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文化、旅遊、人居環境與生態環境和諧共促 開平探索綠色發展...

2020-12-24 江門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百合鎮馬降龍村落群。 百合鎮供圖


近日,生態環境部在北京舉行2018-2019綠色中國年度人物、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表彰授牌活動,對全國87個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35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正式授牌。其中,開平市被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成為第四批全省唯一獲此殊榮的縣市。

近年來,開平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大力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粵港澳大灣區優勢,將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哲學智慧融入「兩山」建設,圍繞生態環境優勢和世遺品牌的「兩山」價值轉化,探索出經濟、文化、旅遊、人居環境與生態環境和諧共促的綠色發展新路徑。

「水」「陸」「空」著力

持續優化生態環境

一直以來,開平市從「水」「陸」「空」三方面重點整治生態環境,全力打造綠水藍天。「陸」方面,完善機制、人員、設備設施等,抓好汙染整治。建設固廢綜合處理中心,持續優化生態環境。「水」方面,通過加強汙染減排工作、強化治汙設施運行監管、強化環保執法等各項措施,壓實水體治理責任,全線鋪開落成各汙水處理系統,促成「一張圖+巡查APP+無人機+問題整改督辦」為手段的河湖監管體系,推進各幹、支流水質向好。「空」方面,持續開展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制定大氣汙染聯動工作機制,完善大氣汙染防治網格化監管體系,使各項空氣指標持續向優。

今年1-11月,開平市空氣品質達標率92.5%;目前,開平市的森林覆蓋率達45.87%。

發揮資源優勢

推動鄉村振興

在天露山腳下,大沙鎮綿延的茶園成片,源源不斷地產出致富的「金葉子」。大沙鎮整合「山、水、茶、花」等生態資源,實行「生態+」產業發展模式,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遊、生態康養等產業。目前,大沙鎮生態農業初具規模,全鎮有茶園(田)面積約11000畝,登記註冊茶企14家,茶葉種植合作社8個,各品牌年產幹茶約200噸,年均產值約6000萬元。

「綠水青山」帶來了「金山銀山」,帶來了發展機遇和民生福祉。大沙鎮崗坪村的茶農梁志豪說:「這幾年,我們的茶葉質量、價格都上去了,大家的腰包鼓了,年輕人也陸續回來了。」據介紹,大沙鎮崗坪村現在幾乎家家戶戶都種茶、賣茶,或者從事茶產業相關的工作。

截至2019年,大沙鎮現代農業年產值達2.3億元,茶葉、水果、蔬菜、花卉苗木和南藥等現代農業基地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大沙鎮是開平市以「兩山」思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縮影。開平市將生態環境保護與鄉村振興相結合,因地制宜、因勢而為,打造出馬岡鵝、大沙茶、蜆岡火龍果、赤水青棗、金雞黑鳳雞、水口火蒜等農業品牌。同時,建立市、鎮、村、基地、市場「五位一體」的全方位監管體系,將全市27家農業龍頭企業、339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納入監管名單,保障農產品的綠色安全,朝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生態產品供應基地的目標穩步邁進。

發展與保護並重

歷史文化資源煥發新活力

開平市是著名僑鄉,還擁有廣東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開平市建立碉樓群與古村落群保護體系,從嚴落實《廣東省開平碉樓保護管理規定》《開平碉樓與村落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暫行辦法》等,以科技創新手段採集數據,保護歷史文化遺蹟,並尋求與高校、企業的合作,科學協調「新」「舊」關係,堅持做到發展與保護並重,從文化與經濟兩個角度煥發「古」韻新活力。

「我們在進一步優化景區的硬體和軟體,挖掘開平僑鄉文化,全力爭創國家5A級旅遊景區。」廣東開平碉樓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品宣部經理黃莉文說。

記者從江門市生態環境局開平分局了解到,通過促進產權流轉,攜手開平碉樓旅遊發展有限公司開展村企合作,自力村、錦江裡、馬降龍相繼被設立成碉樓景區。同時,配套設施不斷完善,以世遺為主題的活動不斷推出,在保護生態環境與優化人居環境的前提下,開平碉樓的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與此同時,在赤坎鎮,一場「新舊交匯」的嬗變也在進行中——還原古鎮原生態面貌,打造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大平臺。開平華僑文化將被賦予新活力。

開平交出了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的亮眼成績單:2019年接待國內外遊客865.56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11.45億元;中國第九個、廣東首個聯合國世界旅遊可持續發展觀測點在開平落戶。

