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教授拓印世遺開平碉樓 興起於清末民初(圖)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藝術家為碉樓局部拓印 資料圖片

展廳裡的碉樓拓片。資料圖片

  南方日報記者 楊逸 實習生 郭桐妤 通訊員 薛燕

  4月16日至26日,由廣州美術學院主辦的「邀約碉樓——一次世界文化遺產的行走與五人作品展」在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行。張福華、李喻軍、楊小樺、陳舒舒、丁松堅五位教授,深入走訪開平碉樓,以傳統的拓印、西洋的繪畫、現代的影像等多種方式共同創作,並通過當代藝術觀念組合展出,為觀眾呈現出一場別開生面的展覽。

  本次展覽策展人、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王見表示,這一項目旨在以拓印碉樓的行動,對開平碉樓這項世界文化遺產進行回望與傳承,發出關注和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呼籲,而這一項目也是對當代藝術真義的回歸。他認為,當代藝術應鼓勵公眾參與,使藝術行為與社會現實有所關聯。他還透露,藝術項目將借展覽發出新的「邀約」,吸引更多人共同關注百年碉樓的當代命運。

  拓印碉樓

  第一次「零距離」觸摸碉樓

  走進美術館一樓展場,觀眾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被牆上一幅高約6米、長約14米的拓印作品所吸引:中西合璧的建築外廓,斑駁印著「俊廬」二字,訴說著開平碉樓的華麗與滄桑。展館內用鐵腳架鋪開了約80張碉樓的拓片,整個展覽空間就像被時間凝固的碉樓剪影。

  本次展覽的五位參展藝術家,多年來曾身兼藝術家教育與行政管理工作。他們是廣州美術學院版畫系教授張福華、李喻軍,雕塑系副教授楊小樺,中國畫學院書記陳舒舒,廣州美術學院附中校長丁松堅。他們的專長涵蓋國、油、版、雕各大領域。從策劃、踩點、拓印、拍攝、寫生到呈現出完整的藝術作品,五位藝術家共用了5個月時間。期間,他們與學生多次安營江門開平的「加拿大村」,以拓印碉樓的手法為碉樓俊廬留下「剪影」,在展覽中以拓片形式向觀眾呈現。

  拓印在中國歷史上有著久遠淵源的文化線索。它源於古人的金石學,與碑帖、印刷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五位藝術家用這一接近「考古學」的方式拓印碉樓的外立面以及局部建築構件,其意義何在?

  其實早在1990年,著名當代藝術家徐冰就曾推出名為《鬼打牆》的作品。徐冰和他的工作團隊用了24天時間,在北京郊區用墨拓印了長城的牆面,再將所有拓片紙組裝成一個宏大的裝置作品,徐冰藉此揭示自己心中對中國歷史的認知。

  在古老的中國文化中,拓印往往被認為是對抗時間的一種手段。在拓印的過程中,往往會留下經歷時光洗禮的印記。「與寫生、攝影相比,拓印更能喚起人們對歷史和文化遺產的認知。」在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藝術設計系教授馮原看來,藝術家們通過「拓印碉樓」的方式發出文物保護的呼籲,使這次「行走」從一個當代藝術事件走向了文化遺產保護的公益行動範疇。

  王見認為,拓印是中國古代採集圖像樣本的傳統方法,它是對原物的重現,能真實反映碉樓構件的原始尺寸。「我們從來沒有這麼近距離地貼近過碉樓。在拓印的過程中,我們深刻感受到碉樓建築的縝密,就連防盜用的鐵窗、鐵門都做得非常細緻,令人驚訝。」李喻軍認為,親力親為的拓印能激發藝術家對碉樓的情感,使人們對其背後的宏大歷史心馳神往。「拓片體現的並非簡單的藝術概念,更多的是一種文化和精神的傳承,以及思考這種傳統文化應如何在當下被重新激活。」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胡斌說。

  邀約碉樓

  追問百年碉樓當代命運

  在美術館的二樓展廳,展出的是五位藝術家的獨立作品,大部分都是「邀約碉樓」項目進行期間各自的寫生作品,如丁松堅對鄉間小路、十石村、高贊村等不同角度的油畫寫生創作,李喻軍朦朧而詩意的《遺失的影像》系列作品。頗為有趣的是,李喻軍的這組素描作品並沒有出現碉樓的形象,卻渲染出一種慢節奏的質感,反映作者對傳統文化更為感性的認識。

