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地緣謎題:重歐輕亞還是脫歐入亞?左右逢源還是左支右絀?

2021-01-07 領土邊界
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首都莫斯科成為最大加盟國俄羅斯聯邦首都,分裂出15個國家。

作為全球最遼闊的國家,俄羅斯坐擁1709萬平方公裡領土,當中約3/4位於亞洲(以烏拉爾山脈為界),約1280萬平方公裡,似乎理所當然地可以自稱為亞洲國家?

俄國的擴張

俄羅斯是亞太經合組織、東亞峰會、亞歐會議等區域組織的成員國,「亞洲身份」似乎也獲得國際認同?

與此同時,俄羅斯的政治和經濟發展以及超過3/4的人口,都集中在烏拉爾山脈以西的歐洲部分,而其歷史和文化也普遍地被認為較為接近歐洲。以俄羅斯總統普大帝為例,他操流利德語和英語,女兒曾移居荷蘭。有趣的是,普遍地亞洲和歐洲國家均視俄羅斯為非我族類,顯得格格不入。

俄羅斯一直面對國家地緣認同的謎題,究竟是歐洲、亞洲或亞歐國家?對亞太經濟融合有什麼態度、跟東亞國家的貿易往來呈現什麼趨勢?在區域安全上的角色又能否滿足東亞國家的期望?

「我是誰」:俄羅斯「歐亞主義」的迷思

俄羅斯的國家認同爭議由來已久,其中歐亞主義較具代表性和影響力。15至16世紀,隨著拜佔庭帝國的君士坦丁堡陷落,俄羅斯繼承「第三羅馬帝國」,篤信東正教,跟信奉天主教的西歐國家、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帝國紛爭不斷。18世紀初,彼得大帝學習西方國家,推行現代化改革,提升俄國的軍事和經濟實力,晉身強國序列。19世紀興起泛斯拉夫主義,鼓吹斯拉夫文化優越論,貶低西方文明,提倡俄羅斯應領導和團結斯拉夫民族。

一戰結束後,古典歐亞主義冒起,強調俄羅斯非歐非亞,有條件自給自足,應走獨特的發展路線。蘇聯推動世界革命,拒絕採納國族意識強烈的歐亞概念。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新歐亞主義冒起。

理論上,歐亞主義具有強烈排他性,俄羅斯視歐洲和亞洲國家均為「他者」,這難以理解俄國積極參與東亞事務的原因。然而俄國的外交舉措講求務實和靈活性,重新演繹歐亞主義,將「非歐非亞」變成「亦歐亦亞」,將俄羅斯向東亞發展合理化。普大帝宣稱俄羅斯將成為歐洲和亞洲的橋梁,期望歐亞兼顧、左右逢源;牽頭創建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包括白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和亞美尼亞,就是想聯繫歐洲和亞太經濟。

1990年代末,俄羅斯前總理普裡馬科夫也曾提出保持東西方外交的平衡,倡議「中俄印戰略三角」合作,以減輕俄國對西方國家的依賴。

如今,俄國通過歐亞主義展示其東亞角色,凸顯俄國外交的務實和功利性,最終旨在重振大國地位?

烏克蘭危機後,俄羅斯的戰略重心轉移至東亞,但亞洲化真的是適切的發展方向嗎?法國學者質疑俄羅斯向東轉對其發展無甚禆益,對俄國推動政治、經濟現代化沒有幫助。

俄羅斯國際事務委員會總幹事也認為俄國不宜仿效東亞模式,因為兩國存在人口和文化差異。另一種說法是在後烏克蘭危機時代,俄羅斯重建「例外主義」:俄羅斯就是俄羅斯,不應從屬西方或亞洲世界。在新冷戰如箭在弦之際,俄羅斯如何保持大國地位,扮演平衡、獨立角色,尤為重要。

經貿發展「脫歐入亞」?

假如俄羅斯自稱重視與東北亞鄰國的關係,其外貿和投資結構能證明這種說法嗎?

