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大學生群體,表彰強者,扶助弱者

2020-08-09 強哥說大學生現狀

當前,大學擴招、大學生參軍、公務員招考、大學生就業已成為熱門話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說到底,這些話題的主體都指向大學生。大家廣泛關注大學生,說明大學生不再是鳳毛麟角,而是越來越多,已形成一個較為龐大的群體。

人們對大學生充滿讚美和崇拜 : 他們在天堂般的高校裡學習和生活;他們畢業後從事體面的工作,拿著高額的工資,過著富足的生活;他們開拓進取,推動科技發展,得到國家的表彰等等。

當然,這只是現象的光鮮表面。實際上,一些農村的大學生因家庭貧困,在學校邊打工邊讀書,生活艱難;一些在校大學生因迷戀網路遊戲、不思進取等荒廢學業;一些畢業後的大學生因找不到工作,成為&34;或者流浪社會。隨著大學生群體的增大,這些現象可能會越來越多。

所以,我們在羨慕大學生的&34;弱者"。對於貧困大學生,我們可以伸出援手;對於不思進取的在校大學生,我們可以勸導、指引他們回歸學業,儘快迷途知返;對於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我們不能冷嘲熱諷,應該鼓勵他們腳踏實地地生活,儘可能給他們提供就業機會。

大學生有知識,有文化,是時代的佼佼者。全社會應該關注大學生群體,表彰強者,扶助弱者,讓他們迅速成為時代進步的引領者。

相關焦點

  • 考上清華的貧困學生工地搬磚:他是強者不是弱者
    其中詳細介紹了國家以及北大對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政策,學校擁有健全完善的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請有需要的同學關註上述材料。」不溫不火之間,打消了社會的疑慮。實際上,除了大學裡的資助體系,地方上還有生源地貸款,甚至有些學校的資助已經細化到了交通費用的補助,銀行卡隨通知書寄到,通過審核就可以打到帳上。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現在只要是正規大學,無論如何,學費與溫飽,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 欺軟怕硬的馬太效應,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馬太效應的核心表達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大家想想是不是這麼回事,他廣泛的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等各個領域,從社會角度來講,富人越富,窮人越窮,反應的是社會貧富差距、兩極分化。富人他有各種掙錢的渠道,錢生錢,他會越來越富,不會輕易的垮掉,而窮人沒有掙錢的渠道、不懂掙錢的方法,他只能維持現有的生活水平,一旦遇到天災人禍,生活會更慘。
  • 弱者索取,強者給予
    弱者索取,強者給予俗話說:「家醜不可外揚」。朋友這幾天卻和我說起了她的「家醜」:姑媽經濟狀況不好,爺爺在的時候,爺爺隔三岔五的常常給她經濟上的支持。爺爺走了以後,姑媽還是經常回娘家要錢。弱者消耗,強者助益弱小與強大,不只表現在生活水平上,還表現在心態上。
  • 【清華人物】郝景芳:強硬的教育公平會讓強者和弱者一樣弱,無法讓弱者和強者一樣強
    郝景芳:強硬的教育公平會讓強者和弱者一樣弱,無法讓弱者和強者一樣強本文摘錄自:晴媽說(ID:qingmashuo) 作者:晴媽(郝景芳)最近這段時間,有兩個消息在父母圈滿受人關注。我所在的一個群體裡,有五歲的男孩計算三位數加減法熟練自如,有五歲的女孩能自己看懂英文練習冊習題,每人都有一兩樣在學的才藝。如果每天比較,我也會覺得自己家孩子哪都是渣渣。(晴晴只能看懂Dog和Cat兩個單詞,數學還在掰手指頭,也沒學什麼樂器。)這樣的比較,並不是這些父母故意炫耀,而只是這些家庭的日常培養就是這樣的程度。
  • 弱者逞強,強者示弱(深度好文)
    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作者:洞見·純香你的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明明做錯了事情,卻死活不肯低頭;明明不懂的東西,非要假裝很懂。做任何事情,都喜歡強出頭;在別人面前,永遠不甘示弱。他們看起來很強大,實則不堪一擊。
  • 弱者報復,強者原諒,智者忽略
    愛因斯坦說過:「弱者報復,強者原諒,智者忽略。」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各種矛盾,各種愛恨情仇;紛紛擾擾、錯綜複雜,擾亂我們這些普通人的心。有些弱者,總是難以釋懷,一心想報復別人,不知不覺間,也活成了惡人的模樣,從而悲憫一生。有些強者,往往能看到事情背後的原因,能真心地諒解別人,修得善心,最終修得福報。
  • 你是強者還是弱者,從這3個方面就能看出來
    那麼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強者還是弱者呢?有經驗的職場老前輩們為我們提供了三個方面,讓我們作為參考判斷的依據,這三個方面其實就是對問題不同階段的反饋。特別好用也特別有效,不信的話你可以來試一下:一、面對問題的反應---是驚喜還是憂愁,一看便知:一個人的第一反應,最能說明這個人的內心情況。
  • 《夜行動物》:強者恆強,弱者恆弱
    四、強者恆強,弱者恆弱以上是對該片的情節介紹。看似複雜的敘事結構不經意透露出了隱而不宣的主旨:「強者恆強,弱者恆弱」。(1)強是全方位的強,弱則全面塌陷(精神結構的負利效應)馬哲上有句話說:「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物質「。
