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公立醫院怎麼改?各地都在探索。山東濰坊的公立醫院改革讓人眼前一亮。濰坊在醫院體制改革上動真格,一系列配套措施使改革很快見了成效。本文對濰坊的探索作一解析,希望給當前的醫院改革一些啟示。
今春以來的改革,讓山東省濰坊市的醫院正在悄悄「變臉」:公立醫院沒了行政級別,院長的身份也發生了變化。與之配套的一系列措施,使政府對醫院的監管越來越嚴,真正受益的是廣大患者。
院長沒了行政級別
院長實行聘任制、年薪制,每屆任期4年,最多任職兩屆
今年初,濰坊市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快衛生事業發展與改革的意見》,取消公立醫院行政級別,由所屬衛生行政部門歸口管理。按照「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原則,醫院領導幹部的現有行政級別繼續保留,實行檔案管理,今後不再套用。醫院院長實行聘任制,由所屬衛生行政部門聘任,每屆任期4年,在一個醫院最多任職兩屆。取消醫院人員編制定額,用人全部實行聘任制。
改革在風平浪靜中進行。大多數院長對改到自己頭上來的做法表現得相當平靜。
濰坊市人民醫院副院長董光說:「當了很多年的醫生,早就覺得醫院不應該搞行政級別。事業單位改革為什麼難?因為行政單位有那麼多幹部要調動,要分流,事業單位恰是一個安排幹部的地方,這怎麼改得動?取消醫院行政級別,是要打破官本位思想,也是事業單位改革的大趨勢。
濰坊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高振忠深有感觸地說:「聘任制消除了人的惰性,調動了積極性,便於發揮才幹,幹事創業。」
改革意見還規定實行院長年薪制,年薪由基本收入、業績收入和福利保障三部分構成,總額為本院職工年平均薪酬的3到5倍。
意見中還有一句話:「推行院長職業化,院長的任職資格由市衛生行政部門制定。」這句話並不起眼,卻意味深長。
權力歸隊 責任到位
明晰所有權,擴大經營權,強化監督權
取消醫院行政級別不是孤立的措施,與之配套的還有分配製度改革和資產監管等改革。
「長期以來,政府有關部門該管的,如資產監管、發展規劃、重大決策等,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完全管起來;不該管的幹部、用人、分配權等,卻都歸屬有關部門,管得太多、太死。其次,醫院該有的權力沒有,比如自主經營權;不該有的權力院長就說了算,比如基建項目、購買大型設備等,缺乏把關和監督。」濰坊市衛生局局長馬安寧談起改革的初衷時說,「改革就是要實現『權力歸隊,責任到位』。」
濰坊市改革目標有三:
一是明晰所有權。公立醫院改革後,衛生行政部門受政府和國資部門的委託,代行資產所有者、代表出資人職能,對醫院有管理團隊任免考評獎懲權、收支知情權、經營監督權和發展決策權;醫療衛生單位是經營者,院長有用人權、分配權和經營權。這就形成了「國有資產管理——主管部門——單位」三層監管體系。
二是擴大經營權。實行全員聘任制、工資總額制、崗位工資制。醫院業務收支結餘的50%—60%為薪酬總額,包括工資、獎金、福利、保險等,具體比例由所屬衛生行政部門會同財政、人事部門確定。醫院根據工資總額制定具體的崗位工資,一崗一薪,易崗易薪。
三是強化監督權。實行總會計師委派制,總會計師具有雙重職責,一是受市衛生局委託監管國有資產,二是在院長領導下參與醫院財務管理,督促醫院降低消耗,提高效益。目前,市屬7個醫院已設立了副總會計師。每個醫院原則上只開設一個收入戶和一個支出戶。
此外,針對多數衛生機構仍然沿用大收大支的粗放模式,實行收支預算審批制。針對一些醫院基建項目和上千萬元大型設備採購由院長一個人說了算的狀況,實行建設項目和購買大型設備報批制。醫院業務收支結餘的40%—50%用於醫院發展。
業務增了 費用降了
規定各醫院藥品收入比例,院長踩越「紅線」,會被扣分甚至解聘
如何考評醫院院長?濰坊市衛生局制定的考核評比辦法,要求醫院多增加工作量,還要降低成本,控制費用,在對各市直醫院的財務和預算進行匡算的基礎上,對各醫院藥品收入佔業務收入的百分比進行了明確規定,超過這一數字的,對院長扣分。這個數字成了各醫院小心翼翼不敢踩越的「紅線」。踩過「紅線」就會被扣分,扣分多了就有可能被解聘「下崗」。
濰坊市婦幼保健醫院王清圖院長說:「考核辦法要求我們醫院的藥品收入佔業務收入規定不得超過30%。這樣,在治好病的情況下,我們必然多用常規藥而不是高價藥。一支泰能100多元,一支青黴素只有3角6分,我們寧可多用後者。前5個月,我們沒有超過這個數字。」
根據不同醫院的實際,這一數字有高有低。比如,市第三人民醫院是47%,而濰坊市人民醫院以前最高達57%,去年降到53%,今年要求不允許超過50%。
馬安寧說,主管部門曾經對市人民醫院進行測算,發現1/3的藥可以不用。「制定這一標準,是要控制各醫院的藥品費用,避免開大方、濫用藥等不正之風,降低看病費用,讓患者受益。」他說,「醫院也要講質量,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強化成本控制而不是單純擴大收入,在不減少醫院純收入的同時減輕群眾負擔,或者在減輕社會和群眾負擔的前提下增加醫院的純收入。」
統計顯示:今年前4個月,市屬7處公立醫院實現了「一升一降」的好勢頭。
「一升」,即業務量增長。門急診人次同比增長27.6%,出院病人數同比增長13.1%,住院手術例數同比增長9%。
「一降」,即醫藥費用下降。藥品收入佔業務收入的比例下降到52%,同比下降了3個百分點。每門診人次收費、每床日收費、每出院病人費用分別同比下降23%、5.7%、9.2%,醫藥費用增長幅度回落16個百分點,僅增長4%。這意味著,為患者節約醫藥費用近3000萬元。
按照馬安寧的說法,目前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是看病貴、看病難、看病不放心、服務不到位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增加醫療資源總量,優化醫療資源結構。濰坊的公立醫院改革,以及部分公立專科醫院改制,就是要盤活資源,增加總量,加強監管,緩解群眾看病貴和難的問題。
改革後,衛生資源總量擴大了,監管嚴格了,競爭形成了,百姓最終受益。馬安寧說:「只要辦好政府要辦的,管好政府該管的,改好市場要改的,以提升人民群眾健康保障為根本,體現社會效益第一、效率與公平兼顧的原則,改革的方向就不會錯。」(記者 劉成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