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最遼闊的國家,俄羅斯坐擁1709萬平方公裡領土,當中約3/4位於亞洲(以烏拉爾山脈為界),約1280萬平方公裡,似乎理所當然地可以自稱為亞洲國家?
俄羅斯是亞太經合組織、東亞峰會、亞歐會議等區域組織的成員國,「亞洲身份」似乎也獲得國際認同?
與此同時,俄羅斯的政治和經濟發展以及超過3/4的人口,都集中在烏拉爾山脈以西的歐洲部分,而其歷史和文化也普遍地被認為較為接近歐洲。以俄羅斯總統普大帝為例,他操流利德語和英語,女兒曾移居荷蘭。有趣的是,普遍地亞洲和歐洲國家均視俄羅斯為非我族類,顯得格格不入。
俄羅斯一直面對國家地緣認同的謎題,究竟是歐洲、亞洲或亞歐國家?對亞太經濟融合有什麼態度、跟東亞國家的貿易往來呈現什麼趨勢?在區域安全上的角色又能否滿足東亞國家的期望?
壹
「我是誰」:俄羅斯「歐亞主義」的迷思
俄羅斯的國家認同爭議由來已久,其中歐亞主義較具代表性和影響力。15至16世紀,隨著拜佔庭帝國的君士坦丁堡陷落,俄羅斯繼承「第三羅馬帝國」,篤信東正教,跟信奉天主教的西歐國家、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帝國紛爭不斷。18世紀初,彼得大帝學習西方國家,推行現代化改革,提升俄國的軍事和經濟實力,晉身強國序列。19世紀興起泛斯拉夫主義,鼓吹斯拉夫文化優越論,貶低西方文明,提倡俄羅斯應領導和團結斯拉夫民族。
一戰結束後,古典歐亞主義冒起,強調俄羅斯非歐非亞,有條件自給自足,應走獨特的發展路線。蘇聯推動世界革命,拒絕採納國族意識強烈的歐亞概念。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新歐亞主義冒起。
理論上,歐亞主義具有強烈排他性,俄羅斯視歐洲和亞洲國家均為「他者」,這難以理解俄國積極參與東亞事務的原因。然而俄國的外交舉措講求務實和靈活性,重新演繹歐亞主義,將「非歐非亞」變成「亦歐亦亞」,將俄羅斯向東亞發展合理化。普大帝宣稱俄羅斯將成為歐洲和亞洲的橋梁,期望歐亞兼顧、左右逢源;牽頭創建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包括白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和亞美尼亞,就是想聯繫歐洲和亞太經濟。
1990年代末,俄羅斯前總理普裡馬科夫也曾提出保持東西方外交的平衡,倡議「中俄印戰略三角」合作,以減輕俄國對西方國家的依賴。
如今,俄國通過歐亞主義展示其東亞角色,凸顯俄國外交的務實和功利性,最終旨在重振大國地位?
烏克蘭危機後,俄羅斯的戰略重心轉移至東亞,但亞洲化真的是適切的發展方向嗎?法國學者質疑俄羅斯向東轉對其發展無甚禆益,對俄國推動政治、經濟現代化沒有幫助。
俄羅斯國際事務委員會總幹事也認為俄國不宜仿效東亞模式,因為兩國存在人口和文化差異。另一種說法是在後烏克蘭危機時代,俄羅斯重建「例外主義」:俄羅斯就是俄羅斯,不應從屬西方或亞洲世界。在新冷戰如箭在弦之際,俄羅斯如何保持大國地位,扮演平衡、獨立角色,尤為重要。
貳
經貿發展「脫歐入亞」?
假如俄羅斯自稱重視與東北亞鄰國的關係,其外貿和投資結構能證明這種說法嗎?
近年俄羅斯嘗試改變「重歐輕亞」的發展模式,在歐洲和亞洲之間取得經濟發展上的平衡。高調推動遠東開發,旨在改善國內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同時協助俄羅斯加快亞太融合。多年來俄羅斯的經濟中心偏重歐陸,如莫斯科和聖彼得堡;海參崴近年迅速發展,標誌其發展重心正在東移。遠東發展的成敗,能否成為亞太融合的橋頭堡,關乎俄國的國家利益,也將影響其國際聲譽。
雖然歐盟仍是俄羅斯的最大貿易夥伴,但近年俄羅斯與亞太國家的貿易額顯著增加。烏克蘭危機後受到經濟制裁後,而俄國禁止歐盟食品進口作為反制措施,至今仍未解除。根據統計,在2010至2019年間,歐盟佔俄羅斯外貿總額的比例從49%下跌至42%,而亞太經合組織國家的佔比則從23%提升至32%,當中接近一半來自我國。俄羅斯主要向東亞國家出口能源和礦產,佔中國、日本、韓國的俄國進口的70%;其次為軍備設施,主要賣給印度和越南。
歐美國家仍然主導俄羅斯的外來直接投資,而亞洲國家在俄投資顯得有所忌諱。西方制裁打擊金融行業,也造成資金外流。根據調查,俄羅斯外來直接投資的主要來源國為美國(8.9%)、德國(7.5%)和英國(7.1%),而中國和日本分別僅佔1.6%和1.4%。
近年亞太地區積極締結自由貿易協定,唯獨俄羅斯興趣不大。除了石油、重工業等傳統產業外,俄國企業普遍在國際市場欠缺競爭力,難以受惠於亞太自貿協定。因此,俄羅斯並無參與《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而亞太自貿區也一直只聞樓梯響。以俄國為首的歐亞經濟聯盟,已經與越南和新加坡籤署自貿協定。
叄
俄國有演好「局外人」角色嗎?
儘管俄羅斯強調其亞洲身份,但東亞國家仍然視之為外來者。旁觀者也好局外人也好,這角色如果演得好,其實對俄國也有利好。俄羅斯在區內的利益衝突較少,適合擔當仲裁者角色,調解區域安全紛爭。
由東協倡導的東亞峰會,聚焦區域安全和長遠戰略發展,會內討論敏感難題。不過,俄羅斯自2011年成為成員國,普大帝長年缺席東亞峰會,以往只委派總理或外長出席會議,直至2018年才「破例」參與。
在半島核危機上,俄羅斯同樣未能發揮平衡者角色。中國、美國、韓國等早在1997年於瑞士日內瓦舉行四方會談,唯俄羅斯被拒門外。然而,俄羅斯逐漸讓中國在這問題上扮演主導角色,除了因為半島局勢構成較大威脅之外,也反映兩國地位不對等。
肆
左右逢源還是左支右絀?
俄羅斯的歐亞身份強調非歐非亞的獨特文明發展,是否意味其東亞政策純粹是權宜之計,只是在東西發展之間操作平衡之術?
對東亞事務越來越活躍,只為外交姿態加添多樣化,而不是「脫歐入亞」,外界不應抱有過高期望?
歐亞主義是雙面刃,將帶領俄羅斯在歐亞之間左右逢源,或者變得左支右絀、左右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