  • 香港祈福集團董事長彭磷基愛心扶助特困大學生
    香港祈福集團董事長彭磷基愛心扶助特困大學生 2004年10月02日 21:12:08 中國青年報 點擊:0次 佛教在線2日消息   據中國青年報報導 日前,
  • 7句勵志語錄:失敗對強者是逗號,對弱者則是句號!
    4、逆境中,力挽狂瀾使強者更強,隨波逐流使弱者更弱。5、涼風把楓葉吹紅,冷言讓強者成熟。6、一個能從別人的觀念來看事情,能了解別人心靈活動的人,永遠不必為自己的前途擔心。
  • 林世哲扶助貧困學生教育發展協會2020年扶助大學生頒發儀式
    9月4日,林世哲扶助貧困學生教育發展協會舉行2020年扶助大學生頒發儀式。縣政協四級調研員、僑聯主席、林世哲扶助貧困學生教育發展協會會長黃萬民參加活動。今年為該協會扶助大學生第二年,儀式上為8名品學兼優的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頒發助學金每人5000元。此前還為第一年受資助的8名在校大學生發放助學金,累計12萬元。
  • 強者與弱者的叢林法則,一部漫畫簡單的闡釋了很多道理
    尼採有一個「超人哲學」和「弱者道德」,前者鼓勵強者去創新與嘗試,這樣社會才能進步,後者則對弱者做出約束,弱者就不會產生壞的影響,這個理論提出的社會背景比較微妙,那個時候似乎人人都高呼道德,道德成了弱者制約強者的攻擊,因為社會上依舊是以弱者居多,限制強者的發展,給弱者更多權力才能讓社會平衡。
  • 馬太效應,掌握如何從弱者變為強者的自然規律
    一句話概括馬太效應就是「強者恆強,弱者越弱」,聖經也中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有的,就要多給他,讓他更加有;沒有的,連他剩下的那一部分也要奪過來。」這就是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看上去很殘酷,但卻是在自然界當中普遍存在的。
  • 【原創】黃樹林裡分叉兩條路:強者之路VS弱者之路
    人生總面臨選擇:強者之選 or 弱者之選 當面臨選擇時,撥開其中的各種表象,看似不同的各種選擇,其實就分為兩種:一條白色痛苦之路;另一條是黑色痛苦之路。這又如何理解呢? 1、白色痛苦之路:有助益的痛苦(Helpful Pain)——強者的挑戰之路。
  • 哲思 | 強者互幫,弱者互撕
    強者是高山。它抱樸守拙,靜默不語,守護蒼生; 強者是流水。它靜水流深,包容萬物,滋養大地。 因為強大,所以不爭;因為強大,所以利他。 弱者普遍易怒如虎,而且容易暴怒;強者通常平靜如水,並且相對平和。 真正內心強大的人,一定有一顆平靜的內心、一個溫柔的心腸、一顆智慧的頭腦。
  • 寒竹:「弱勢群體」不能成擋箭牌
    但強弱總是相對而言,當人人都自稱弱勢群體時,弱勢群體這個概念也就失去了意義。其實,在很多情況下,社會矛盾、社會衝突跟社會群體的歸屬並無多大關係,而是跟矛盾衝突當事人的個人行為有很大關係。以目前各地出現的醫患衝突為例。醫生作為一個由不同個人組成的社會群體,很難說是弱勢群體;同理,患者就一定是弱勢嗎?有錢有勢/橫不講理的患者或患者家屬也大有人在。
  • 告訴孩子:弱者才會逞強,強者才會示弱。校園玩鬧不能變成欺凌。
    我說你覺得自己是強者嗎?他說當然是啦!這個孩子也許是想通過與高手挑戰來顯示自己強大。他吃了虧還沒有得到同學的同情,大家都認為他自作自受,並以此為樂,忽視了他的傷痛,這可要不得。你只要讓自己更陽光,認真讀書,帥氣的你自然是眾人心目中的強者。大賴同學:你的強大眾所周知。你會在同學打架的時候,以身體擋在前面拉開他們。唯有你,才能夠解決同學間激烈的糾紛。老子說:「懂得示弱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你本強者,無需再顯示強大,讓同學身上帶上痕跡,反而損害了你強者的氣度。真正的強者,會看得到弱者眼裡隱約的淚光,懂得適可而止,即使是玩,也不會過火。
  • 中科院研究生勸誡高中好友卻被殺害,弱者把強者的忠告當成了嘲諷
    如果你是一位生活的強者,你真的了解弱者的心思嗎?當你想對弱者發出忠告時,請務必審時度勢,因地制宜,否則可能招致殺身之禍。謝雕,成績斐然,高考上西安電子科大,後又考取中科院研究生。這個案例提醒我們:一個強者想去幫助一個弱者,請三思而後行。對方是個怎樣的人,我會傷害到他的自尊嗎?這樣的忠告能起作用嗎?如果無從判斷,還是沉默是金、明哲保身吧。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在人生的不同階段,請慎重交友。遠離「氣味不合」的人,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前行,才能越走越遠,越飛越高!
  • 弱者只會抱怨,強者才會超越
    我們都有不完美的父母,但弱者只會抱怨,強者才會超越。過去種種的不完美已經過去,你不再是那個無助的孩子,而且擁有了比父母更多的獨立資本。  一代一代都在進化,你的父母比他們的父母強多了,培養出了一個大學生,把你從他們的生活中推舉而出。你的未來一定會比你的父母更好,你的孩子也一定會過上比你更好的生活。
  • 弱者報復,智者原諒,強者忽略|可讀
    1弱者報復塔西佗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人們更願意報復傷害,而不願報答好意。因為感恩就好比重擔,而復仇則快感重重。報復,是藏在人內心深處的本能。它是一種暴力的制約,以暴制暴,讓彼此不得肆意妄為。但是報復並不能解決問題,冤冤相報,只能把雙方拖入黑暗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