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鎮馬降龍村落群。 百合鎮供圖
近日,生態環境部在北京舉行2018-2019綠色中國年度人物、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表彰授牌活動,對全國87個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35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正式授牌。其中,開平市被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成為第四批全省唯一獲此殊榮的縣市。
近年來,開平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大力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粵港澳大灣區優勢,將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哲學智慧融入「兩山」建設,圍繞生態環境優勢和世遺品牌的「兩山」價值轉化,探索出經濟、文化、旅遊、人居環境與生態環境和諧共促的綠色發展新路徑。
「水」「陸」「空」著力
持續優化生態環境
一直以來,開平市從「水」「陸」「空」三方面重點整治生態環境,全力打造綠水藍天。「陸」方面,完善機制、人員、設備設施等,抓好汙染整治。建設固廢綜合處理中心,持續優化生態環境。「水」方面,通過加強汙染減排工作、強化治汙設施運行監管、強化環保執法等各項措施,壓實水體治理責任,全線鋪開落成各汙水處理系統,促成「一張圖+巡查APP+無人機+問題整改督辦」為手段的河湖監管體系,推進各幹、支流水質向好。「空」方面,持續開展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制定大氣汙染聯動工作機制,完善大氣汙染防治網格化監管體系,使各項空氣指標持續向優。
今年1-11月,開平市空氣品質達標率92.5%;目前,開平市的森林覆蓋率達45.87%。
發揮資源優勢
推動鄉村振興
在天露山腳下,大沙鎮綿延的茶園成片,源源不斷地產出致富的「金葉子」。大沙鎮整合「山、水、茶、花」等生態資源,實行「生態+」產業發展模式,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遊、生態康養等產業。目前,大沙鎮生態農業初具規模,全鎮有茶園(田)面積約11000畝,登記註冊茶企14家,茶葉種植合作社8個,各品牌年產幹茶約200噸,年均產值約6000萬元。
「綠水青山」帶來了「金山銀山」,帶來了發展機遇和民生福祉。大沙鎮崗坪村的茶農梁志豪說:「這幾年,我們的茶葉質量、價格都上去了,大家的腰包鼓了,年輕人也陸續回來了。」據介紹,大沙鎮崗坪村現在幾乎家家戶戶都種茶、賣茶,或者從事茶產業相關的工作。
截至2019年,大沙鎮現代農業年產值達2.3億元,茶葉、水果、蔬菜、花卉苗木和南藥等現代農業基地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大沙鎮是開平市以「兩山」思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縮影。開平市將生態環境保護與鄉村振興相結合,因地制宜、因勢而為,打造出馬岡鵝、大沙茶、蜆岡火龍果、赤水青棗、金雞黑鳳雞、水口火蒜等農業品牌。同時,建立市、鎮、村、基地、市場「五位一體」的全方位監管體系,將全市27家農業龍頭企業、339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納入監管名單,保障農產品的綠色安全,朝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生態產品供應基地的目標穩步邁進。
發展與保護並重
歷史文化資源煥發新活力
開平市是著名僑鄉,還擁有廣東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開平市建立碉樓群與古村落群保護體系,從嚴落實《廣東省開平碉樓保護管理規定》《開平碉樓與村落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暫行辦法》等,以科技創新手段採集數據,保護歷史文化遺蹟,並尋求與高校、企業的合作,科學協調「新」「舊」關係,堅持做到發展與保護並重,從文化與經濟兩個角度煥發「古」韻新活力。
「我們在進一步優化景區的硬體和軟體,挖掘開平僑鄉文化,全力爭創國家5A級旅遊景區。」廣東開平碉樓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品宣部經理黃莉文說。
記者從江門市生態環境局開平分局了解到,通過促進產權流轉,攜手開平碉樓旅遊發展有限公司開展村企合作,自力村、錦江裡、馬降龍相繼被設立成碉樓景區。同時,配套設施不斷完善,以世遺為主題的活動不斷推出,在保護生態環境與優化人居環境的前提下,開平碉樓的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與此同時,在赤坎鎮,一場「新舊交匯」的嬗變也在進行中——還原古鎮原生態面貌,打造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大平臺。開平華僑文化將被賦予新活力。
開平交出了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的亮眼成績單:2019年接待國內外遊客865.56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11.45億元;中國第九個、廣東首個聯合國世界旅遊可持續發展觀測點在開平落戶。
「引入法」助力
促進高質量發展
五邑大學教授譚金花在塘口鎮倉東村發起的「倉東計劃」,於2015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入選2020年度「港澳青少年內地遊學推薦產品」名單;在塘口耕耘7年的文旅青年李繼津,與華僑鄧華開辦「塘口空間」,積極與當地鎮政府開展合作,策劃各種活動,吸引大批遊客……這是開平市堅持生態保護,以「引入法」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力體現。
以打造人才聚集地為目標,「塘口模式」吸引大批人才、項目在塘口鎮「落戶」,帶動了該鎮經濟增長。目前,塘口鎮已引入開平泉林稻穀小鎮、榮桂坊高端度假村、祖宅「如也」民宿度假片區等多個項目,「倉東文化遺產保育中心」「塘口空間」等交流平臺,並預備謀劃「塘口青創基地」「廣東鄉村振興培訓學院」等。
□文/見習記者 茹偉波 通訊員 童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