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亞入歐」有市場 七成日本人不認自己屬亞洲

2020-12-25 手機鳳凰網

100多年前,日本人決心「脫亞入歐」,希望由此登堂入室成為「西方列強」中的一員。100多年過去了,身處亞洲的日本人,又如何給自己定位呢?

日本人的島國屬性

神奈川縣的梅田由美子女士聽完本報記者的提問後說,如果沒有出過國的話,許多日本人不會有亞洲人意識,而這樣的思想主要是出於日本是島國的屬性。兩千多年來,作為島國的日本一直獨立於大陸國家,除了與中國和朝鮮的交往外,與其他國家的交往很少。這樣的歷史讓日本人形成了島國意識———日本在地理上屬於亞洲,但日本人一直沒有像亞洲大陸國家那樣的亞洲意識。

確實,如同梅田女士所說,日本人的亞洲意識很弱。不久前,《朝日新聞》刊登了一項調查結果,其中一項內容是「你有亞洲人的意識嗎?」對此,僅26.9%的日本人回答有亞洲人意識。

這一觀念不只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存在,一些學者和新聞工作者也有同樣的體驗。日本慶應大學法學部中國政治專業講師加茂具樹對本報記者談起他的感受時說:「在日本國內生活時,很難感受到自己是亞洲人。很多日本媒體的國際報導中更多的內容是關於歐美國家的,關於亞洲國家的報導比較少。而且,日本的亞洲報導的範圍也比較小,基本上以中韓為主,對其他亞洲國家的報導少之又少。在這樣的氣氛中長大的日本人,很難有亞洲人意識。自己也是在離開日本,經常去中國等其他國家以後才較強地認識到自己是亞洲人。」

「脫亞入歐」思想仍有影響

自近代以來,日本人的亞洲觀有一個思想內核,即日本在種族和文明上均優於其亞洲鄰國,亞洲鄰國不可能也不能擁有與日本平起平坐的地位。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於1885年提出的「脫亞論」中稱:「與其坐等鄰邦之進步而與之共同復興東亞,不如脫離其行伍,而與西洋各文明國家共進退。對待中國、朝鮮之辦法,不必因其為鄰邦而稍有顧慮,只能按西洋人對此類國家之辦法對待之。」

福澤的理論在許多方面都已經與現代的日本脫節,當今的世界形勢也不同於當時,但是福澤的這一思想仍影響著日本人。關於這一點,加茂具樹表示,看待日本人的亞洲觀必須從日本的歷史進程中看,「脫亞入歐」的思想對日本人的影響仍然存在。當老師的加茂一直希望自己的學生都有亞洲人意識,但是這種歷史遺留不是可以簡單除掉的。1986年,日本右翼評論家長谷川慶太郎出版《再見吧亞洲》一書,貶稱亞洲其他國家是「垃圾場」,而日本則是聳立於其間的「巍峨大廈」。雖然這只是日本少數右翼學者的話,但記者採訪的許多日本學者認為,在日本人心中,認為「亞洲國家是落後的象徵」這一點還是很普遍的。

「經濟優越」成歧視亞洲原因

在東京工作的設計師青木雅彥先生在回答記者的問題時卻表示:「無論如何,『脫亞入歐』論已經過時,日本人不能把自己缺乏亞洲意識完全歸罪於古人的言論。」青木先生說,二戰後,日本經濟騰飛,使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的經濟大國。而正當日本發展經濟時,亞洲各國卻因為冷戰、民族紛爭等問題,發展速度極其緩慢。在這期間,一些日本人不僅沒有反省戰敗的原因,反而形成了某種優越感。他們認為,雖然從地域上說,日本是亞洲國家,可是日本又是

惟一一個可以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亞洲國家,所以日本不是一個普通的亞洲國家。這種思想使日本人不願承認是亞洲人,怕被其他亞洲國家拉後腿。

這一優越感在日本經濟學者的研究上也能體現出來。今年7月底,在長野縣舉行的亞洲經濟發展國際研討會上,日本拓殖大學校長渡邊利夫的統計方法引起了亞洲各國學者的爭議。渡邊有一項關於「擴大東亞國家」的統計數字,並未把日本計算在內。面對亞洲其他國家學者的質疑,渡邊指出這只是為了統計上的方便,但是這正代表了一部分日本人的觀念,就是日本是不同於其他亞洲國家的國家,特別在經濟上,應該把日本與其他亞洲國家區別開。

「日本在亞洲的優越感,有時就會變成對亞洲國家的歧視,這種觀念的交錯使日本人的亞洲觀非常複雜:在地理上承認自己是亞洲人,可在心理上沒有亞洲意識的日本人還佔很大一部分。」加茂講師在提到這一點時,記者能感受到他的遺憾之情。

