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日本人決心「脫亞入歐」,希望由此登堂入室成為「西方列強」中的一員。100多年過去了,身處亞洲的日本人,又如何給自己定位呢?
日本人的島國屬性
神奈川縣的梅田由美子女士聽完本報記者的提問後說,如果沒有出過國的話,許多日本人不會有亞洲人意識,而這樣的思想主要是出於日本是島國的屬性。兩千多年來,作為島國的日本一直獨立於大陸國家,除了與中國和朝鮮的交往外,與其他國家的交往很少。這樣的歷史讓日本人形成了島國意識———日本在地理上屬於亞洲,但日本人一直沒有像亞洲大陸國家那樣的亞洲意識。
確實,如同梅田女士所說,日本人的亞洲意識很弱。不久前,《朝日新聞》刊登了一項調查結果,其中一項內容是「你有亞洲人的意識嗎?」對此,僅26.9%的日本人回答有亞洲人意識。
這一觀念不只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存在,一些學者和新聞工作者也有同樣的體驗。日本慶應大學法學部中國政治專業講師加茂具樹對本報記者談起他的感受時說:「在日本國內生活時,很難感受到自己是亞洲人。很多日本媒體的國際報導中更多的內容是關於歐美國家的,關於亞洲國家的報導比較少。而且,日本的亞洲報導的範圍也比較小,基本上以中韓為主,對其他亞洲國家的報導少之又少。在這樣的氣氛中長大的日本人,很難有亞洲人意識。自己也是在離開日本,經常去中國等其他國家以後才較強地認識到自己是亞洲人。」
「脫亞入歐」思想仍有影響
自近代以來,日本人的亞洲觀有一個思想內核,即日本在種族和文明上均優於其亞洲鄰國,亞洲鄰國不可能也不能擁有與日本平起平坐的地位。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於1885年提出的「脫亞論」中稱:「與其坐等鄰邦之進步而與之共同復興東亞,不如脫離其行伍,而與西洋各文明國家共進退。對待中國、朝鮮之辦法,不必因其為鄰邦而稍有顧慮,只能按西洋人對此類國家之辦法對待之。」
福澤的理論在許多方面都已經與現代的日本脫節,當今的世界形勢也不同於當時,但是福澤的這一思想仍影響著日本人。關於這一點,加茂具樹表示,看待日本人的亞洲觀必須從日本的歷史進程中看,「脫亞入歐」的思想對日本人的影響仍然存在。當老師的加茂一直希望自己的學生都有亞洲人意識,但是這種歷史遺留不是可以簡單除掉的。1986年,日本右翼評論家長谷川慶太郎出版《再見吧亞洲》一書,貶稱亞洲其他國家是「垃圾場」,而日本則是聳立於其間的「巍峨大廈」。雖然這只是日本少數右翼學者的話,但記者採訪的許多日本學者認為,在日本人心中,認為「亞洲國家是落後的象徵」這一點還是很普遍的。
「經濟優越」成歧視亞洲原因
在東京工作的設計師青木雅彥先生在回答記者的問題時卻表示:「無論如何,『脫亞入歐』論已經過時,日本人不能把自己缺乏亞洲意識完全歸罪於古人的言論。」青木先生說,二戰後,日本經濟騰飛,使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的經濟大國。而正當日本發展經濟時,亞洲各國卻因為冷戰、民族紛爭等問題,發展速度極其緩慢。在這期間,一些日本人不僅沒有反省戰敗的原因,反而形成了某種優越感。他們認為,雖然從地域上說,日本是亞洲國家,可是日本又是
惟一一個可以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亞洲國家,所以日本不是一個普通的亞洲國家。這種思想使日本人不願承認是亞洲人,怕被其他亞洲國家拉後腿。