近年俄羅斯嘗試改變「重歐輕亞」的發展模式,在歐洲和亞洲之間取得經濟發展上的平衡。高調推動遠東開發,旨在改善國內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同時協助俄羅斯加快亞太融合。多年來俄羅斯的經濟中心偏重歐陸,如莫斯科和聖彼得堡;海參崴近年迅速發展,標誌其發展重心正在東移。遠東發展的成敗,能否成為亞太融合的橋頭堡,關乎俄國的國家利益,也將影響其國際聲譽。

雖然歐盟仍是俄羅斯的最大貿易夥伴,但近年俄羅斯與亞太國家的貿易額顯著增加。烏克蘭危機後受到經濟制裁後,而俄國禁止歐盟食品進口作為反制措施,至今仍未解除。根據統計,在2010至2019年間,歐盟佔俄羅斯外貿總額的比例從49%下跌至42%,而亞太經合組織國家的佔比則從23%提升至32%,當中接近一半來自我國。俄羅斯主要向東亞國家出口能源和礦產,佔中國、日本、韓國的俄國進口的70%;其次為軍備設施,主要賣給印度和越南。

俄羅斯軍工企業

歐美國家仍然主導俄羅斯的外來直接投資,而亞洲國家在俄投資顯得有所忌諱。西方制裁打擊金融行業,也造成資金外流。根據調查,俄羅斯外來直接投資的主要來源國為美國(8.9%)、德國(7.5%)和英國(7.1%),而中國和日本分別僅佔1.6%和1.4%。

近年亞太地區積極締結自由貿易協定,唯獨俄羅斯興趣不大。除了石油、重工業等傳統產業外,俄國企業普遍在國際市場欠缺競爭力,難以受惠於亞太自貿協定。因此,俄羅斯並無參與《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而亞太自貿區也一直只聞樓梯響。以俄國為首的歐亞經濟聯盟,已經與越南和新加坡籤署自貿協定。

俄國有演好「局外人」角色嗎?

儘管俄羅斯強調其亞洲身份,但東亞國家仍然視之為外來者。旁觀者也好局外人也好,這角色如果演得好,其實對俄國也有利好。俄羅斯在區內的利益衝突較少,適合擔當仲裁者角色,調解區域安全紛爭。

由東協倡導的東亞峰會,聚焦區域安全和長遠戰略發展,會內討論敏感難題。不過,俄羅斯自2011年成為成員國,普大帝長年缺席東亞峰會,以往只委派總理或外長出席會議,直至2018年才「破例」參與。

在半島核危機上,俄羅斯同樣未能發揮平衡者角色。中國、美國、韓國等早在1997年於瑞士日內瓦舉行四方會談,唯俄羅斯被拒門外。然而,俄羅斯逐漸讓中國在這問題上扮演主導角色,除了因為半島局勢構成較大威脅之外,也反映兩國地位不對等。

左右逢源還是左支右絀?

俄羅斯的歐亞身份強調非歐非亞的獨特文明發展,是否意味其東亞政策純粹是權宜之計,只是在東西發展之間操作平衡之術?

對東亞事務越來越活躍,只為外交姿態加添多樣化,而不是「脫歐入亞」,外界不應抱有過高期望?

歐亞主義是雙面刃,將帶領俄羅斯在歐亞之間左右逢源,或者變得左支右絀、左右為難?