「引入法」助力

促進高質量發展

五邑大學教授譚金花在塘口鎮倉東村發起的「倉東計劃」,於2015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入選2020年度「港澳青少年內地遊學推薦產品」名單;在塘口耕耘7年的文旅青年李繼津,與華僑鄧華開辦「塘口空間」,積極與當地鎮政府開展合作,策劃各種活動,吸引大批遊客……這是開平市堅持生態保護,以「引入法」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力體現。

以打造人才聚集地為目標,「塘口模式」吸引大批人才、項目在塘口鎮「落戶」,帶動了該鎮經濟增長。目前,塘口鎮已引入開平泉林稻穀小鎮、榮桂坊高端度假村、祖宅「如也」民宿度假片區等多個項目,「倉東文化遺產保育中心」「塘口空間」等交流平臺,並預備謀劃「塘口青創基地」「廣東鄉村振興培訓學院」等。

□文/見習記者 茹偉波 通訊員 童媛

相關焦點

  • 劉華盛:建設婁底綠道 改善人居環境
    (劉華盛委員發言)黨的十八大部署了「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確定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高度;近期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將創造優良人居環境作為城市工作中心目標,要求努力把城市建設成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
  • 青島嶗山區: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共進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記者 尹明波 殷曉旭2018年國家批覆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綜合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以來,青島市嶗山區主動作為、先行先試,對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共進模式進行了有益探索和嘗試,取得了一定成效。
  • 「綠色」增城:生態環境好 旅遊產業旺
    攝影:國際環保在線增江水質清澈,兩岸自然風光優美,「鶴之洲」溼地公園佔地共250畝地處增江東岸,以雁塔橋為起點,已建設2.6公裡四車道柏油路面及兩則人行道和自行車道共8米,增江河1000攝影:國際環保在線和鶴之洲溼地公園一樣,增城充分利用當地的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生態旅遊,使之成為增城全域旅遊的一個抓手,帶動增城旅遊產業的興旺。
  •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持續改善生態環境 ——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在...
    為有效改善人居環境,我市不斷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力度,使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先後制定並出臺了《哈密市生態功能區劃》《哈密市生態環境綜合整治行動方案》等,明確了各級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環境保護工作職責,堅決守住生態保護底線。
  • 江蘇省人居環境範例獎出爐 宜興丁蜀鎮新農村建設項目上榜
    &nbsp&nbsp&nbsp&nbsp據介紹,「江蘇人居環境範例獎」是全省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特別是人居環境方面的最高獎項,主要對居住環境、生態環境、經濟發展、和諧社會、公共安全、資源節約等六個方面的指標進行考核,每年評選一次。那麼,蓮花蕩農場及周邊環境改造項目有何特別之處,緣何獲此殊榮?
  • 繪藍圖 聚合力 建設農村美好人居環境
    順德重點打造的第一批12個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示範片建設,項目進度達70%以上,力爭至2021年底形成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順德示範」,作為順德踐行新發展理念的一抹彩筆。報告指出,全區大力推進以改造提升破舊農棚為主要抓手的美麗田園示範區建設、以「三清三拆三整治」為核心的村莊環境整治、以「一村一公園」為載體的綠色村莊創建,通過以點促面、點面融合的方式推動了全區農村人居環境整體品質大幅提升。問卷調查顯示,95.2%的受訪村民對所在村(社區)的人居環境表示滿意和比較滿意。
  • 石門交出綠色生態與經濟發展共贏高分答卷
    據悉,全省共55個縣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2019年度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與評價顯示,全省生態環境質量「基本穩定」的縣域52個,生態環境質量「輕微變好」縣域3個,石門位列其中。 近年來,石門縣委縣政府始終秉持「兩山論」理念,積極探索,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實施全領域、全方位治理。
  • 樂東環境優美、生態優良,社會治安和營商環境不斷改善
    2019年初,為鞏固提升國家衛生縣城創建成果,進一步提高縣城環境衛生管理水平和群眾文明程度,樂東縣委、縣政府決定繼續深入開展鞏固提升國家衛生縣城活動,出臺《樂東縣鞏固提升國家衛生縣城工作實施方案》,以建設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生態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樂東為目標,藉助建設國際旅遊島和美好新海南的契機,實現樂東綠色崛起;以《國家衛生縣城標準》為依據,進一步鞏固提升國家衛生縣城創建成果
  • 《桐鄉市環境功能區劃》獲批 一張圖規劃桐鄉綠色發展路
    近日,《桐鄉市環境功能區劃》獲得了省政府的批覆同意,為桐鄉奠定了科學發展的規劃基礎,在實現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的探索實踐中,桐鄉正努力邁進。  環境保護一張圖  「環境治理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需要整體的規劃。」
