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長的要記住!這些徵兆,是孩子的求救信號

2020-12-07 大思英語

最近一位媽媽遇到一個問題,她說:我家孩子總喜歡討好同學們。


同學想玩玩具,他就拿下去給大家玩;同學想借東西,即使是他的心愛之物,他一樣給了出去。


同學一說「我再也不跟你玩了」,他都會低頭妥協,主動道歉;


他甚至會把零花錢都拿出來給別的孩子買零食...


媽媽說:孩子對同學言聽計從,也不知道如何去幹涉孩子的交際。


這種問題其實很常見,但卻是不少家長最容易忽視的情況。


因為有些家長覺得事情「不大」,想和同學之間搞好關係是人之常情;


然而這事兒其實也「不小」,如果孩子持續進行這種行為,那他以後可能發展成「討好型人格」。


更具體的,你會看到討好別人的孩子會有這樣的表現:

  • 不敢表達自己心裡真實的想法;
  • 不懂如何拒絕別人;
  • 會揣摩對方的意思,看別人的臉色;
  • 擔心給別人添麻煩;
  • 害怕跟別人發生衝突;


作為家長的你是否注意到,其實這些徵兆,正是孩子在用他的方式向你發出求救信號?


01

害怕被孤立


正常來說,孩子不會無緣無故去討好別人,如果突然出現這種情況,家長就得多留點心思,詢問孩子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


不過對於不同的孩子,往往也有不同的理由。


這裡給大家分享一位家長親身經歷的事兒。


這位家長發現女兒有段時間總是會帶點零食或貼紙去幼兒園分給其他小朋友,想想這挺好的,女兒愛分享,是件好事兒,還可以交多點朋友。


結果發現,是因為班上有幾個女孩組成了一個小團體,每天會給想跟她們玩兒的女孩打分。


打分,是為了用分數來決定其他人能不能和她們一起玩,而決定分數高低的,是其他人有沒有「聽從」她們的話。


於是女兒經常為了獲得高分而去討好那幾個女孩。


貼紙和零食,就是女兒因為害怕被孤立而用來換取「分數」的。


這只是很多孩子討好同伴的典型原因之一。

年紀尚小的他們並不知道這其實是遭遇到了隱形的校園霸凌,他們只知道,如果不去討好其他小朋友,就沒人跟自己玩了。


他們所能做的,只有滿足對方,再讓對方來「接納」自己。

如何幫助孩子不去「討好」別人

首先建議家長平時接送孩子的時候多問孩子在幼兒園或在學校的情況,多去傾聽孩子的想法,當然不是質問,而是平和地交流,先讓孩子感受到你給他的安全感,他才會把事實說給你聽。

如果孩子年紀太小,不懂交流或聽不懂道理,那請及時收藏這份繪本清單,這些繪本能夠幫你教會孩子表達自己的底線或想法:


  • 《不是我的錯》
  • 《我不喜歡你這樣對我》
  • 《把帽子還給我》
  • 《我不一個人忍耐》
  • 《不要被霸凌打敗》
  • 《欺負別人一點也不好玩》


除了可以陪孩子閱讀這些繪本之外,也可以跟孩子交流如何交新朋友的一些方法,及時為孩子提出建議或意見;


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明白:友誼雖然珍貴,但真正的友誼必須是以平等、友善、尊重為前提。



02

我只能「懂事」


家長們總以為,懂事的孩子就是讓人很省心。


可他們卻不知道,很多時候孩子變懂事,其實是在傳遞不安的信號


就像《想見你》裡出生在極度重男輕女家庭裡的陳韻如,她就只能「懂事」,上下學總是很準時,從來不遲到早退;父母離婚時,只爭奪弟弟的撫養權,沒人管她,她也不吵不鬧。



顯然這樣的「懂事」不是成長中一個順其自然的結果,而是因為害怕。


害怕什麼?害怕如果表現得不好,家人就會不喜歡她,拋棄她;害怕在學校如果表現得不好,老師同學就不喜歡她。


這一類孩子,從小做事都會小心翼翼,看人臉色做事,以維持自己聽話懂事的標籤人設,從而贏得父母、老師、朋友的關愛。


這樣的「懂事」,本質上是內心對外界恐懼的一種自我保護。


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

了解真正的「懂事」

想看一個孩子是真的「懂事」還是「討好」,有個很簡單的方法——


家長可以多觀察孩子的眼睛和說話的語氣,如果始終帶著愉悅,那說明他是發自內心去做的;