相關焦點

  • 心心念要「脫亞入歐」的日本,為何成了「非亞非歐」?|百家故事
    ,本期我們主要了解一下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很重要的一個國策——脫亞入歐!(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浮世繪)在日本倒幕運動結束後,日本的維新派組建了新的政府,開始進行一系列富國強兵的計劃,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設備、大力發展產業、建立現代工廠,新辦教育,培養人才,史稱明治維新。
  • 日本人英文名字要「脫歐入亞」? 欲與中韓越一致
    [日本人英文名字要「脫歐入亞」?]日本文部科學大臣柴山昌彥21日說,文科省將再次向中央政府機關、地方政府、媒體等傳達建議,改變日本人英文姓與名的前後次序,同中國、韓國、越南等國家一樣,姓在前、名在後。
  • 蔡英文竟宣稱「脫亞入歐」 民進黨都看不下去了
    來源:中國臺灣網蔡英文(臺媒)中國臺灣網10月25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蔡當局上臺後,對內減香封爐,對外拿「同婚」宣傳所謂的「脫亞入歐」,大量「去中國化」造成文化失根。蔡英文(臺媒)蔡英文上任後,對內減香封爐,修改課綱;對外則拿「同婚立法」「亞洲第一、脫亞入歐」當說辭。經外媒口徑報導,出口轉內銷大肆宣揚,卻無視同意婚姻規定應限一男一女的756萬票民意。為斬斷臺灣與大陸的血脈連結,民進黨一再裂解臺灣人民對固有文化及傳統家庭制度的價值觀。
  • 日本人英文姓名習慣或要「脫歐入亞」
    日本人英文姓名習慣或要「脫歐入亞」惠曉霜日本政府將推動改變日本人姓名英文寫法習慣,從名在前、姓在後,改為姓在前、名在後,向中國、韓國等亞洲鄰國「看齊」。
  • 「脫亞入歐」有市場 七成日本人不認自己屬亞洲
    100多年前,日本人決心「脫亞入歐」,希望由此登堂入室成為「西方列強」中的一員。100多年過去了,身處亞洲的日本人,又如何給自己定位呢?「脫亞入歐」思想仍有影響自近代以來,日本人的亞洲觀有一個思想內核,即日本在種族和文明上均優於其亞洲鄰國,亞洲鄰國不可能也不能擁有與日本平起平坐的地位。
  • 卡達「脫亞入歐」,中國足球看見了「榜樣」?
    卡達隊作為一個亞洲國家的足球隊,居然跨洲參加歐洲區的預選賽,這何嘗不是另類「脫亞入歐」?而這種創造性的「跨越式」發展之路,恰恰又是在中國足球引起廣泛非議且飽受磨難的。但某種程度上,如果能夠認真研究卡達足球發展之路,不僅僅對中國足球的發展、更對中國未來主辦世界盃提供了一個可借鑑、可學習之路。
  • 誰給蔡英文野心「脫亞入歐」?臺灣人強烈反對,呼籲統一
    近日,臺灣《中國時報》報導指出,蔡英文上任後,對內減香封爐,修改課綱,對外則拿「同婚立法」「亞洲第一、脫亞入歐」當說辭。該媒體稱,為斬斷臺灣與大陸的血脈聯結,民進黨一再裂解臺灣人民對固有文化及傳統家庭制度的價值觀,拿「同婚」宣傳所謂的「脫亞入歐」,大量「去中國化」的言行造成了文化「失根」。蔡當局的種種做法,不僅遭到了島內民眾的強烈反對,更是讓民進黨內的人看不下去。
  • 誰將是最後一個加入亞投行的大國
    也就是說,亞投行將是國際金融秩序中的重要支柱,未來的所有大國,都可能是亞投行的成員,畢竟這是利人利己的好事。但進門則有先後,態度轉變也需要時間,誰會是最後一個跨入亞投行門檻的大國呢?從目前看,這是二選一的結果:這個國家是美國還是日本呢?為什麼這麼說?就是因為目前亞投行已囊括了除美日以外的所有大國。
  • 智庫熱點新聞追蹤:全球智庫如何看待亞投行
    (陳宇慧 摘譯)http://csis.org/files/publication/150313_rudd_speeches.pdf2、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克裡米亞入俄一周年:俄羅斯何去何從?2015.03.18作者安德魯·卡欽斯(Andrew C.
  • 【日】進藤榮一:日本應儘快「脫美入亞」
    以歐美為中心的世紀,正在向不斷和平發展的歐亞大陸世紀過渡,後者總體上以亞洲為中心,包括周邊各國,同時與歐洲、俄羅斯、美國等進行合作。為了與周邊各國一起抓住這一21世紀的新浪潮,日本必須要面對過去,正視歷史上犯下的錯誤,以史為鑑。此外,日本要學會與亞洲各國共存的方法。
