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位於南亞次大陸,由一百多個民族所構成,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也是人口增速和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在不久的將來,它將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隨著國力的增強,印度近年來屢屢與中國為敵,甚至一度發生了藏槍走火事件,極大地影響了雙邊友好關係。與此同時,印度卻與美國和俄羅斯都保持了非常和諧的關係,甚至頗有左右逢源的意味。
那麼問題來了,印度在與中國犯渾挑釁的同時,是如何與美國和俄羅斯都保持緊密關係的?
之前,印度作為「不結盟運動」的發起國,堅持表示不參與任何形式的結盟。但是,作為一個疆域廣闊和人口眾多的國家,印度始終都有自己的「大國情結」,其國父尼赫魯在《發現印度》一書中這樣表示:
印度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流的角色,要麼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徹底銷聲匿跡。中間地位不能吸引我,我也不相信任何中間地位是可能的。
一心想做「大國」,結果卻屢屢碰壁,印度變得越來越務實。它帶頭進行「不結盟運動」,希望在當年的美蘇之間和現今的美俄之間坐收漁利,避免了在大國博弈中站隊。
伴隨著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當年冷戰的雙方已經不復存在,「兩極爭霸」的格局換成了「一超多強」的格局。這個「一超」自然是美國,而「多強」則包括俄羅斯、中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
1991年,時任印度總理的拉奧就在新形勢下宣布了印度的外交政策,表示印度作為民主國家要與美國建立親密關係。作為回報,美國政府也開始扶持印度,民主黨人柯林頓上臺執政後,他比前任的共和黨人喬治·布希更加重視美印關係。
1993年,美國開始大幅度增加對於印度的援助力度,雙方進行頻繁的經濟貿易往來和政治軍事聯繫。而與此同時,曾經不可一世的蘇聯已經變成了以俄羅斯為首的十五個國家。
俄羅斯完全深陷經濟的泥潭,葉爾欽在焦頭爛額下根本無暇顧及印度,只是一味的討好美國和歐洲國家。由於極度缺乏外匯儲備,俄羅斯居然要求印度以黃金儲備來支付軍火貿易,一度鬧得不歡而散。好在,雙方還是希望能夠維繫數十年的傳統關係,最後進行了妥協。
1993年時,拉奧總理和葉爾欽總統代表雙方國家籤署了《印俄和平友好合作條約》,取代了之前的《印蘇和平友好合作條約》。在這份新條約中,印度和俄羅斯進行了極其廣泛而深入的合作,除了軍事外,還涉及了科技、航天、經貿、能源等領域。
但是,度過了短暫的蜜月期之後,葉爾欽很快發現俄羅斯根本沒有被西方國家所接納。到了任職的後期,葉爾欽開始轉變觀念,由之前更多的「合作」轉變為更多的「對抗」。
俄羅斯儘管還在自己的傳統領域深耕,比如白俄羅斯、伊朗、敘利亞、委內瑞拉、朝鮮、越南等國。但是,由於受到了美國的抵制,歐洲、北約等組織都極力擠壓俄羅斯的生存空間。
在這種背景下,俄羅斯也迫切需要擴張自己的空間,而印度無疑就成了非常適合的選擇。於是,印度開始甘心被美國和俄羅斯雙方所利用,盡力攫取自己的利益。
只是,剛剛舒服了幾年的印度開始「夜郎自大」,誤以為有美國和俄羅斯撐腰,開始在邊界、宗教、文化、軍控等方面都屢屢挑戰中國,甚至不惜越境滋事。
其實說到底,印度也就是美國和俄羅斯的棋子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