  • 鳳臺縣打造良好生態環境 發展綠色經濟
    原標題:鳳臺縣打造良好生態環境 發展綠色經濟   鳳臺縣緊緊抓住黨中央、國務院「保增長、保穩定、保民生與加快經濟增長、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歷史發展機遇,大力淘汰後產能和高汙染、高消耗的企業,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和綠色經濟,為全縣人民創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 西安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引「蝶變」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不僅讓西安的鄉村美了「面子」,舊貌換新顏,也讓村民借環境生態之美,走上了產業發展的小康之路,實實在在富了「裡子」,引發了一場場鄉村振興的西安「蝶變」。全村引進民宿企業 2 家,發展農家樂 6 戶、居家養老 23 戶;同時,將農業產業與鄉村旅遊有機結合,發展葡萄園、核桃園、櫻桃園、黃桃園現代採摘農業,帶動鄉村旅遊快速發展,真正把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把好環境變成了群眾的「搖錢樹」。
  • 南京城鄉人居環境改善天翻地覆
    70年,南京對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不斷深化,環境保護事業有序發展,汙染治理成效不斷顯現;伴隨生態文明建設紮實推進,南京生態環境狀況持續好轉。&nbsp&nbsp&nbsp&nbsp天更藍、水更綠、土更淨,南京城鄉人居環境改善天翻地覆。
  • 增進生態環境民生福祉的內涵、價值與路徑_文化_中國西藏網
    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是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只有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才能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增進生態環境民生福祉,對於促進生態環境質量與民生福祉同向共進,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意義重大。生態環境問題與民生問題緊密關聯。
  • 農村環境整治專場發布會:人居環境"淨綠美"
    此外,我省以「五改一增」為抓手,開展改院、改水、改廚、改線、改廁等工作,在貧困地區全面推進「五美庭院」建設,原來普遍髒亂差的庭院環境逐步建成整潔美、衛生美、綠化美、文明美、和諧美的美麗庭院。3以環境整治為載體 貧困地區增動力強產業通過人居環境整治,一方面村容村貌改善了,生態環境美化了,農村越來越有吸引力。
  • 人民日報: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就要全面推動綠色發展,堅持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相統一,促進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樹牢綠色發展理念。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生態文明、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是一場全方位變革。發展理念具有戰略性、綱領性、引領性。
  • 【美麗龍川 綠色崛起】厚植生態發展優勢,走好生態和現代相得益彰的發展新路
    從9月28日起,龍川發布推出「美麗龍川 綠色崛起 」專欄,對縣委十三屆十次全會的新思想、新部署進行闡釋和解讀,並對各級各單位學習貫徹落實縣委十三屆十次全會精神進行深入報導,全力營造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真抓實幹促發展的良好氛圍,推動全會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 南崑山生態旅遊宣言:號召廣東旅遊行業堅定綠色發展
    疫情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以後,如何推進環南崑山森林溫泉度假旅遊產業帶建設,發展森林康養新業態?12 月 16 日,第四季全域旅遊 " 龍門陣 " · 2020 廣東龍門 " 生態旅遊 " 高端對話在龍門縣舉行。會上,《南崑山生態旅遊宣言》正式發布,廣東省旅遊協會號召廣東旅遊行業發展生態旅遊應以保護為先,堅定綠色發展。順應 " 雙循環 " 新發展格局,以綠色發展統領全域旅遊。
  • 遵義偏巖塘:激活綠色生態資源 改善村民人居環境
    原標題:激活綠色生態資源 改善村民人居環境 「一壁青山迎窗開,湖光山色入畫來。」小青瓦、坡面屋、穿鬥枋、轉角樓、雕花窗、白粉牆……一棟棟典型的黔北民居沿著桃花溪錯落有致,構成了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田園美景。
  • 王夏暉:生態環境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關係是什麼
    生態環境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關係是什麼?如何用生態環保推動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副總工程師王夏暉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解析。王夏暉說,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當前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 嶽陽湘陰縣文星鎮打造人居環境整治示範片區
    自嶽陽湘陰文星鎮開展村莊清潔運動、進行人居環境整治以來,鎮裡的變化日新月異。 環境美 促推難點問題有效整治 文星鎮黨委書記介紹,文星鎮以「點線面體」打造一流示範片區,以打造「三宜」南泉示範點為抓手,引領串聯周邊的東山社區、金湖社區、瓦窯灣社區、望濱社區的一條精品線,立足社區實際因地制宜建設一流的「南泉—金湖—瓦窯灣—東山—望濱」人居環境整治示範輻射面,形成連片帶動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