  「系列作品和碉樓還是有關聯的。我們希望觀眾能將腳步放慢下來,去發現身邊那些值得我們留戀的東西。」李喻軍認為,回歸古典詩意的情懷正是「邀約碉樓」帶來的感悟。除寫生之外,創作團隊還對「邀約碉樓」活動進行了影像記錄。

  「這次行走最重要的是傳達出我們的聲音:藝術家對世界文化遺產的一種態度。」楊小樺希望活動能喚起民眾對開平碉樓保護的重視。「碉樓無疑是中國近代建築裡的一顆璀璨明珠。它已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但當我們走近碉樓的時候,卻感到這顆明珠仍未完全綻放它的光彩。」李喻軍發現,不少碉樓被開發為旅遊項目,但一些老房子在被改造的過程中,失去了其應有的歷史感。

  「知道開平有碉樓的人很多,但多少人真正了解碉樓背後的故事?」行走在開平鄉間的小路上,楊小樺腦海裡都是這樣的追問。馮原則將開平碉樓描述為「一系列自相矛盾的混合體」:它為國人所建,卻是西洋建築;它紮根故土,它的主人卻漂泊異鄉;它固若金湯,卻被飾以雕梁畫棟……碉樓背後的難解之謎如此引人入勝,人們卻沒有對它展開追問。

  2007年被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前,開平碉樓的命運曾走過蜿蜒曲折的道路。碉樓興起於清末民初,是華工海外淘金熱後回鄉建築的產物。隨著時代變遷,開平碉樓在上世紀50年代終止了它的建設,此後長年孤零零地聳立鄉間。由於碉樓並不是真正的居住建築,也沒有任何商業價值,往往變成開發商眼中的「雞肋」。

  但在一些專家學者看來,碉樓大有價值。馮原認為,華僑大規模興建碉樓的自發行動,是中國民間主動進入近代化進程的典型案例。一百年後的今天,這場自發行動同樣具有啟發意義。「開平碉樓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表明它不再單單屬於廣東或開平,它屬於全人類,成為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化印記。」

  不過,碉樓在當地並未得到所有人的重視。李喻軍發現,不少開平碉樓目前的建築質量仍然良好,但許多村民寧可花錢建新房子,也不願意對老房子加以維修。「不少碉樓的業主已經漂洋過海,再也沒有回來過,看管房子的多數都是他們的親戚或者傭人。」楊小樺認為,老房子背後的文化記憶需要加以搶救。

  「碉樓從過去的『雞肋』到『世界遺產』是觀念上的進步,使人們轉換眼光去看待自己的歷史、文化遺產、文化產業。」馮原希望,藝術家身體力行的呼籲,能讓人們更深刻認識碉樓背後的文化內涵。

  回歸藝術

  引導當代藝術「接地氣」

  王見認為,本次文化遺產的行走是對當代藝術的一次回歸。「與古典藝術或現代藝術相比,當代藝術的本質就在於突破了個人的經驗。」他表示,與傳統藝術的「獨樂樂」不同,當代藝術更加追求「眾樂樂」,追求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然而,一些當代藝術家只是片面地模仿西方,卻沒有找到與民眾接地氣的話題。這不能不說是人們對當代藝術理解的一種偏差。」

  藝術行為要與社會現實發生關聯,開平碉樓就是一個人人都可以參與的社會話題。「當代藝術的概念經常用現成品進行創意加工創作,以此將觀念傳達給參與者,而碉樓本身就是很好的現成品,只是先前缺乏藝術的表達方式加以呈現。」李喻軍說。

  突破經驗、突破專業壁壘也是當代藝術的一個典型特徵。在拓印碉樓的過程中,每一位藝術家都放下自己的藝術家身份,而廣州美院的學生和普通職工都參與其中。每位參與者也都一視同仁,老師不會對學生提供任何指導。「大家都是一位普通的碉樓關注者。」王見補充道。

  「這次活動只是一個開頭。目前對開平文物建築的研究還存在許多空白。」王見認為,本次藝術活動引起了當地文化部門的重視,而拓印碉樓的行動也將繼續進行下去,創作團隊會對展覽內容不斷充實。對於「邀約碉樓」的下一步計劃,李喻軍提出了不同的見解:「當代藝術行為一般是不可複製的,重複的行動會使行為的意義遞減。」他希望,將來能組織更多不同類型的藝術行動,關注開平僑鄉文化的其他側面,使碉樓背後的歷史脈絡得到更全面的展示。