如果孩子總是顯得沉默,目光帶著躲閃和畏懼,那很大可能就是在討好,這樣越「懂事」的孩子,家長就要越注意。


面對孩子出現「老好人」的情況,父母可以告訴孩子,不用違心委屈自己去討好他人,認真和孩子交流,鼓勵孩子多點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告訴他你可以幫助他解決問題。


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真正的懂事,是懂得感恩和換位思考、主動體貼他人、並以此為樂。那些讓自己不舒服的「懂事」,並不會幫助他快樂成長。


03

我只是在學爸爸媽媽


曾經有一位媽媽分享了個發生在她家的趣事。


她家兩個孩子,老大6歲,老二3歲。有一天她聽見大寶對二寶說:

「你要是不聽話,我就把Ipad裡的動畫片都刪掉!」


二寶聽完立馬服軟,對大寶言聽計從,說啥做啥。


她一開始覺得畫面很可愛,因為覺得二寶毫不猶豫相信了大寶,傻愣傻愣的。但是很快她就覺得不對勁。

因為大寶「訓斥」二寶的語氣跟她一模一樣。是的,孩子不會發現,原來自己平時都默默在模仿媽媽對自己的「威脅」。


不難看出,成為討好型人格的孩子,有部分是因為家裡有易怒的父母,甚至有喜歡用「不平等交換」來讓孩子聽話的父母。

像這位媽媽的二寶,他只有去討好,才能得到暫時的安全感或者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是他認為這樣才能得以繼續「生存」的策略。

家長如何教會孩子做自己

遇到這種情況,首先是從自己身上先做改變。


所謂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孩子會養成什麼性格,或溫柔或暴躁,或勇敢或膽怯,他以後會成為一個領導者或去討好別人,作為父母的影響最大。


如果不想孩子成為一個討好型的人格,就是不要再讓孩子生活在患得患失的恐懼之中,而是給他提供一個溫馨的、安全的家庭環境。


特別是年齡尚小的孩子,其實很需要家長的及時指導,因為很大部分孩子不太會主動尋求幫助,所以這需要家長主動發現問題。


只有你在家庭中建立一個積極向上的人格,培養孩子自立自主的能夠力,做真實的自己,在生活中才不會去對別人刻意討好。



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說:

要讓兒童把人際關係的敏感期發展好,就要讓他自己完成這樣一個周期。在這個周期中,給孩子空間,讓孩子自己處理問題,直到孩子需要,成人才介入。


「我不這樣做,他們就不跟我玩怎麼辦?」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則複雜,因為你的回答,都決定了孩子未來的的交友觀。


我們確實不能手把手教孩子遇到每個問題該如何處理,但我們能做的,是從孩子小時候的教育開始,及時發現孩子的「求救信號」,讓孩子學會以積極的態度處理問題,以自信的態度,靠人格魅力去交朋友,才能發現更好的自己。