日本人更想當環太平洋國家

日本身在亞洲,但一些日本人又不願承認自己是亞洲人,那麼,日本人到底想做什麼人呢?近些年來,一些日本學者提出日本應以「環太平洋國家」的身份出現。日本國家戰略研究所所長阿部正壽是積極主張日本制定「環太平洋共同體」國家戰略的學者之一。他提出這個主張的主要理由有:一、日本是海洋國家;二、應該確立有日美兩國存在的共同體;三、在環太平洋區域範圍內,日本可以站在中心,掌握主動權。

一些學者認為,日本想當「環太洋國家」,一方面是由於日本與亞洲各國有戰爭歷史,特別是中韓等亞洲國家經常對日本的歷史認識提出質疑,使許多日本人不願意面對亞洲國家,希望能置身於亞洲之外。另一方面,日美同盟已經持續了50年以上。在冷戰結束後,美國是惟一的超級大國,實力似乎是不可動搖的。在日本人看來,美國是最大的靠山,只要有了美國的支持就什麼都不怕了。所以,儘管上世紀80年代,日本曾一度想「回到亞洲」,一些政客也發出「對美國說不」的聲音,但多數日本政客最終認為,亞洲對日本很重要,但不能與美國相比。為此,許多日本政治家、學者,乃至普通老百姓,更希望能在地理概念上和美國拉在一起。把自己的根扎在亞洲,就意味著與美國的地域區分;而用環太平洋國家這個概念,既可以把東亞等周邊國家劃在範圍之內,更重要的是,可以實現和美國列於同一地域之內的夢想。

日本經濟界人士開始轉向

隨著亞洲其他國家經濟的發展,對日本來說,亞洲市場已經成為與美歐市場同樣重要的市場,日本工業生產的原料和能源及其通道也大多掌握在亞洲國家手中;更重要的是,日本如果想實現自己成為「正常國家」的願望,必須首先得到亞洲國家的理解。

目前,這種以美國為靠山的思想在經濟界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日中經濟貿易中心名譽會長木村一三就曾在《財界》雜誌上發表文章指出,日本沒有辦法搬家。木村先生的意見正代表了日本經濟界人士的想法。據2003年的統計數據,包括日本在內的東亞國家區域內,貿易依存度已達54.5%,超過北美地區內47.2%的貿易依存度。從經濟角度來看可說日本已經離不開亞洲。日本經濟界人士都同意這一主張,希望日本政府實行重視亞洲的政策,希望更多的日本人面向亞洲。

許多日本專家認為,日本人希望區別於亞洲國家的意識,將會成為影響日本與亞洲國家關係的最大障礙。7月27日,東協與中日韓(10+3)外長會議在寮國舉行,但會議上卻沒有日本外相町村信孝的身影,原來他到華盛頓爭取美國對日本「爭常」的支持去了。《東京新聞》援引一名與會官員的話稱,「日本到底將自己的基礎置於何處?如果地域基礎都沒有鞏固,還談什麼加入常任理事國?」8月20日,《朝日新聞》以《日本在亞洲的分量越來越輕》為題發表文章感嘆,日本應該明確排列外交目標的優先順序。