相關焦點

  • 江門:擁有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還有美麗的小鳥天堂
    就是今廣東江門下轄新會、臺山、開平、恩平、鶴山五個縣級行政區。江門史話說到江門的歷史,引起世人注意的是清末民初的歷史。1904年,江門被闢為對外通商口岸,設江門北街海關,為廣東八大關之一。西方近代工業與文化也隨之引入和發展。1925年,江門定為省轄市。
  • 開平變第二個麗江 引進地產商建碉樓旅遊村
    近日,在《華南地產論語》的討論會上,開平碉樓與村落專項基金管理委員會提出引進房地產開發的提議,不少專家表示認同,認為可以把開平變成第二個麗江,讓旅客住進碉樓體驗清末僑鄉生活。但也有專家炮轟,認為這一建議不現實。
  • 【國際博物館日】開平碉樓金山箱(茶禮盒)成為廣東「十大人氣文創...
    【國際博物館日】開平碉樓金山箱(茶禮盒)成為廣東「十大人氣文創」產品 2020-05-20 02: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經濟、文化、旅遊、人居環境與生態環境和諧共促 開平探索綠色發展...
    近年來,開平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大力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粵港澳大灣區優勢,將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哲學智慧融入「兩山」建設,圍繞生態環境優勢和世遺品牌的「兩山」價值轉化,探索出經濟、文化、旅遊、人居環境與生態環境和諧共促的綠色發展新路徑。
  • 廣東開平碉樓土特產小吃節暨僑鄉手信展落幕
    廣東開平碉樓土特產小吃節暨僑鄉手信展落幕 2015年10月08日 10:42 來源:江門日報
  • 開平有座村子,15座碉樓建於20年代,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地之一
    自力村碉樓群位於開平市塘口鎮,是世界文化遺產地之一。該村自然環境優美,水塘、荷塘、稻田、草地散落其間,與眾多的碉樓、居廬相映成趣,美不勝收,形成一幅陽春煙景田園詩意般的農耕水墨畫,獨具嶺南鄉村氣息的洋式城堡村落。自力村有15座風格各異、造型精美、內涵豐富的碉樓,是開平碉樓興盛時期的傑出代表。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東篇:江門開平碉樓
    廣東開平碉樓,位於江門開平市鄉村,現存碉樓1833幢。2001年,被國務院定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位世界文化遺產之一。自明代開始,由於水患和匪患,開平地方群眾就有修建碉樓傳統。但直至鴉片戰爭前,碉樓數量還不算多。
  • 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考察團到訪開平臺山 感受僑鄉「世遺...
    昨天,在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主任、教授張國雄的帶領下,參加研討會的專家學者組成考察團,先後到訪開平市、臺山市,考察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以及世界記憶遺產「僑批檔案」紀念廣場、博物館,深入了解僑鄉歷史文化,感受僑鄉「世遺」魅力。
  • 江門開平1833座廢棄的碉樓 走進《讓子彈飛》黃四郎宅
    電影《讓子彈飛》讓廣東開平碉樓成為了一個熱門景區,很多人慕名而來,要看看黃四郎的碉樓宅院。開平歷來是海外移民的重鎮,因此,許多碉樓融合了中國和西方的建築特色,它們被譽為「華僑文化的典範之作」、「令人震撼的建築藝術長廊」。
  • 著名遺址開平碉樓,你會選擇人氣高的自力村,還是小眾的鳳儀裡?
    由赤坎影城到開平碉樓開平的赤坎影視城非常有名,早在30年代已經有電影在此取景,是早期早年移民歐洲和美洲等地的赤坎華僑,從國外帶回建築圖紙,建成了大批商鋪式的騎樓。這裡是大片空地,可停車碉樓的來源:「開平於清初設治,版圖原是新會、新興、恩平「三不管」地帶,四面環山,中如「駝馱」之不平地,水患嚴重,山賊海盜猖獗,因此,開平碉樓興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防洪防盜防賊。