相關焦點

  • 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多數情況下被家長忽視,很無奈
    ,有的是因為自身的性格,有的是因為工作太忙,還有的是因為教育方式等等,所以可能並不能發現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當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父母不能及時提供幫助。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多多留心觀察孩子的狀態,隨時準備著接收孩子的求救信號。當孩子暗示父母,他需要幫助的時候,父母即便沒有力量幫助孩子去對抗,也應該為孩子引導出一條正確的救贖道路,不至于越走越偏。孩子出現以下行為,是在發出求救信號:①孩子有自我傷害的行為孩子有自殘的行為,是一種比較激烈的求救信號。
  • 身體出現這些徵兆時,別忽視了,可能是肝臟發出的求救信號
    若是細心觀察我們的身體,肝臟不健康了,也是會給我們發出信號的,若能儘快察覺到這些信號,也便於早期診治。當身體出現這5種徵兆時,別忽視了,可能是肝臟發出的求救信號,建議儘快去查一下肝功能。1.黃疸若是有黃疸,會出現「小黃人」的既視感,尤其是皮膚和眼睛,黃疸一般都是與肝炎有關,如果出現了黃疸,要提高警惕,可能是肝臟不健康了,最好及時就醫。
  • 孩子被打罵後,有種情況就是孩子的「求救信號」,家長要注意了
    孩子被打罵後,有種情況就是孩子的「求救信號」,家長要注意了打罵孩子就像會上癮一樣,因為很多的教育家都說不要打罵和體罰孩子,可是孩子真的非常氣人的時候,家長跟孩子講道理都不管用,就直接用打罵來管教孩子,這招確實好用,所以家長以後就直接升級為打孩子
  • 寶寶的這些「求救信號」,家長不要再置之不理了
    剛出生的新生兒,新手爸媽想必都非常辛苦,寶寶不會說話,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只能哭鬧,手腳亂蹬,甚至有的時候還會憋氣來向爸爸媽媽傳遞信號。寶寶的這些「求救信號」,家長不要再置之不理了讓寶寶仰臥,雙手分別抓住寶寶的兩個小腿,以蹬自行車的姿勢,給寶寶做運動。用手掌在寶寶的腹部,以順時針方向做半圓按摩。注意力度和動作一定要準確,否則會起反作用。
  • 老中醫說:如果身體發出這四個求救信號,這是癌變的徵兆,第四個最常見
    然而對於癌症,我們身體是有防禦能力的,而且在患癌之前總會很多徵兆出現,那是身體向你發出的求救信號,每一次都給我們防止患癌的機會,但是這些機會很多人都視若不見,甚至根本不知道這是癌變的徵兆。那這些求救信號是什麼呢,下面讓我們來了解常見癌症的「報警信號吧」。求救信號一:長期咳嗽伴有胸悶這種現象常常出現在抽菸者的身上。
  • 新生兒這些異常表現是給家長的「求救信號」!您看懂了嗎?
    這個時期寶寶不舒服的時候只能通過哭或者吐奶等等方式來表達,但這樣的表現經常讓新手爸媽們手足無措,不知道寶寶這樣做什麼意思,也不知道該怎麼辦?那麼,寶寶嬰兒期有哪些異常的表現?是什麼意思呢?兒童醫院有話說!其實,新生兒這些異常表現是給家長的「求救信號」!家長警惕起來,不要再說不知道了!
  • 各種癌症在發作前的徵兆,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一定要懂得!
    在癌症來臨前,身體向你發出很多求救信號,每一次都給了你防止癌變的機會。這些機會,一定要懂得及時把握! >出現了久治不愈的咳嗽,一旦超過兩周,用藥也沒有好轉,都建議做一下胸片檢查,看看肺部是否有病變。
  • 胎兒的這些求救信號,孕婦都要讀懂,別傻傻不知道
    而發哥心疼發嫂,所以他們決定以後都不要孩子了。真的是為發哥夫妻感到可惜,同時也被發哥的愛感動。其實多數孕婦都知道,到了孕晚期,數胎動就會成為日常的工作之一。當胎動出現這幾種情況,很可能是胎兒在求救,孕婦可別忽略。
  • 當孩子身上出現這些信號,可能是「停止長高」的徵兆,父母要留意
    當孩子身上出現這些信號,可能是「停止長高」的徵兆相反,孩子的一些表現,很可能是孩子「停止長高」的信號。所以告訴閨蜜,要自己學會判斷。這樣才能真正抓住孩子最好長高的黃金時期。這些徵兆,意味著孩子可能停止生長,父母要留意。
  • 當孩子們的出現下面的求救信號時,家長們千萬要警惕