《環球時報》 2005年08月26日 第十九版

相關焦點

  • 心心念要「脫亞入歐」的日本,為何成了「非亞非歐」?|百家故事
    大家好,歡迎來到以史為鑑系列文章《日本風雲》,上期講述了日本倒幕運動【 日本風云:從幕府統治到明治維新,倒幕運動是如何影響了日本的?】 ,本期我們主要了解一下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很重要的一個國策——脫亞入歐!
  • 誰給蔡英文野心「脫亞入歐」?臺灣人強烈反對,呼籲統一
    近日,臺灣《中國時報》報導指出,蔡英文上任後,對內減香封爐,修改課綱,對外則拿「同婚立法」「亞洲第一、脫亞入歐」當說辭。該媒體稱,為斬斷臺灣與大陸的血脈聯結,民進黨一再裂解臺灣人民對固有文化及傳統家庭制度的價值觀,拿「同婚」宣傳所謂的「脫亞入歐」,大量「去中國化」的言行造成了文化「失根」。蔡當局的種種做法,不僅遭到了島內民眾的強烈反對,更是讓民進黨內的人看不下去。
  • 孫興慜「脫亞入歐」,人生贏家,日媒:亞洲歷史第一
    國際足聯宣布孫興慜獲得普斯卡什獎,他憑藉70米1挑7一條龍破門,榮鷹2020普斯卡什獎,這個進球將成為經典,因為與一般的進球不一樣,不是什麼遠射,任意球和配合這些,他的進球就像馬拉度納打進的那粒進球一樣震撼,只是比賽的平臺不一樣而已,作為以歐洲人為主評出來的獎項,他得獎實至名歸,真不是歐洲人隨便給的
  • 蔡英文竟宣稱「脫亞入歐」 民進黨都看不下去了
    來源:中國臺灣網蔡英文(臺媒)中國臺灣網10月25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蔡當局上臺後,對內減香封爐,對外拿「同婚」宣傳所謂的「脫亞入歐」,大量「去中國化」造成文化失根。種種行徑連雲林縣民進黨籍副議長蘇俊豪都看不過去,進而宣布退黨抗議。耐人尋味的是,蘇俊豪日前發布聲明退黨,反對「同婚」「一例一休」「年改」等措施,認為蔡當局「忽略人民感受」。蘇俊豪在國民黨2020候選人韓國瑜,全臺傾聽之旅踏進雲林縣前夕宣布退黨,無異是對蔡當局3年來倒行逆施的一記當頭棒喝。
  • 【日】進藤榮一:日本應儘快「脫美入亞」
    然而,日本現在卻與戰後國際社會一路走來的歷史之路背道而馳。1946年,日本吸取戰敗教訓,制定了和平憲法,學會了與亞洲以及全世界各個民族一起生存下去的重要性。然而,現在,安倍首相等人卻迴避戰爭責任,拒絕向鄰國的戰爭受害者道歉,甚至與閣僚一起參拜供奉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他們最終想在南京大屠殺以及強徵慰安婦等歷史問題上「變臉」,謳歌「擺脫戰後體制」,甚至試圖忘記戰爭責任。
  • 卡達隊已經「脫亞入歐」?國足等2外援徵戰40強賽遙遙無期
    從地理位置看,卡達是亞洲西部一個阿拉伯國家,卡達隊自然隸屬亞足聯管轄,但是,歐足聯竟然宣布卡達隊參加世界盃歐洲區預選賽,這則消息是第一次聽說,也很突然,但得到了卡達足協的確認,難道說卡達已經「脫亞入歐」了,到底是什麼狀況呢?
  • 俄羅斯地緣謎題:重歐輕亞還是脫歐入亞?左右逢源還是左支右絀?
    理論上,歐亞主義具有強烈排他性,俄羅斯視歐洲和亞洲國家均為「他者」,這難以理解俄國積極參與東亞事務的原因。然而俄國的外交舉措講求務實和靈活性,重新演繹歐亞主義,將「非歐非亞」變成「亦歐亦亞」,將俄羅斯向東亞發展合理化。普大帝宣稱俄羅斯將成為歐洲和亞洲的橋梁,期望歐亞兼顧、左右逢源;牽頭創建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包括白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和亞美尼亞,就是想聯繫歐洲和亞太經濟。
  • 日本人拒絕承認侵華罪行的原因,150年前明治維新就已經給出答案
    而且中國人很多沒做的事情,日本人很早就已經在做了。三 ,日本國與中國不一樣。我們食肉的習慣和觀念與食肉的西方國家是一樣的。四,150年前明治維新時,日本就已經完成「脫亞入歐」,也就是「食肉不食草」的飲食革命。日本真正地徹底地脫胎換骨了,而中國依舊是個純吃草的國家,兩者相差150年。
  • 日本人英語水平有些尷尬 託福成績僅排亞洲第18位
    日本對西方文化的接受程度、吸收速度一直遠遠超過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但日本人英語水平的提高始終不能與它的西化程度統一步調,這對於早早便「脫亞入歐」的日本來說難免有些尷尬。  1999年託福英語考試結果顯示,日本人在21個亞洲國家和地區之中綜合成績居第18位,遠遠落在中國之後,僅略勝於阿富汗、柬埔寨和寮國。
  • 卡達「脫亞入歐」,中國足球看見了「榜樣」?
    卡達隊作為一個亞洲國家的足球隊,居然跨洲參加歐洲區的預選賽,這何嘗不是另類「脫亞入歐」?而這種創造性的「跨越式」發展之路,恰恰又是在中國足球引起廣泛非議且飽受磨難的。但某種程度上,如果能夠認真研究卡達足球發展之路,不僅僅對中國足球的發展、更對中國未來主辦世界盃提供了一個可借鑑、可學習之路。
  • 「脫英入歐」,蘇格蘭能成功嗎?
