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媽媽遇到一個問題,她說:我家孩子總喜歡討好同學們。
同學想玩玩具,他就拿下去給大家玩;同學想借東西,即使是他的心愛之物,他一樣給了出去。
同學一說「我再也不跟你玩了」,他都會低頭妥協,主動道歉;
他甚至會把零花錢都拿出來給別的孩子買零食...
媽媽說:孩子對同學言聽計從,也不知道如何去幹涉孩子的交際。
這種問題其實很常見,但卻是不少家長最容易忽視的情況。
因為有些家長覺得事情「不大」,想和同學之間搞好關係是人之常情;
然而這事兒其實也「不小」,如果孩子持續進行這種行為,那他以後可能發展成「討好型人格」。
更具體的,你會看到討好別人的孩子會有這樣的表現:
作為家長的你是否注意到,其實這些徵兆,正是孩子在用他的方式向你發出求救信號?
01
害怕被孤立
正常來說,孩子不會無緣無故去討好別人,如果突然出現這種情況,家長就得多留點心思,詢問孩子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
不過對於不同的孩子,往往也有不同的理由。
這裡給大家分享一位家長親身經歷的事兒。
這位家長發現女兒有段時間總是會帶點零食或貼紙去幼兒園分給其他小朋友,想想這挺好的,女兒愛分享,是件好事兒,還可以交多點朋友。
結果發現,是因為班上有幾個女孩組成了一個小團體,每天會給想跟她們玩兒的女孩打分。
打分,是為了用分數來決定其他人能不能和她們一起玩,而決定分數高低的,是其他人有沒有「聽從」她們的話。
於是女兒經常為了獲得高分而去討好那幾個女孩。
貼紙和零食,就是女兒因為害怕被孤立而用來換取「分數」的。
這只是很多孩子討好同伴的典型原因之一。
年紀尚小的他們並不知道這其實是遭遇到了隱形的校園霸凌,他們只知道,如果不去討好其他小朋友,就沒人跟自己玩了。
他們所能做的,只有滿足對方,再讓對方來「接納」自己。
如何幫助孩子不去「討好」別人
▼
首先建議家長平時接送孩子的時候多問孩子在幼兒園或在學校的情況,多去傾聽孩子的想法,當然不是質問,而是平和地交流,先讓孩子感受到你給他的安全感,他才會把事實說給你聽。
如果孩子年紀太小,不懂交流或聽不懂道理,那請及時收藏這份繪本清單,這些繪本能夠幫你教會孩子表達自己的底線或想法:
除了可以陪孩子閱讀這些繪本之外,也可以跟孩子交流如何交新朋友的一些方法,及時為孩子提出建議或意見;
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明白:友誼雖然珍貴,但真正的友誼必須是以平等、友善、尊重為前提。
02
我只能「懂事」
家長們總以為,懂事的孩子就是讓人很省心。
可他們卻不知道,很多時候孩子變懂事,其實是在傳遞不安的信號。
就像《想見你》裡出生在極度重男輕女家庭裡的陳韻如,她就只能「懂事」,上下學總是很準時,從來不遲到早退;父母離婚時,只爭奪弟弟的撫養權,沒人管她,她也不吵不鬧。
顯然這樣的「懂事」不是成長中一個順其自然的結果,而是因為害怕。
害怕什麼?害怕如果表現得不好,家人就會不喜歡她,拋棄她;害怕在學校如果表現得不好,老師同學就不喜歡她。
這一類孩子,從小做事都會小心翼翼,看人臉色做事,以維持自己聽話懂事的標籤人設,從而贏得父母、老師、朋友的關愛。
這樣的「懂事」,本質上是內心對外界恐懼的一種自我保護。
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
了解真正的「懂事」
▼
想看一個孩子是真的「懂事」還是「討好」,有個很簡單的方法——
家長可以多觀察孩子的眼睛和說話的語氣,如果始終帶著愉悅,那說明他是發自內心去做的;
如果孩子總是顯得沉默,目光帶著躲閃和畏懼,那很大可能就是在討好,這樣越「懂事」的孩子,家長就要越注意。
面對孩子出現「老好人」的情況,父母可以告訴孩子,不用違心委屈自己去討好他人,認真和孩子交流,鼓勵孩子多點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告訴他你可以幫助他解決問題。
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真正的懂事,是懂得感恩和換位思考、主動體貼他人、並以此為樂。那些讓自己不舒服的「懂事」,並不會幫助他快樂成長。
03
我只是在學爸爸媽媽
曾經有一位媽媽分享了個發生在她家的趣事。
她家兩個孩子,老大6歲,老二3歲。有一天她聽見大寶對二寶說:
「你要是不聽話,我就把Ipad裡的動畫片都刪掉!」
二寶聽完立馬服軟,對大寶言聽計從,說啥做啥。
她一開始覺得畫面很可愛,因為覺得二寶毫不猶豫相信了大寶,傻愣傻愣的。但是很快她就覺得不對勁。
因為大寶「訓斥」二寶的語氣跟她一模一樣。是的,孩子不會發現,原來自己平時都默默在模仿媽媽對自己的「威脅」。
不難看出,成為討好型人格的孩子,有部分是因為家裡有易怒的父母,甚至有喜歡用「不平等交換」來讓孩子聽話的父母。
像這位媽媽的二寶,他只有去討好,才能得到暫時的安全感或者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是他認為這樣才能得以繼續「生存」的策略。
家長如何教會孩子做自己
▼
遇到這種情況,首先是從自己身上先做改變。
所謂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孩子會養成什麼性格,或溫柔或暴躁,或勇敢或膽怯,他以後會成為一個領導者或去討好別人,作為父母的影響最大。
如果不想孩子成為一個討好型的人格,就是不要再讓孩子生活在患得患失的恐懼之中,而是給他提供一個溫馨的、安全的家庭環境。
特別是年齡尚小的孩子,其實很需要家長的及時指導,因為很大部分孩子不太會主動尋求幫助,所以這需要家長主動發現問題。
只有你在家庭中建立一個積極向上的人格,培養孩子自立自主的能夠力,做真實的自己,在生活中才不會去對別人刻意討好。
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說:
「要讓兒童把人際關係的敏感期發展好,就要讓他自己完成這樣一個周期。在這個周期中,給孩子空間,讓孩子自己處理問題,直到孩子需要,成人才介入。」
「我不這樣做,他們就不跟我玩怎麼辦?」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則複雜,因為你的回答,都決定了孩子未來的的交友觀。
我們確實不能手把手教孩子遇到每個問題該如何處理,但我們能做的,是從孩子小時候的教育開始,及時發現孩子的「求救信號」,讓孩子學會以積極的態度處理問題,以自信的態度,靠人格魅力去交朋友,才能發現更好的自己。