這一優越感在日本經濟學者的研究上也能體現出來。今年7月底,在長野縣舉行的亞洲經濟發展國際研討會上,日本拓殖大學校長渡邊利夫的統計方法引起了亞洲各國學者的爭議。渡邊有一項關於「擴大東亞國家」的統計數字,並未把日本計算在內。面對亞洲其他國家學者的質疑,渡邊指出這只是為了統計上的方便,但是這正代表了一部分日本人的觀念,就是日本是不同於其他亞洲國家的國家,特別在經濟上,應該把日本與其他亞洲國家區別開。
「日本在亞洲的優越感,有時就會變成對亞洲國家的歧視,這種觀念的交錯使日本人的亞洲觀非常複雜:在地理上承認自己是亞洲人,可在心理上沒有亞洲意識的日本人還佔很大一部分。」加茂講師在提到這一點時,記者能感受到他的遺憾之情。
日本人更想當環太平洋國家
日本身在亞洲,但一些日本人又不願承認自己是亞洲人,那麼,日本人到底想做什麼人呢?近些年來,一些日本學者提出日本應以「環太平洋國家」的身份出現。日本國家戰略研究所所長阿部正壽是積極主張日本制定「環太平洋共同體」國家戰略的學者之一。他提出這個主張的主要理由有:一、日本是海洋國家;二、應該確立有日美兩國存在的共同體;三、在環太平洋區域範圍內,日本可以站在中心,掌握主動權。
一些學者認為,日本想當「環太洋國家」,一方面是由於日本與亞洲各國有戰爭歷史,特別是中韓等亞洲國家經常對日本的歷史認識提出質疑,使許多日本人不願意面對亞洲國家,希望能置身於亞洲之外。另一方面,日美同盟已經持續了50年以上。在冷戰結束後,美國是惟一的超級大國,實力似乎是不可動搖的。在日本人看來,美國是最大的靠山,只要有了美國的支持就什麼都不怕了。所以,儘管上世紀80年代,日本曾一度想「回到亞洲」,一些政客也發出「對美國說不」的聲音,但多數日本政客最終認為,亞洲對日本很重要,但不能與美國相比。為此,許多日本政治家、學者,乃至普通老百姓,更希望能在地理概念上和美國拉在一起。把自己的根扎在亞洲,就意味著與美國的地域區分;而用環太平洋國家這個概念,既可以把東亞等周邊國家劃在範圍之內,更重要的是,可以實現和美國列於同一地域之內的夢想。
日本經濟界人士開始轉向
隨著亞洲其他國家經濟的發展,對日本來說,亞洲市場已經成為與美歐市場同樣重要的市場,日本工業生產的原料和能源及其通道也大多掌握在亞洲國家手中;更重要的是,日本如果想實現自己成為「正常國家」的願望,必須首先得到亞洲國家的理解。
目前,這種以美國為靠山的思想在經濟界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日中經濟貿易中心名譽會長木村一三就曾在《財界》雜誌上發表文章指出,日本沒有辦法搬家。木村先生的意見正代表了日本經濟界人士的想法。據2003年的統計數據,包括日本在內的東亞國家區域內,貿易依存度已達54.5%,超過北美地區內47.2%的貿易依存度。從經濟角度來看可說日本已經離不開亞洲。日本經濟界人士都同意這一主張,希望日本政府實行重視亞洲的政策,希望更多的日本人面向亞洲。
許多日本專家認為,日本人希望區別於亞洲國家的意識,將會成為影響日本與亞洲國家關係的最大障礙。7月27日,東協與中日韓(10+3)外長會議在寮國舉行,但會議上卻沒有日本外相町村信孝的身影,原來他到華盛頓爭取美國對日本「爭常」的支持去了。《東京新聞》援引一名與會官員的話稱,「日本到底將自己的基礎置於何處?如果地域基礎都沒有鞏固,還談什麼加入常任理事國?」8月20日,《朝日新聞》以《日本在亞洲的分量越來越輕》為題發表文章感嘆,日本應該明確排列外交目標的優先順序。
《環球時報》 2005年08月26日 第十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