  • 廣東開平:不只是碉樓旅遊勝地,還是海外遊子的家
    「碉樓旅遊,不只是賣門票」 廣東開平,以碉樓而聞名。開放旅遊的開平碉樓,大多集中在塘口鎮自力村。我們來塘口鎮採訪,副鎮長李振聰熱情地說帶我們去自力村看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卻先把我們引到了祖宅村。
  • 誰說開平只有碉樓和馬崗鵝?彬記牛耳餅第一個不服!
    你對開平有什麼記憶?相信很多人都會浮現這樣的景象:廣袤無垠的田野裡,碉樓星羅棋布,縱橫數十公裡,連綿不斷......碉樓幾乎是很多人對開平的第一印象,但當你走進開平,就會發現,這裡帶給你的不只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是一桌美味宴席。
  • 嶺南小武漢,中國碉樓之鄉,廣東開平必遊的六個旅遊景點
    開平位於廣東省中南部,地處珠江三角洲西南面、五邑僑鄉中部,是由江門市代管的縣級市。境內環境優美,景色宜人,素有「小武漢」之稱,歷來是重要商埠和貨物散集地,也是著名的華僑之鄉、建築之鄉、藝術之鄉和碉樓之鄉。下面就一起去看一下廣東開平必遊的六個旅遊景點吧。
  • 清末民初兒童文學翻譯探究
    清末民初,文學翻譯十分盛行。阿英曾在《晚清小說史》中提到,「翻譯書的數量,總有全數量的三分之二」。而這些「翻譯書」中包含大量優秀的兒童文學譯作。但不可否認的是,清末民初是我國兒童文學由「不自覺」向「自覺」狀態過渡的一個重要階段。該時期的兒童文學翻譯雖為「成人本位」,且被當作社會改良的有力工具,但其仍為五四時期我國現代兒童文學的發生與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 廣東最奇葩的「碉樓」,大樓攻不破,土匪不敢搶,現成著名景點
    廣東最奇葩的「碉樓」,大樓攻不破,土匪不敢搶,現成著名景點,廣東省江門市既不是高大雄偉的大樓,也不是一目了然的平房,而是集國防、居住、藝術於一體的多層塔式建築, 這就是開平碉樓,第一個華僑文化的世界遺產項目, 只要一看到「世界遺產」這個詞就知道開平碉樓一定不簡單!
  • 慕名遊碉樓卻美食難覓,僑鄉美味眾多卻鮮見大品牌 餐飲業如何為...
    文/圖 江門日報記者/翁丹萍(署名除外)「我想去看開平碉樓。開平有美食街嗎?一個地方可以吃到很多美食那種。」廣州的謝女士向在開平本地工作的朋友詢問,並未得到滿意的答覆。謝女士表示,這讓她有點失望。記者了解到,慕名遊碉樓卻難覓美食,不少人對開平旅遊都有這樣的感受。
  • 公民之路:「公民」是如何進入清末民初教科書的?
    清末民初的學堂大門清末民初的新觀念的輸入       清末民初的新觀念進入讀書人的腦海主要有三個途徑,這就是張灝所說的「轉型時代」(1895—1925)的三個制度性媒介:報刊、學校和學會。其中教科書就是學校這一制度性媒介的最重要組成部分。
  • 一組老照片,清末民初的學生軍訓,圖三是上海聖約翰大學
    但是,最開始的聖約翰大學,完全使用英語教授課程的,所以,一般人是上不了這所學校的。這所學校是中國的第一所現代高等教會學府。 這張照片拍攝於1917年,這是聖約翰大學的軍訓閱兵式。是不是與現在的大學軍訓有很大的不同呢?杭州之江大學是一所教會大學,是由北美和南美的基督教會聯合創辦的。這張照片拍攝於1917年秋天,當時學生們正在參加軍訓的會操表演。
  • 廣東省中小學「教授」老師!開平1人上榜
    廣東省中小學「教授」老師! 開平發布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權威發布 服務民生評上正高級職稱的教師,常被稱為中小學裡的「教授」。從今年公示名單來看,省屬單位有8人,韶關市5人,珠海市8人,汕頭市5人,佛山市21人,江門市8人(開平1人),湛江市12人,茂名市11人,肇慶市7人,惠州市8人,梅州市6人,汕尾市1人,陽江市3人,清遠市4人,東莞市12人,中山市7人,潮州市2人,揭陽市1人,雲浮市2人。
  • 英雄出處-清末民初的軍校
    英雄出處—清末民初的軍校 有句名言「英雄不問出處」,也有說成「英雄不問出身」的,也見過把句中的「不問」改成「不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