    S0S,求救信號!但是,家長們是否知道,孩子們的求救信號又是什麼呢?01今天在寶媽群,有位媽媽講述,她家的孩子如何不聽話,說著說著就哭了。她說以前孩子調皮搗蛋,她會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講道理。孩子聽的時候會答應得很爽快,但轉過頭就忘記了,各種錯誤和壞毛病照犯無誤。
  • 別讓抑鬱症害了孩子,3個表現,是孩子向家長發出的「求救信號」
    實習家長是否覺得抑鬱症離自己的孩子很遠呢?作為學生家長平時生活中一定多了解孩子學習生活活動期間遇到的事情,也應該多關注自己孩子的情緒,多陪伴孩子,多與孩子溝通交流。最重要的是學會傾聽,而不是我們一味的教導和指責。孩子會得抑鬱症嗎?沒錯,孩子也是患抑鬱症高發人群!
  • 孩子睡著後的這五個表現,是脾胃「求救」的信號,你接收到了嗎?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吃得吃的好不好,玩得好不好,睡得好不好,這些都是家長比較關心的話題,而這一切的核心都離不開健康,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的長大,然而一些疾病並不難容易發現,尤其是孩子在睡著之後,孩子的一些舉動可能是脾胃發出的「求救信號」,如果家長能及時發現,並將一些疾病扼殺在「搖籃中」,就能很好的排除潛藏在孩子身體內的各種危險,孩子睡著後,脾胃發出的「求救信號」你接收到了嗎?
  • 家長不知道孩子抑鬱症:被忽視的求救信號
    ,首先有個生病的家》)最開始,正常來說,孩子是會向父母求助的,但不幸的是,很多「求救信號」,會被家長當做「不聽話」的行為,家長很少去追究,這些自己不喜歡的行為背後,孩子的行為目的是什麼,又是否包含孩子相反,家長十分努力地想糾正這種行為。這些家長覺得「不聽話」的行為,很多屬於心理學上的「偏差行為」。
  • 40歲以上人群一定要當心這些信號
    腎臟的求救信號:腳腫和眼腫&nbsp&nbsp&nbsp&nbsp腎臟每天過濾的水分差不多有200升,一旦閥門出現問題,水出不去,水分太多的時候,就出現水腫。肝臟的求救信號:臉色發黑&nbsp&nbsp&nbsp&nbsp肝臟是幫助我們調節血液、新陳代謝的中心,它「呼救」的徵兆很明顯。&nbsp&nbsp&nbsp&nbsp1.
  • 「我兒子總在討好別人」:孩子有這些徵兆,是他的求救信號
    討好型人格比較典型的體現就是:不敢說出自己心裡真實的想法;不懂怎麼樣拒絕別人;說話做事之前會揣摩對方的意思,看別人的臉色;會很擔心給別人添麻煩;會害怕跟別人發生衝突……我們可能需要意識到,各種討好的表現,其實正是孩子們向我們發出的「求救信號
  • 患宮頸癌毫無徵兆?來臨前會發出3個「求救信號」,不要再錯過了
    醫生理解趙女士的心情,但是還是指出,宮頸癌病發前,一定會有一些徵兆的,是趙女士沒當回事。知道醫生詳細解釋,才發現,真的是自己的疏忽導致了這樣嚴重的後果。為什麼總會有人癌變以後才後知後覺?所以,平時對於一些輕微的身體症狀也要及時引起重視,才能更好預防這類惡性病症的出現,更好保護自身的宮頸健康和身體健康。患宮頸癌毫無徵兆?
  • 孩子睡覺若有這3種表現,很可能是身體的求救,家長要注意
    自從有了寶寶,父母的心無時無刻不在孩子身上。許多寶媽為了照顧孩子,每天筋疲力盡,只有在寶寶睡覺時才能有片刻的休息。看著寶寶可愛的睡顏,似乎所有的勞累都煙消雲散。但是你知道嗎?寶寶睡覺時也會傳達許多身體中的信號,寶媽要引起重視。
  • 孩子被打罵後,這兩種表現是「求救信號」,家長不能忽視
    有的家長發現自己孩子調皮搗蛋的時候,會採用比較極端的方式,比如說打罵孩子。雖然有時候就能夠讓孩子稍微消停一會兒,但是這並不是一個好的教育方式。
  • 長沙育兒專家:孩子被打後若有這些反應,是在「求救」,該收手了
    其實面對這種現象,家長們就該收手了,孩子們的沉默反抗,孩子們的充耳不聞,孩子們的死性不改,「剛打已經不管用時」,實際上就是一種求救信號。而很多家長就是沒有看懂這種求救信號,「當打已經不管用時」,家長們真的該收手了,而且也應該反思一下自己了。
  • 面對抑鬱症孩子的「求救信號」,家庭教育是最後的「救命稻草」嗎
    孩子患抑鬱症時,家庭教育有時很難注意到這些細節表現,然而這些表現也許是孩子生病後發出的「求救信號」。異常行為的出現,虐待自己孩子平常很活潑,最近也不知道怎麼回事,被老師反應在學校總是一個人呆著,一言不發。甚至還出現一些反常行為,比如砸自己的腳、咬破手指等異常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