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教師節,小霍家營學校在校長王鳳喜的組織下合唱並拍攝《好大一棵樹》MV,為老師們獻上了一份特別的教師節禮物。孩子們感人的歌聲,飛入每一個人的心底:「好大一棵樹,綠色的祝福,你的胸懷在藍天,深情藏沃土……」這幾句歌詞,正是王鳳喜堅守農村教育的真實寫照,30多年來,他就像農村學校的一棵大樹,用綠葉為師生們留下一片蔭涼,用深情把對孩子們的摯愛,深深根植在鄉村的沃土上。
植根山村,回報家鄉
1988年,王鳳喜畢業後回到家鄉滋潤鄉,看到農村貧窮落後的面貌,他毅然走上五花營小學的講臺成為了一名民辦教師。當時,學校的環境非常艱苦,教室年久失修。學校六個年級共有150多名學生,多數學生在校寄宿,當時學校僅有7名老師。面對艱苦的環境和繁重的教學任務,王鳳喜身先士卒,不僅承擔起六年級全部課程,還負責管理全校的教學及生活各方面的事務。
(1988年,五花營學校僅有七名老師)
為了讓孩子們儘可能入學,他採用先墊書費、緩交、免交相結合的辦法使該村的孩子陸續入學。遇到需要幫助的學生,他總會第一時間伸出援助之手:自掏腰包為貧困生買學習用具,給學校購置體育器材;如有學生生病,就親自帶著他們去衛生所看病……
在教學方面,王鳳喜對學生要求很嚴格。從學習習慣的規範、到良好品格的養成,讓他們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技能,不落下每一個學生的教育成長。「不耽誤一節課,千方百計上好每一節課」,這是王鳳喜給自己定下的鐵的紀律,為了能教好學生,他利用休息時間,勤奮學習,認真備課,琢磨每一個教學環節,探究多種教學方法。付出就會有回報。第一屆畢業生11人有6人考入重點初中,並且取得了在全朔縣統考第二名的好成績。多次受到區、市政府的表彰,成為鄉村教育事業的帶頭人。
以校為家,堅守初心
2004年因農村學校整合,王鳳喜被調到小霍家營學校工作。小霍家營學校佔地面積小,當時學生多,教室少,只能靠複式教學的方式來完成教學任務。為了解決教室緊缺的問題,王鳳喜與村幹部協商溝通,將緊靠校園的戲臺改造為教室,把破舊的活動房重建成餐廳和辦公室。
(小霍家營學校十年變化)
為了讓師生有一個更溫馨的教學學習環境,王鳳喜舉家搬到了小霍家營學校。妻子成了學校的後勤人員和生活老師,每天不僅負責全校師生的一日三餐,還照顧學生的飲食起居,給農村的留守兒童無微不至的關懷。夫妻二人共同撐起了這個學校,也撐起了孩子們的希望。
小霍家營學校越辦越火,生源從本鄉村莊擴展到周邊鄉鎮,小小的校園裡,最多的時候容納了三百多個學生。王鳳喜白天完成繁重的教學任務,晚上還要進行安全值班。長期早起遲睡,睡眠時間嚴重不足,積勞成疾,2010年突發腦溢血。經過及時治療及短暫的休養,王鳳喜在病情稍有好轉的情況下返回工作崗位。
農村學生大部分是留守兒童,由於他們缺少父母的陪伴,缺乏家庭教育,很多孩子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有些年紀小的孩子自理能力還很差。夫妻倆分別住在男生宿舍和女生宿舍,每天早上起來幫助孩子們穿衣服、疊被子、梳頭髮、洗臉。
王鳳喜把一批批學生送出農村,身邊的同事也先後調走,但始終不變的是他堅守學校的初心,他說:「雖然我只是一個平凡普通的民辦教師,但令我非常驕傲的是,我的人生沒有被浪費。當看到曾經的學生幸福、快樂地生活著,我的心裡就特別踏實、特別快樂!」
辛勤耕耘,收穫夢想
近年來,朔城區科學整合農村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精心打造「小而美、精而優」的鄉村寄宿制學校,農村學校的教學設備、條件和環境有了很大改善。
為了讓農村的孩子能得到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王鳳喜為孩子們開設體育課、美術課、手工製作課。每年隆重舉辦文藝活動,編排文藝節目,豐富校園文化。2019年國慶全校師生共同拍攝《我和我的祖國》MV,為祖國的七十華誕獻禮;端午節,為了引導學生感受傳統節日,開展了主題系列活動;為了弘揚傳統文化,舉辦《詩詞大會》《書寫大賽》等活動。今日頭條、朔州新聞網等多家媒體對王鳳喜和小霍家營學校進行報導,2020年7月、8月朔州廣播電視臺晚間新聞和《大家談》先後進行專訪,節目播出後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2020年9月,在慶祝第36個教師節暨表彰大會上,小霍家營學校被評朔州市區委區政府為先進集體。
「從1988年參加工作至今,教過的學生有一千多人。教師這一職業雖然辛苦,但回首往昔,總感覺幸福與快樂遠比勞累更讓人刻骨銘心。」談到學生,王鳳喜笑容滿面,「每每看到孩子們的轉變,我的心情就特別愉悅。尤其是想到自己的努力,可能會讓農村孩子的一輩子發生逆轉,我就特別自豪和驕傲。」
32年的風雨滄桑,他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王鳳喜用自己的生命撐起「為人師表」的內涵,用自己的言行踐行」為人師表」的使命。我們相信,像王鳳喜這樣為農村孩子遮風避雨、撐起夢想的大樹還有很多很多,他們堅守著一方水土,播種希望,為鄉村教育灑下一片片綠蔭。
供稿:朔城區小霍家營學校
編輯:王真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