    再提「脫英入歐」計劃妮古拉·斯特金日前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採訪時表示,英國「脫歐」違背蘇格蘭人的意願,蘇格蘭獨立應再次被提上議程。「我們被拖上了這條錯誤的路,」她表示,「現在是時候讓蘇格蘭人繪製自己的路。」
  • 西方人不理解:為啥日本人給佩裡立碑,中國人卻極其痛恨義律?
    雖然同屬亞洲文化,而是還是非常相近的東亞文化,中國和日本卻有很大的不同,日本脫亞入歐,被稱為香蕉帝國(黃皮白心),竟然將侵略者當做英雄一樣懷念,為他立碑,而中國人談侵略必咬牙切齒,捶胸頓足。佩裡,學過中學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這個人,我們以為這個人對日本人來說一定是個十惡不赦的人,最起碼也應該是感情複雜,可惜,我們看錯了日本人,佩裡在日本國內簡直就是英雄。1853年美國準將佩裡率領4艘炮艦強闖日本國門,用武力恫嚇日本,強迫其籤訂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日美親善條約》。
  • 你誤會的日本:東京真的有高中生穿過的內褲自動販賣機嗎?
    雖然不起眼的自動售貨機可能不是日本高科技的最好典範,但它無疑是最引人注目的產品之一。根據日本自動售貨機製造商協會(JVMA)的2019最新數據,全國有超過280萬臺「自動銷售」機器(不包括「自動服務」機器,例如自動櫃員機和硬幣儲物櫃)。
  • 日本:脫離亞洲還是主宰亞洲,日本為侵略戰爭都找了什麼藉口?
    滿清政府自鴉片戰爭起屢向西方低頭,被迫籤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這讓日本非常害怕自己會不會淪為第二個清朝。出於自保和對西方的恐懼,日本人開始思考自己未來的出路。於是日本發生了一次激烈的討論:日本應該脫離亞洲擁抱西方,還是留在亞洲做亞洲的主宰者?宣稱脫離亞洲這一主張的說法,被稱為「脫亞論」。其中最為著名的論斷來自一篇刊登於《時事新報》的匿名文章。
  • 日本麵包有哪些?
    日本麵包:(中國大陸唯一被日本企業、邀請指導糕餅的中國工匠)文|中國焙烤食品工程首席博士杜德春圖片:2016年杜老師日本東京指導麵包拍攝。日本從明治維新開始、脫亞入歐,開始植入與發酵北歐、西歐麵包;但、不同的是:善於改變創新的日本工匠、是把歐洲的硬麵包發酵改良成「軟麵包」—甜麵包;因為日本人知道、無論如何他(她)們的牙齒都不會超過或等同歐洲人牙齒的咀嚼力。另外、其腸胃也接受不了歐洲的膳食纖維:全麥黑麥;雜糧麵包;果乾粗糧麵包。其工匠早就吸納了中國的儒釋道精髓文化:因地制宜、對症下藥。
  • 脫離亞洲還是主宰亞洲,日本為侵略戰爭都找了什麼藉口?
    這些改革都帶動了日本在19世紀下半葉國力的飛速增長,也為日後的擴張奠定了物質基礎。▲明治維新後日本煤礦開採量二、「脫亞」還是「泛亞」明治維新帶給日本帶來了進步,但此時西方對亞洲的態度卻非常糟糕。滿清政府自鴉片戰爭起屢向西方低頭,被迫籤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這讓日本非常害怕自己會不會淪為第二個清朝。
  • 日本人英文姓名習慣或要「脫歐入亞」
    日本人英文姓名習慣或要「脫歐入亞」惠曉霜日本政府將推動改變日本人姓名英文寫法習慣,從名在前、姓在後,改為姓在前、名在後,向中國、韓國等亞洲鄰國「看齊」。日本人的英文姓名通常按照英文習慣,名在前姓在後,如現任首相安倍晉三的英文寫作Shinzo Abe。日本文部科學大臣柴山昌彥21日在記者會上說,文部科學省將再次向中央政府機關、地方政府、教育機構、媒體等傳達一個諮詢委員會大約20年前所提建議,改變日本人英文姓與名的前後次序,把姓放在前,名放在後。
  • [獨家]那些雷死人不償命的日本中文標誌
    仔細咂摸,作者一上來就把英文搞錯了,「衝水」(flush)被翻成了「閃光」(flash),不知怎麼又扯上了「廢話」(bullshit),開始就跑偏,接著不知所云的歧途上漸行漸遠......日本人秀中文鬧笑話,這不是頭一回。
  • 丸山真男:《福澤諭吉與日本近代化》序言
    在此不準備就此作抽象的論述,只舉出一個與之相關的具體例子——「脫亞入歐」的問題來作說明。我之所以舉這個例子,是因為它與日本和中國的「近代化」問題爭論有密切關係。   關於「脫亞入歐」的問題,大致有以下兩個論點。第一,近代日本傾向於把維新以來到今天的現實歷史過程概括為「脫亞入歐」。這種概括是否妥當,屬於近代日本的全盤性問題,遠遠超出福澤論的範圍,本稿不可能對此一一論述。
  • 日本人念名字要「脫歐入亞」
    英文網站上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英語名字經常沒有固定書寫順序日本政府6日決定,修改官方文件中日本人英文姓名的書寫順序,由「名在前、姓在後」改為「姓在前、名在後」。不再遵循英語世界的表述傳統——對日本人來說,這是個微妙的改變。當年明治維新後,日本為了「脫亞入歐」可謂費盡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