,而是或多或少地作為徵召、稅收、土地所有和糧食生產的統計數字而默默無聞地存在。但是農民真的會如羔羊一般任人「宰割」嗎?處於劣勢地位的農民真的不會反抗嗎?答案是會的。從一個不受歡迎的政府規劃或項目帶來的高收益可以被農民的消極反抗消失殆盡的現象可以窺見,農民不是沒有反抗的。
農民的反抗是體現在他們日常生活中的,反抗對象是那些試圖從他們身上榨取勞動、食物、稅收、租金和利益的人,這樣的鬥爭平淡無奇卻持續不斷,避開了公開集體反抗的風險。同時這樣的鬥爭農民之間不需要相互商量溝通,他們在這個問題上是心照不宣的,是一種「個體的自助形式」。這是他們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所作的的大多數努力。作者將農民的這種反抗形式形容為大範圍的遊擊式的自衛性的消耗戰。農民分散在農村中,自然也沒有正式的組織。在當局下達新的稅收方式、發展政策或發布新的新法律時,他們很少會去冒險與當局對抗,農民更傾向於用偷懶、欺騙、不合作的手段去一步步蠶食這種政策,讓當局的政策漸漸地在當地無立足之地。他們並不直接侵佔土地而是一點點去擠佔,在面對地主的壓榨時,並不會公開與地主叫板,而是選擇開小差、佔小便宜、小偷小摸。誠然,農民不使用這些手段的後果往往是大規模鋌而走險的反叛。書中把農民的這種抗爭比喻為成千上萬的珊瑚蟲形成的珊瑚礁,大量的農民抗爭形成了特有的政治和經濟的暗礁,而國家的航船在這些暗礁上擱淺時,通常不會將這些微不足道的行為當作造成失事的可能。這樣無聲的匿名的農民行動是具有顛覆性的。這也是本書作者前往馬來西亞的塞卡達村進行為期兩年考察的原因。這個村子是一個典型的水稻村,也不可避免地經歷了以雙耕為主要內容的革命和大型聯合收割機的引入。在這個村子的鬥爭不僅僅是為了土地糧食等物質利益的爭鬥,還是對於佔有象徵符號的爭鬥。農民的這些鬥爭並非放在舞臺上,而是局限在村莊生活舞臺的後臺,使用著並不光彩的手段,包括誹謗、人身攻擊、無聲的蔑視等等。村子裡所有階級需要有一個共同的世界觀,有關於什麼是越軌、什麼是可恥和無禮的共同標準,那麼農民的流言蜚語和人身攻擊才是有意義的,才足夠成為武器。爭論的不是價值觀自身,而是這些價值觀適用的現實,我認為這是一種輿論約束,不論是對於富人還是窮人。富人因為這些放慢了資本主義的腳步,窮人利用這些抗拒他們所遭受的經濟和儀式上的邊緣化,保留最低限度的文化尊嚴。
農民的日常反抗形式關注直接的實際的物質獲取,它不同於其他的反抗形式,它通常是隱蔽的,不承認有公開的和象徵性的目標。可以想到,公開的對抗都比日常的對抗更容易導致迅速而殘酷的鎮壓。日常的反抗儘管普遍,但由於它從不冒險挑戰等級制度和權力因此更加安全。在南北戰爭前南方反抗農奴制的歷史中,農奴大多數都是行動拖沓、虛假遵從、小偷小摸、假裝無知等等,連反抗都算不上。他們從不對奴隸制進行公開的質疑,但是他們的行為是秘而不宣的、粗野的,要說成果可能要比那些歷史中記載的短暫的武裝起義還要豐碩。農奴也意識到公開順從要比反抗更能獲得成功。當資本家以計件工資取代計時工資時,試圖限制工人拖沓磨洋工時,工人也不再以降低工作速度來反抗,取而代之的是產品的缺斤短兩、質量下乘。
即便農民進行抗爭的形式隱匿低姿態的,但並不代表他們是消極的。農民忍氣吞聲時,他們在舞臺上的行為表現為謹小慎微,而農民的暴動是他們憤怒的一種本能反應。這裡的遵從和愚鈍只是農民採取的一種姿態和策略,是一種十分必要的策略,並非消極被動的態度。一旦進入了舞臺背後,農民仿佛是獲得了言論自由。那些精英所宣傳的社會秩序觀並沒有完全地以一種積極的方式被農民階級所接受,這從農民幕後的評論和交談、農民口中所傳的笑話、語言就可以看出。在他們的群體中存在著與權力抗衡的下層階級的亞文化。階級產生是因為在決定性的生產關係中,人們認識到對抗性利益的存在從而以階級的方式去鬥爭、思考和評價。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亞文化,更加強化了階級的分化。
我們應該尊重並理解這種弱者的武器,它是一種持久性的博弈力量,蘊含著自我保存的韌性和努力,以及對不平等的抗爭,它一直試圖防止最壞的結局和達到較好的結果。
如今流行著很多扭曲的價值觀, 比如:「女權主義」要求的不是男女平權,而是女性凌駕於男性之上;「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等利己主 義;青少年一味追求網絡流量與知名 度而忽略自身的學習與充實;多數派 實行暴政,少數派便失去了發言權力; 會為自然災害受難者祈福的人們卻又 勸輕生者跳樓;情歌的泛濫,愛情的 貶值,人們對愛情不理智的期待;對 藝人主持人的追捧,對科學家的忽視, 在名人們往生後人們的跟風發帖悼念; 符合大多數的「正義」,在葉門當中處決性侵害兒童的犯人時群眾的歡呼, 他們除了為正義得到伸張以外還在為 什麼而歡呼呢?參加選秀的兒童被化 為醜惡的成人模樣……這些行為似乎 要將所有的善惡美醜顛覆,這是人們 的暴行,對於人類未來的暴行,人們 正在孜孜不倦地毀滅著自己的未來。 在這光怪陸離且歌舞昇平的社會中, 人們正在高聲歌唱著自己的無知無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