  • 卡達隊已經「脫亞入歐」?國足等2外援徵戰40強賽遙遙無期
    從地理位置看,卡達是亞洲西部一個阿拉伯國家,卡達隊自然隸屬亞足聯管轄,但是,歐足聯竟然宣布卡達隊參加世界盃歐洲區預選賽,這則消息是第一次聽說,也很突然,但得到了卡達足協的確認,難道說卡達已經「脫亞入歐」了,到底是什麼狀況呢?
  • 亞非作協、塔什幹亞非拉電影節:被遺忘的第二、三世界紐帶
    關於這些地緣政治陣營及其社會和文化組成的歷史,大多是從它們與西方的關係來寫的。然而,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的相互依存關係不僅從共同的術語(nomenclature)中可以看出,而且從它們在1990年前後幾乎同時消失這一事實中也可以看出。
  • 山西大同開行中(歐)亞班列 打造山西對外開放橋頭堡
    央廣網大同9月30日消息(記者賀威通 通訊員賈凌田 王堯)近日,隨著一聲汽笛長鳴,今年年內山西省大同市第三列中(歐)亞班列緩緩駛離平旺站站臺,滿載50車61個貨櫃貨物的中(歐)亞班列(大同—塔什幹—馬雷)順利開行,開往目的地——土庫曼斯坦第四大城市馬雷市。
  • 歐美亞經歷黑色星期五 英國GDP瞬間從第五變第六
    報導稱,英國夏令時6月24日早晨6點,脫歐結果已成定局:英國民眾以3000多萬張選票做出了抉擇,脫歐派以51.9%的選票勝出,英國選擇退出已經待了43年的歐盟(從其前身歐共體算起)。  「今天我一點也不為自己是英國人感到驕傲。」來自英國最親歐的蘇格蘭愛丁堡的庫克接受英國媒體採訪時這樣說道。倫敦一名女性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她對脫歐公投的結果「非常沮喪」,她投了支持留歐的票。
  • 亞非歐32國藝術家代表作集結紡織谷
    亞非歐32國藝術家代表作集結紡織谷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12.24 星期四     日前,「第十七屆亞非&地中海國際當代藝術展」和「2020(青島)年度藝術文獻展」在位於市北區四流南路80號的紡織谷1902藝術館盛大開啟。
  • 亞星歐6排放客車出口澳大利亞
    此車型採用最新歐洲技術底盤,底盤型材採用澳大利亞進口高強度滲鋅方鋼,使用壽命可確保25年,配備最新研發的8升歐Ⅵ排放發動機為整車提供強大的動力,排放更環保、油耗更經濟。全車車身採用第三代Huck鋁車身的配置,連接部分經受嚴格的100噸抗壓測試,相比於上一代其強度更高、質量更輕、性能更穩定、耐久性更久。易拆卸裙板的設計,更便於快速維修,在發生碰擦時可使車輛及時回到營運狀態。
  • 孫興慜「脫亞入歐」,人生贏家,日媒:亞洲歷史第一
    說了那麼多,說白了孫興慜就是「歐洲人」,他已經完全「脫亞入歐」,而且是全方位的,當歐洲人來用,因為他體能跟他們一樣,與他的同類有明顯的區別,他的球商已經達到世界級,都不是拉開他的同類問題,而是拉開所有人,包括歐洲人和美洲人。
  • 為什麼分布在地球中高緯地區的亞寒帶針葉林,又稱為「泰加林」?
    這個答案並不是廣泛分布在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等熱帶地區的熱帶雨林,而是分布在更為廣闊的亞歐大陸北部地區和北美大陸北部地區的亞寒帶針葉林。亞寒帶地區的緯度大約為南北緯50°至南北緯66.5°,也就是南北極圈之間的區域,由於南半球這一區域內基本都是海洋分布,所以南半球很少有亞寒帶針葉林分布。
  • 「內亞」和「中亞」究竟是個什麼概念?
    相比之下,「內亞」出現和流行的時間都比較短,而且基本上都是在學術場合使用。而「中亞」則不僅在學術界流通,也為社會大眾所熟知。那麼這兩個詞有區別嗎?有怎樣的區別呢?在中國語境中,「中亞」指的就是蘇聯解體之後在俄羅斯和中國之間獨立出來的中亞五國。
  • 日本人念名字要「脫歐入亞」
    當年明治維新後,日本為了「脫亞入歐」可謂費盡心思。進入令和時代的日本,是要變得更日本嗎?壹遵照日本傳統「全球化社會,認識到人類語言的多樣性日益重要。用英文書寫日本人姓名時,最好遵照日本傳統。」日本文部科學大臣柴山昌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